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楼主: 杨锦富

太极之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13: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拳式练习中,重点不在拳架定式。关键在式与式之间的过度动作的才是至重要。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20: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是周身一家的运动;因为是一个圆,内空外圆,圆边就是圆周线,圆的自转就可以化,合!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4 13: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一招一式,是由平、直、圆组成的。只要处处符合了平直圆,不仅外形美,而且符合力学原理,具有最佳的技击效果。这就是圆柱体运动的效能最大化。
"虚领顶劲",就是"直", "含胸拔背"中的"含胸"就是圆,"拔背"就是直。在水平面上作螺旋运动,外形处处是圆,手圆、肘圆、肩圆、背圆、胸圆、胯圆、档圆、膝圆、足圆,伸筋拔骨,节节贯通;行拳时就能做到节节贯穿。体内内脏也做轻微的旋转、按摩,畅通经络和循环系统,元气畅通无阻,聚于丹田的浑圆劲能通达四肢八节。这时,全身处处是太极,像圆球弹簧,挨哪处,哪处即发,出手即招,无须考虑是否合招,达到了"拳无拳,意无意"的高级境界。心劲一发,而周身之筋脉骨节,无不随之,外之所形"。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5 11:5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掤劲”是太极拳的专用术语,与太极拳八法之“掤”即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不可混为一谈。我们认识、理解“掤劲”乃至运用,绝不能望字猜义,仅仅从字面去理解,光做文字文章,若此,尽管您的文字和理论水平再高,也终难入太极之门。
  “掤”与“掤劲”皆为太极拳的专业术语,各有特定的含义,尽管我们可以从文字学的源头去考究其读音、来历及用意,但不能仅凭文字的一般字意去生搬硬套,首先要弄明白其特殊含义。中国人造字虽有章法,亦有个别,假借、引伸、转义贯穿造字过程,文字学最大的规律就是约定俗成,只要大家都能明白、理解和认可就行了,特别是行业专用语,延用就是道理。至于“掤”的读音是捧还是冰,是把心还是箭筒盖,已不再对太极拳之读作“掤”pēng具有约束力,抑或应该用“掤”还是用“绷”等等,对于拳学实质并无实质意义。“掤”或“掤劲”在太极拳中已经有了固定的读音和特定的含义,约定俗成,人所共知,着实没有必要从文字学的角度去讨论武学的实质。我们所要做的,只是用心去感悟,用实践去体悟“掤”及“掤劲”的真正内含及其在拳中的独特功效才是最有意义的,也是最实在的和真实的,而不是改变其读音或改写其字。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01:5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图是一个圆,浑然一体,阴阳之母,自身能够周而复始地阴阳变化,生生不息,永不停止。因此,太极拳的行拳走架,处处要求圆润顺畅,步法圆弧,肢体圆中有圆,圈中有圈。打太极拳除要求手臂做圆型运动外,还要有轻灵虚无的感觉,感觉身体无分量,“我身在动,不知是我身”。即使人蹿起来,而落地也很轻稳,如高空鸟着陆。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01:5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气与劲相合,要求做冲拳和打掌的动作时,松胯、下沉、放松、蓄力,将丹田气上提到后背,再沉送到后腰,再沉到地面,地面产生反作用力后,拳或掌才发出。在腿法上,脚的发力更要从丹田提气到后背,然后沉到后腰,再沉到地面,地面产生反作用力后,做蹬脚、分脚、擦脚、翻身二起、双震脚、旋风脚、双摆莲十字摆莲等,这样身体非常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09: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在转换过程中,如有退的动作,有进必有退就会转化,退就变成了“退七阻三”,即退七分劲力,阻力三分;不先退则无法进。手脚腰同时照应,形成周身一家。至于招式中进退并不明显的动作,则必有升降、开合、收放、展缩;如我们行拳时的倒倦弘就是这样。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09:3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者若能“掤劲”上身,什么沾粘连随,听劲、化劲、放劲则易如反掌,而后自能阶级神明,难亦不难。“掤劲”练习,必须正确掌握太极拳的基本要领,要感悟:头领足蹬臂悬撑;松肩肘沉必起胸(含胸拨背);井(肩井穴)塌膝顶尾闾中;坐胯缩肛踝自拧;裆圆胯缩臀内裹;气势拧拔神形合,神意合一掤劲成。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09:4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掤劲不丢即是太极功。神形合一自能一气贯穿,周身一家;双臂撑合自能感悟胸中腰间开合;缩胯起胸自感丹田力足;内气鼓荡;头领足蹬神意行,身拔劲沉脚有根。关要处全在开肩,双檗松要撑,圆要沉,松撑圆沉自为“弓”即“掤劲”备而“五弓”成。“弓”成劲整,弹、抖、颤、灵机一动劲如箭。习太极者只要有了拳中要求的“掤劲”;什么“惊炸力、爆炸力、寸劲、混元劲、浑圆劲”等等,一点即悟,刚柔瞬变,虚实不定,因敌而变,遇隙而发,不发而发。
所以说“掤劲”得功夫成。“掤劲”练习并没有特殊的方法,太极拳中每一招一式都训练出拳中要求的“掤劲”来,有些只是掌握起来慢点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09:5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化劲中应略含掤劲,无掤劲则不能化。化劲并非以手或肩化之,而全用腰腿。若用手或肩,是谓硬拨,不是太极拳的化劲。
如果能顺人之势,或高或低,或横或直,快慢相合(化之太快,不能引其入榫,过慢仍未化去),即能沾而化之。至于直来曲化,或左或右,或上或下,是顺彼劲路变化方向,随机应用。但往返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使人不知己之劲路,直到对方势背为止,是谓真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