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楼主: 杨锦富

太极之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19:4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拳式无非是一起一落,一去一回,一来一往而已。‘以手为例,一去一回或一往一来手的运行路线是两个半圆弧,或一个圆,即去的半圆弧为开,回的半圆弧为合;弧的一端是起始,另一端是终止,内径日:“物极之谓变”,开到极点即变为合,合到极点即变为开;此是拳式躯体的开合。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0 19:39:04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时开展时紧,沉合时松;

运劲时紧,定式时松;

逆缠相开时紧,顺缠相合时松;

胸腹开时紧,胸腹合时松;

发放时紧,收蓄时松;

进时紧,引时松;

上一势与下一势之间转换时松;

此圈与彼圈之间转换时松;

往返折叠时松;

转关运化时松。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7 02: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松”是武术的共法,不是太极拳独有,只是程度与深度的不同要求而已。所以要想把全身骨节打开,就必须伸筋拔骨,而这个伸筋的过程开始就是从“紧伸”而来。而身体轻灵有从哪里来呢?是从脚腿部的支撑力来的。也即从“沉”中来的,能松则能沉。——“松”从“紧”中得, “轻”从“沉”中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0 19:26:08 | 显示全部楼层
练套路首先要学会放松,全方位的放松问题,共有20多个。不会放松,动作就不会协调,动作不协调练的拳架肯定是散的。不会放松就不会有内气,松的不好内劲质量也不会提高。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09: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不用手,手到不再走
 楼主| 发表于 2015-1-5 14:2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家功夫以松柔为本,混身肌肉一紧就松,十秒里有九秒都是松的,如闲庭信步,越战越勇,打个通宵都不累。松是很难练的,腰胯上的肌肉,没练到时,感觉不到,怎么能让它松。脊椎上有很多肌肉,特别是腰下部和髋关节附近的肌肉,在练到之前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存在,练到之后才知道原来那里也是可以动的,而且还力大无穷,内功的力量全是从那几块脊椎上来的。人体是个大弹簧,就是说的那几块脊椎上的肌肉。这几块骨头有了开合,动起来了,人就能生出胆色,碰着老虎都敢咬一口。

      龙形搜骨,发劲讲求骨力,髋部也就是腰椎、骨盆上的肌群丹田、中节能够发力,腰胯关节可以开合。周身骨架筋经贯通,丹田力可以顺达周身各个部位,没有内耗,劲路打通。丹田区域的肌肉,平时人们根本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除非扭伤了腰,但练到之后就会体会到人身上这几个最死的关节里蕴含着最强的力量,那是原始的野兽之力、真正的本能之力。虎豹奔袭猎食时那种惊人的速度、力量和协调性,都是从这几个部位发动的。有了这种力量作后盾,文人学士也敢沙场一搏。心意拳讲龙虎二气,这龙跟虎,最强的就是脊椎和腰胯,身上有龙虎之能,胆色怎能不壮。

     丹田发力,腹腔隔膜以下、骨盆以上的这个球状空腔,得像皮球那么富有弹性(筋膜之功),像钢球那么坚固(骨架之功),所以内家一脉,首重丹田开合,所谓“一年打死人”,就是因为从一开始就强化训练这个部位。有丹田之开合,才有全身骨节协调一致的开合,有了内开合,才能谈到胸背、四肢的外开合,没有丹田开合带动全身内变,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滔滔不绝的翻浪力。如果不得法,容易把劲挂到胳膊腿上,不易往内里深入。

      圈内打人,圈外推人,所谓圈内,即盘骨发力范围,所谓圈外,即盘骨发力范围以外。力量的终极来源, 就是盘骨,古说腰胯只是笼统的讲法,

      实则只指盘骨。就是用盘骨来打你,这个部位,一女子只要懂得开胯,以盘骨的收束,开张以致旋动来发力,带动通身骨骼出击,那么纤纤玉手一掌打死你不奇。盘骨的发力, 外表上看不到, 所以对手被打得折肢断臂, 仍不知何事。学懂用盘骨运动来发力,还同时要学脊骨的节节用力, 节节贯通。由盘骨带动脊骨, 再带动四肢筋骨发劲。

      真正的内家发力,内压集中点在腹部,以髋关节带动下半身、腰椎骨节带动上半身的运动带动全身的运动。关键在于腹部的抟气,腰腹肌均衡收紧,内压增大,给腰椎的内动提供一个有力的内在支撑。尾椎的惊乍,以骨盆为轮,脊椎为轴的发力,腰、腹、股肌肉搓动骨盆,力量沿脊椎上升,传至两手。整体的感觉是劲力从尾锥或是叫裆内像龙卷风一样升起来,两腿的筋被抽紧,两只脚不得不抓住地,否则就要被这股力量给带的腾起来。

