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楼主: Charles

太极拳神话传说回归历史(转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4-9-29 22: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武术作为四旧打入冷宫,陈照奎老师回到北京。1973年,武术运动恢复的第二年,将陈照奎老师请回陈家沟,传授了陈式太极拳八十三势新架套路及二路、推手。七年间回陈家沟数次,潜心地培育了陈家沟的子弟。陈照奎老师对家乡的亲情,家乡的弟子对老师的尊敬,至今难以忘怀。亲眼目睹老师拳技,胸腰折叠,松柔运化,解脱擒拿与反擒拿等高等绝技,其妙无穷,豪无保留的耐心地传给陈家沟的下一代。目前在国际上推广陈式太极拳的王西安、朱天才、陈小旺、陈正雷(按年龄排列)等大师从理论上、拳艺上的提高都是和陈照奎老师指导分不开的。从1977—一1981年十年中间,照奎老师应南京,石家庄、郑州、焦作等地的邀请轮流前往传播陈式太极拳,培养了一批批太极拳的教练目前也有一些在国内外传播,当时十年浩劫之后的中国,经济条件、生活水准较差、思想沉重,四处劳累奔波,没有安定的生活,最终于1981年5月7日病逝于焦作。真正是为太极拳的传播做到了鞠躬尽粹,死而后已。
    (30)
 楼主| 发表于 2004-9-29 22: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中的一个主要流派,河北永年县杨露禅(1799-1872)乳名福魁,在陈家沟官居清翰林院待招的陈德瑚家一住几十年,拜陈家沟陈氏第十四代陈长兴为师,刻苦练功(至於“偷拳”之论小说艺术之作品,陈家沟学拳是真,故事情节为虚构)。学成后返永年,在永年传习陈家沟太极拳,后到北京传拳。在京清皇宫以高超的拳技,降服了众多武林高手,威名大震,时传其拳艺精微至“一羽不能加”,有“杨无敌”之美称。在清王府授拳,后又曾三进陈家沟深造拳艺,陈家沟相传杨露禅在京城武艺精湛,清皇帝赐黄袍加身。当杨露禅赴陈家沟见恩师时,到此村口,脱下黄袍,下马徒步进村,此武德礼仪表明杨露禅於陈家沟以及师徒感情之深,并对陈家沟及恩师感谢之意。
    随著时代的发展,火器的引进,拳技之勇在战场上的作用渐小,促使当时的拳术家们重新考虑习武之目的及其发展方向,有了“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 不老春”的启蒙思想。是于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己成现实,太极拳家们当时的思想也适应于时代发展的规律,杨露禅在这个历史衍变过程中,将陈家沟太极 拳传子班候、健候。健候又传子澄甫,三传衍变,最后以杨澄甫先生定型的传统108势杨式太极拳公布於世,架子宽大,舒展,柔缓。杨澄甫先生授拳一生,将杨式太极拳发扬光大,国内外弟子众多。培养出杨式大师级人数之多,如杨澄甫老先生四子,振铭、振基、振铎、振国及外甥傅钟文等各地传习,使杨式太极拳成为流传最为广泛的一个流派,有“陈氏太极杨家传”之美誉。可是看安徽李滨
  在“太极”,1996年第6期《蛇鸪争斗,与极拳起源纵横谈》一文中写到:陈式太极拳揽插衣与杨式太极拳揽雀尾毫无关联,并写出了揽雀尾源流表。
    许宣平一张三丰一杨氏太极拳一武禹襄
(31)
 楼主| 发表于 2004-9-29 22: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按李滨逻辑,杨式太极拳108势就应该有108个源流吗?不看整体,断章取 义,实可笑。再看上源流表,李滨先生就不知一代有多少年?再看其文说“陈式太极拳揽插衣未赅掤捋挤按四正与暗藏採、挒、肘、靠四隅之卦位技法”。看其言,李滨先生不失太极拳大家之风范,对陈、杨太极拳深有研究。现有陈、杨太极拳揽插衣与揽雀尾的拳照,研究是否杨式来源於陈式。
