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极拳行拳时有动必有不动。
那么,都是哪儿不能动呢?根据情势的需要,浑身上下任何地方都可能必须保持不动。 有的人可能在乍练的一段时期内感到有些纷繁不清,在这儿咱们把不动分分类,希望对练习的时候对不动部位的把握有点儿帮助: 第一种是“点不动”:意思是不动的地方是一个点。比如咱们的手腕搭着对方的手臂,双方的接触处在理论上应该是一个点,咱们要上步,这个接触点就不能动,一动对方就知道了。还有,好比咱们的前腿套在人家的前腿外头,要使技术发放人家,两腿的接触点不能动,因为要利用杠杆效应,杠杆的支点不能动,一动杠杆效应就没了。再像对方双手推挤咱们的前胸,咱们一脚前贴地滑,同时身体向后仰,前胯要满,有后腿支撑着挺稳当,前胸保持跟对方两掌合着。这样咱们并没有因为中轴歪斜而落败,因为咱们的胸口有一点始终没动,它只是原地旋转来着。这时候咱们可以轻易地拿手一拨,对方就会绕着咱们的后肩和前脚所成的轴跌出去。 第二种是“线不动”:意思是不动的是一条线。咱们的劲力发放和承受对方的大力的时候,都要有一条线,这条线不能动。还有容易理解的例子,就是咱们身上的中轴得经常保持不动。另外,只要身上有两个点不动,这两点的连线自然就不动,也属于“线不动”。 第三种是“面不动”,意思是不动的是一个面。这儿的面不动,既可以确实是一个不动的面,也可以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个不动的点,而把这种情况看作是这三个点所确定的平面。比如对手用手推挤咱们的前胸或是腹部,咱们前胸或者腹部肌肉可以因推挤而向旁边移动,但咱们的后背不动,这儿咱们的上身的前面动了,但是后面却保持不动,对方的推挤就失效了。当然,能教上身前面动,后面不动的原因,就是前后两面分离了。手在身前发人的时候,后背也是不动的,好像背靠着一面墙,有个说法叫“有靠山”。最简单最常见的例子是,咱们一伸右手,右中指尖、右肩和右胯三点就形成了一个不动的面(三角形),而这个面能够有效地保持从手到肩这个标准距离不变。 第四种是“块不动”,意思是身体上有立体的一部分不动。说到立体,其实在面不动的情况下,在面之外再加一个不动的点,就成了立体(三维)的“块不动”。
平时练拳的时候说什么地方不动,意思并不是排他的,完全可能还有别的地方不动。 要不动,必须会分离,不分离就成了“一动无有不动”,这块动了,牵连得别的地方也跟着动就坏了。 严格说,保持某处不动,得明白参照的是什么,参照的可以是地面,也可以是身体的其它部位,一般都是往根节方向说。 这里说的都是“实”的点线面块,另外还有虚的。 开胯、旋转都以不动为根基。有了不动和旋转,胯(关节)才可以拉开。而有了不动(轴)和开胯(关节打开),才有可能旋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