      练拳得抓住核心,抓住骨盆、脊椎来练,不要管手脚,立丹田、较丹田、翻浪劲、抖绝劲就是从这里面出。天长日久,脊椎敏感了,就明白什么叫“全身是一条大龙了”,也知道什么叫背后敏感了,才能对敌。骨盆有了感觉,各种丹田功就没有奥秘可言了,不过就是各种腰腹筋肉的锻炼而已。这两个地方出了感觉,就不想抡拳头了。对拳里的蹭劲就有了体会,见了人就想往人身上蹭,这就是骨力。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19: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练好太极拳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
  明其理破难关:太极拳是在大脑支配下的一种专心致至的“意气”运动,太极拳是用意练意的拳(肢体运动为表象),每个动作均要先意动而后形随,这样的意动形随才能将太极拳真正练到家。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20: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横拳的练法,是斜着进一小步,横着退一大步,横拳等于是倒着打的,正好练这“踏荷叶”,脚伸在地上,要感到踏在荷叶杆上,只有一 根丝能支持,要用脚的肉感,把这根丝探测出来。-

  不敢踏,轻也不是重也不是,脚底板最嫩的皮肤,和这根丝一揉合,一星点水花似的,有那么一星点弹力,人就弹开了。脚底板是练形意 人的脸面,娇嫩着呢,什么时候感到脚底板会“脸红”,才算上道了。-

  练形意要养成“上虚下实”的习惯,上身永远松快不着力,功力蕴藏在下身。-

  上身如天,下身如地,这就符合自然了。电视里练拳击的外国人,上半身太过紧张,该虚的地方实了,在中医讲,就是病态。而形意功夫 出在腿上,符合自然,所以不伤身不劳神。-

  也别把“上虚下实”理解偏了,站桩时刻意地把全身重量压在两条腿上,便不对了。“实”是充实有内涵,不是死硬。所以劈拳里的“前 脚外撇的大跨步”,非常好,能把两条死腿弄活了,把体重转化成活泼的劲。-

  世上永远是强者影响弱者,交战步法的原理也如此。你的步法强了,能影响别人,别人不自觉地一学你,就败了。模仿是人的天性,养狗 的人像自己的狗,养猫的人像自己的猫,张三总和李四聊天,最后张三脸上出现了李四的表情,李四带上了张三的小动作,都是不自觉地模仿 。比武时,情急之下,人的精神动作都更容易失控,一受惊,就模仿对手了。-

  电视里猎豹追羚羊,猎豹受羚羊影响,随着羚羊的步子跑了,便永远追不上了。比武的情景很像拍花子(诱拐儿童的迷魂术),太容易脑 子迷了,脑子一迷,就跟小孩似的,随着坏人走了,受对手控制了。就看你能不能让别人模仿你了,练形意的要有自己一套,不去希罕别人。-

  强,指的是能有自己的节奏,这种节奏不是跳舞般外露,而是潜在的。劈拳是形意头一个功,从开始便要练这种潜在的节奏。-

  这种潜在的节奏,是从呼吸里出来的,要以步法练呼吸。形意拳是歪理,处处和别人相反,别家练拳是“外向”的,形意练拳是“内向” 的。-

  别家打拳,出拳时使劲,呼气越猛出拳越猛。而形意不练呼,要练吸。出拳时不使劲,很轻很缓地比划出去就行了,这样的动作,必然令 呼气很轻很缓。而在收拳时,要使劲,吸得猛一点。用动作的“轻出重收”,来自然造成呼吸的“轻呼重吸,长呼短吸”-

  这是以动作来改呼吸,主要由腿来完成。劈拳是只进不退的,腿上的“轻出重收”,体现在收拳时腿部让人看不出来的后颤上,劲收腿不 收。-

  劈、崩、炮的基本型都如此,而钻、横的基本型就把这个“重收”耍在动作上了,钻拳是进一大步退一小步,横拳是进一小步退一大步。 而在变化形中,劈、崩、炮都有退步法,最有名的是崩拳的“退步崩”了。-

  也许形意在打法上是只进不退,但在练法上是“不求进步,不断退步”的。这样练拳的好处大了,练武时练吸,等真比武时,就没有吸气 只有呼气了,你一吸气就有了破绽。要连续不断地进攻连续不断地呼气,你一口都呼出去了,便没有后劲了。-

  形意的雷音,在练法上是养生之道,在打法上是一种特殊的呼气法,用于连续战斗。真比武,生死都不管了,哪还顾得上吸气? 达不到雷音境界的人,在比武时鼻腔也哼哼,这是强迫自己呼气,没有办法的办法。-

  练法和打法往往是反的,练的东西,在打时呈现出来一种反面效果,真是恰到好处。按照“轻出重收”(注5)来练五行拳,你就有了自 己的节奏,五行拳是一个动作一条直线地打下去,无限重复,不是为了“一招熟”,是为了练那个潜在的节奏,有了节奏,人才会越来越强。-

  “轻出重收”时,每个人和每个人还不一样,总有差别,越练就越和自己的天赋、形体般配,所以练形意拳是越练越有自己。有了自己, 人就越来越强。-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 15: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发劲时要刻刻求圆切线。
要知发劲是从什么圆上的切线发出。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 15:4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提脚出步时,要松胯塌腰,稳定重心。逆缠出步时,则大趾领劲,脚尖上翘里合,亮出脚掌,脚跟里侧先着地,徐徐蹬出。
顺缠出步时,则小趾领劲,脚跟外侧先着地。
逆缠退步时,则脚尖脚掌里侧先着地《或擦地》再脚跟着地,顿步踏实。

倒卷弘就是典型的步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