    看杨式太极拳的揽雀的定势图二,如果图二走腰于正面,松胯,同时左手下划弧於左腰间,右手沉肘松肩不是和陈式揽插衣一样了吗!不知李滨先生是否练过陈、杨两家太极拳。没有练过,应虚心地向陈、杨大师们学习、研究一下。练习过陈、杨太极拳,应下番功夫,走走劲路,发表一些技击、健身实际理论性文章,何必去挖苦心思,翻阅资料,咬文嚼字,如此辛苦。邓小平同志讲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学无术,黑板上种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李滨先生,应该以杨家太极拳后人为榜样,实事求是。
    杨家传授太极拳,谨守祖训,勤恳谦和。1986年杨澄甫先生四子杨振铎大师在新加坡授拳时,有人问到:“有人说太极拳是张三丰创造的,老师看法如何。”杨大师诚恳地说:“我不愿拉的太远,我们的祖上是从陈家沟学来的。”当杨大师造访陈家沟,在陈德瑚家看见了杨露禅的纪念碑时,屈膝叩拜,并率弟子和陈家沟人合影留念,体现了太极一家亲的感情。
    杨式太极拳大师傅锺中儿子傅声远在永年“杨家太极拳史略”中有这样一段语“永年杨家的太极拳术,在世上已经流传可是追溯到杨式太极拳的起源,很久就已消声匿迹了。有的也是误传,而今要想完整地窥探它的全面情况是一件不很容易的事情,实际一点为最好,早在清朝时,自太外公杨露禅学艺于河南陈家沟开始,以后又转授给他的儿子班候、健候,以及孙少候、澄甫等人。对于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武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这朴实诚恳的语言,表达了太极拳大师们博大宽广的胸襟,树立了推广太极拳消除门尸之见的精神,为太极拳传习者树立了榜样。
(32)
 楼主| 发表于 2004-9-29 22: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第一代传人武禹襄(1802—1880年)河北永年人与杨露禅同乡,武祖上为官宦人家,代代习武,当杨露禅从陈家沟学成返乡后,武禹襄从杨露禅学陈家沟太极拳(老架)。傅钟文大师之子傅声远在永年杨式太极拳史略中写有这样一段:“当地住著一位出生官宦的人家姓武,会各种拳术,听说杨露禅从陈家沟回来了,就提出与太外公见一高低,但几经角逐,不可取胜”。武禹襄当时既爱杨露禅拳技,又更想访杨露禅之师求艺。1852年,武禹襄到陈家沟拜访陈长兴,陈长兴时年己八十二岁高龄,因年事己高不便教拳遂推荐陈氏第十五代,居住赵堡镇的族侄陈清萍传其陈式太极拳(小架),这是陈家沟太极拳传于外姓的第二人。武禹襄学后返回永年,既细心研练陈长兴传杨露禅的陈式太极拳老架 (大架),又习陈清萍所传之陈氏太极拳小架,学而悟化,传于后人,自成一家,世人称武式太极拳。由武禹襄传李亦畲,再传郝为真、葛福来,代代衍传,到现在已有六、七代,传习者河北永年一代为最多,现在己逐渐推广於社会。
    (33)
 楼主| 发表于 2004-9-29 22: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是吴鉴泉之父一全佑(是旗人,清朝以后以吴为姓)跟杨露禅次子杨班候(1837-1890)学太极拳,后传子吴鉴泉(1870-1944)。吴鉴泉1930年在上海传习,弟子颇多,后渐成自己的风格,独成一派,称吴式太极拳,由于吴鉴泉带徒从北京到上海,吴式太极拳得已广泛传播,发展仅次于杨式太极拳。 三四十年代,吴式太极拳已传东南亚一带,吴式太极嫡传吴公仪、吴公澡、吴英华(吴鉴泉之女)、马岳梁(女婿)都为普及、推广太极拳作出了贡献。目前,中国各大城市均有组织习练者。
    在这里,就不能不提到一位在北京资历很深,也很有名气的近代的吴式太极 拳代表人物一吴图南先生(己故),他的弟子马有清所整理的由先生口授的《太极拳研究》一书中提到,先生曾亲自到过陈家沟,见过陈鑫………,其中疑点,不得其解。

(34)

 楼主| 发表于 2004-9-29 22: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  先生在世是武术界都知为百岁老人但与先生同辈的太极拳家各皆不知先生生于何时?  《太极拳研究》一书中写到先生1917年到过陈家沟,时至今日,80多年的往事了,只不知以先生当时的年龄,乃以何等身份及武功资历前往?
    (二)    《太极拳研究》一书写到,先生从焦作到温县二十华里,当天徒步至温。实际上焦作至温县八十华里,先生当天可徒步来温县吗?又讲“温县东北二十华里陈家沟”,岂知陈家沟在温县城东十华里的青风岭上。尽管事隔年代已久远,但地域距离是不变的,先生所言与实际误差未免太大了些吧!
    (三)  先生书中写到:到陈家沟后,见到了陈鑫,陈家沟当时比陈鑫技辈份长者众多。以习武之人有心造访习武之乡,既不拜会族长(掌门人),亦不请见拳术名家(当时陈矗、陈延熙等健在),那时陈鑫著名拳论《太极拳图说》尚未出版,陈鑫在社会上尚未出名,先生何处以知晓陈鑫之名而无声独见陈鑫?
    (四)  以陈家沟那里,相当封闭之千余人口之村庄,有京城贵客来访,村中人不可能皆不知,既使是陈鑫接待,按当时族规,亦必告知族长,何以对此村史及书中全无记载?连村中传说也无?
    (五)  先生书中写到:见到陈鑫时,陈鑫曾言陈家沟所练的拳不是太极拳而是炮拳,1933年其著作则何以名《陈氏太极拳图说》?陈鑫不会由此自相矛盾之语,是先生记忆有误?或者弟小继承乃师口述有误。
    (六)  先生书中有记:1950年在华北武术运动会上曾见到陈发科先生,讲陈发科先生有言:“既然我练的是炮锤,那就只能列席了。”似乎如此一来,陈发科先生之言与陈鑫所说便口经一致了。陈家沟太极拳不在太极拳之列的证据确凿了。然而以先生作为吴式太极拳一介有名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不知道自己所练的吴式太极拳的师承来历?何以会出此言?且以先生一辈练杨、吴太极拳,当然对太极拳理法、研究甚多。不会不懂何为“太极”。以陈家沟太极拳的套路,风格特点,理论是否有悖于太极拳理法,先生不至于不明白。陈家沟太极拳二个套路,一路以柔为主,柔中有刚,二路(炮锤)以刚为主,刚中有柔。,太极拳刚柔相济、相辅相成。世所共知。先生当然懂得此理。正如不能说大红拳、小红拳非少林拳。怎反能说陈家沟太极二路炮锤非太极拳?
    先生已作古,托弟子之误也太多,只是做弟子的传先师之言务必谨慎,万不可将一己之误借师之口传之,隐师于不明大义之地,自己则落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名。
   (35)
 楼主| 发表于 2004-9-29 22: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孙式太极拳
    孙禄堂(1981—1932)原为形意,八卦名家。民国初年,河北永年人郝为真(1849—1920)到北京看望杨健候先生,孙禄堂与之结识,孙禄堂跟郝为真学了太极拳,郝为真学於李亦畲。武禹襄学杨露禅的陈式老架,又学陈清萍小架,五次相传于孙禄堂,请看孙式传递表。孙禄堂又参合形意,八卦、太极三派之长,独创一派风格独异拳式。被人称为孙式太极拳。目前,孙禄堂之女孙剑云仍在北京传习太极拳,为当代孙式太极拳之代表人物。见孙式太极拳之传递表。
    陈清萍
    杨露禅一武禹襄一李亦畲一郝为真一孙禄堂一孙剑云
    综上所述,太极拳在数百年间从河南温县陈家沟一隅之地,直接、间接地发展为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有继承、又有发展、创新,丰富了太极拳的内涵,而其一脉相承的历史源流,则是清晰无误的。现在却有些人时而将顺序列排为杨、陈、武、吴、孙,若非有意,则实是对历史的谬误,其意甚为不解,未免贻笑大方。

(36)
 楼主| 发表于 2004-9-29 22: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孙式太极拳
    孙禄堂(1981—1932)原为形意,八卦名家。民国初年,河北永年人郝为真(1849—1920)到北京看望杨健候先生,孙禄堂与之结识,孙禄堂跟郝为真学了太极拳,郝为真学於李亦畲。武禹襄学杨露禅的陈式老架,又学陈清萍小架,五次相传于孙禄堂,请看孙式传递表。孙禄堂又参合形意,八卦、太极三派之长,独创一派风格独异拳式。被人称为孙式太极拳。目前,孙禄堂之女孙剑云仍在北京传习太极拳,为当代孙式太极拳之代表人物。见孙式太极拳之传递表。
    陈清萍
    杨露禅一武禹襄一李亦畲一郝为真一孙禄堂一孙剑云
    综上所述,太极拳在数百年间从河南温县陈家沟一隅之地,直接、间接地发展为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有继承、又有发展、创新,丰富了太极拳的内涵,而其一脉相承的历史源流,则是清晰无误的。现在却有些人时而将顺序列排为杨、陈、武、吴、孙,若非有意,则实是对历史的谬误,其意甚为不解,未免贻笑大方。

六、太极拳的发展阶段
  太极拳的衍变到发展直至现在,由于环境、历史条件等诸多影响,这阶段通过衍变到发展可分为二部份。
    1,赵堡太极拳
    赵堡太极拳因何而得名?溯源应从陈家沟第十五代陈清萍宗师讲起。陈清萍从小在陈家沟父叔辈陈有本、有恒的教导下学习陈式太极拳(小架)。青年时己成名手,后随父在赵堡镇(距陈家沟五华里)开粮店,来回於两村之间,当时陈家沟太极拳在怀庆府百里方圆已著名,村中太极名家陈长兴、陈有本、陈有恒、陈耕耘弟子众多,武场到处可见。由于赵堡镇年青人也喜爱武功,陈清萍也在赵堡镇开设武场,传授陈家太极拳(小架),久而久之,由老架与小架演练出几种从形式上、风格上略有区别的几种架子。如:权拖架、忽雷架、赵堡架等。赵堡架即由陈清萍在赵堡镇传授的陈家沟太极拳小架,故当时叫“陈氏太极拳赵堡架”。陈清萍的弟子中有名气的有和兆元、李景延、杨虎、张开等名手。陈清萍宗师去世后,他的赵堡镇弟子和兆元广收门徒,后称和式太极拳赵堡架。五十年代赵堡镇的一位拳师王则善在推广,如今趟堡镇和兆元的后代和学检在赵堡镇成立了和式太极拳研究会,推广、继承普及赵堡和式太极拳。在四十年代和兆元的有名弟子郑吾清、郑锡爵在西安,利用业余时间传授和式太极拳。现在郑吾清的儿子郑军在赵堡镇成立了郑吾清太极拳研究会,推广普及太极拳。在赵堡还有一位叫王海州,据说在六十年代跟西安的一位亲戚赵宏喜学了一套和式太极拳趟堡架,六十年代温县修铁路时义跟陈家沟陈照丕孙子陈小松学了刀、剑。现在王晦州写书将作为“赵堡太极拳家藏的传统套路”。现举一例:也以证明王海州学习陈家沟太极单刀归为已有。陈家沟太极单了刁又名十三刀,仅十几个招式。1958年陈照丕老师回到陈家沟教授单刀时,因表演感到套路太短,遂由陈照丕老师加了四势,王海州哪里知道这…—段刀的衍变历史,将之全部搬入自己书中,知情者只因感其推广太极拳之意而不忍揭破,希其诚实为好。笔者写史,在此则不能不加以说明。八十年代,王海州成立了“赵堡镇太极拳总会”,西安郑吾清的弟子们亦响应成立了“西安赵堡太极拳”。
    在赵堡镇不论是和兆元的后代,还是郑吾清的嫡传弟子,直至从西安学和式太极拳的王海州,演练的都是陈清萍教授经和兆元传授至今赵堡镇仍为流传的太极拳,称名“赵堡镇太极拳”也是亦合情理。
  (37)
 楼主| 发表于 2004-9-29 22: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忽雷架
  陈式太极拳忽雷架,套路招势也是72势,是陈清萍宗师晚年的弟子李景延、杨虎、张开通过长期的练习,体会,改变了套路的风格。具讲陈清萍在与弟子推手时,忽然以圆小而速快的弹抖劲将人发出。陈清萍宗师去世后,弟子们根据自己的体会、研究,将老师的弹抖劲贯穿于套路之中,在练习运行中忽然弹抖,陈家沟时称“忽灵架”。此套路由陈家沟邻村王圪挡的杨虎、陈辛庄的张开传其架子。陈家沟无人练此套路。此套路目前在陈家沟附近练习者也不太多。四十年代,温县徐堡籍的王晋让,去了台湾,在台湾高雄、台北传播忽雷架,教了一些弟子。目前在台湾练习陈式太极拳忽雷架的大有人在。

(38)

 楼主| 发表于 2004-9-29 22: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2.五十年代后的太极拳——新编的竞赛套路
    五十年代,为了提高人民大众的健康水平,政府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其中极有意义的—项,就是组织有关部门人员将传统的杨氏太极拳108式套路缩短为88式,又在此套路的基础上,抽出基本动作改变了一套24式太极拳。就是目前在世界人民中间流行最广的24式简化太极拳,己成为人们心目中一种保健的运动项目。
    七十年代又改编了一套四十八式太极拳,八十年代末,为了武术竞赛统一标准动作,国家武术院委托北京体院根据陈、杨、吴、武、孙五家传统套路编了五套规定套路。九十年代,试行标准化的统一动作,以杨式太极拳为主,采用陈、吴、武、孙各式太极拳风格,创编了国际统用的四十二式综合竞赛套路,以将中华武术推向奥运会做准备。
    几百年来,太极拳一脉相传,有继承又有发展,其最早的确切文字记载,虽始发于河南温县陈家沟一隅之地,但它博大精深的内涵都是集中华武术精典及历代先贤的智慧结晶。四川有位名韩康的学者在“太极拳”真脉考一文中写的好:“把太极拳从一位神仙大师那里解脱出来。”历史最终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真正的创造者,不集众多的小智慧,便不能形成太极拳那样的大智慧。太极拳是中国武术、文化的融合、演化的结果,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份。它取之于人民来自于人民而决非某个神仙一梦而成,亦不能靠高人的“密诀”、。“密谱”而成立。因此太极拳的未来发展亦一定要在众多的传统武术家、现代科学家及广大爱好者共同努力下,才能发扬广大,最终成为全世界人民共享的宝贵财富。

                                                 二00一年五月二十八日於新加坡

(4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