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楼主: Charles

太极拳神话传说回归历史(转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4-9-29 22: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太极拳信史阶段
    太极拳有完整、可靠、详细的文字记载,其现实地、无可争议的发展衍变史,应自陈家沟第十四代陈长兴、陈有本记起,此为太极拳发展的信史阶段。
    陈长兴(1771年一1853年)字云亭,为陈家沟太极拳最古老的杰出老架代 表。一辈子以保镖为业,走镖山东,拳艺超群,堪称妙手,百里方圆,无人不晓。 陈长兴少年时代在父辈的教导下,自己刻苦练习,青年时期终日磨练,晚上练拳有时睡觉和衣躺长木凳通晓达旦。练拳姿势端正,以致不管走路、站、望,一举 一动尽循拳理,务求中正,拳艺练到出神入化之境界。晚年时精神充沛,艺高不减当年,在陈家沟方园百里流传著许多传奇及动人的故事。陈家沟每年逢年过节 唱大戏,几十—里以外来看戏者成千上万。其站在人群中看戏,不管干百人怎样推挤,无论人流来回如何涌动,凡近其身者均如水触石,不抗自砚左右分流而去, 唯其如泰山磐石,丝毫不为所动,时人称为“牌位先生”。“牌位”乃在中国北方民间百姓用以参拜、供奉祖先,上刻祖宗姓名的木制座碑。安放於祖宗神坛上 永远不移动的叫“牌位”。当时人以此形容陈长兴深厚的内功。现在有些无知的浅薄之徒不解其意或恶意中伤反而妄言“牌位”及¨,木呆“实为可气可笑。
    陈长兴是太极拳发展史上具有特出的贡戏值得特别纪念的承前敌后的一代宗师,他以超绝的拳艺,宽阔的胸襟,培育了陈氏家族的子孙,打破了封建的传统家族观念,第一个将陈家沟的太极拳传于外姓人——河北永年杨露禅。使太极拳公布于世,直至今天,衍变出众多流派,成为全世界人民共享的防身健体之无价瑰宝。,
    (20)

 楼主| 发表于 2004-9-29 22: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另一位对太极拳有卓越贡献的是陈长兴的同门兄弟陈家沟太极拳第十四代宗师陈有本,乃陈家沟太极拳小架套路的代表。小架当时亦称新架,是在老架(也叫大架)的原有基础上衍化的套路,同为七十二式。在当时二套架并驮齐驱,素有“大架不大,小架不小”之说,意指练小架根据个人的体力,身体素质,功夫深浅,年龄差异,练习也可为高中低架子。大架与小架内涵、拳理出自一脉,只 有套路动作在形式上略有区别。并将套路中的发劲,震脚、拍脚变成柔劲,含蓄于体,不是不发,而是蓄而待发。将发劲动作变为了单式练习。陈有本宗师为文武庠生,深得家传太极之精华,文武兼备、艺德兼优,深受乡邻之尊恭,拜其门下学者甚多,门人陈清萍、陈有论、陈三德、陈廷栋等。晚年将小架套路练得出神入化,圈小而细腻,运用缠丝以腰柔带动周身,练意、运气、养神,,意、气、神三者合一,延年益寿,收到显著的良好效果。
    小架在陈家沟流传至今名手辈出,历久不衰,其中居住赵堡镇的侄子陈清萍作为陈家沟太极拳“赵堡架”一支传於外姓,走向社会,为太极拳的传播发展作出了贡献。
    (21)
 楼主| 发表于 2004-9-29 22: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陈长兴、陈有本二位宗师教导有方,将陈家沟太极拳引入了一个顶峰阶 段,一百多年来,不管老架、小架,有继承,又有发展,由陈家沟一偶之地,传播至中华大地,直至海外,成为世界上传统武术中最为古老,风格独特,理论明确,阴阳互化,刚柔相济,深受广泛关注与欢迎的太极拳种。
    陈家沟太极拳作为有史可载的最古老的拳种,在以前至于陈家沟太极拳的传习,其为世人所知晓而推广的时间却并不久远。究其原因,并不是某些人所传言的讲陈家沟保守不传,若是这样,何为杨露禅会三进三出陈家沟学艺成功,成为名震京师的“杨无敌”。历传三代,衍化为杨式太极拳,成为杨式祖始。凡习武之人皆知,自古以来,无不重师长身传口授,既使在今天,也是如此。以太极拳此博大精深的理论而言,师长的口传亲授仍是诸多现代辅助学习手段所不能取代的。此乃众多学练者之切身体会。因此,若无陈长兴之悉心传授,杨露禅何能真正窥其秘?陈青萍倘若无真诚向叔父陈有本学艺,怎能得其真传,又怎后来独树一支赵堡架?考证任何一事物产生原因,都不能脱离其当时之历史条件及环境。陈家沟太极拳的传播迟缓,其因一、一二百年前,陈家沟交通闭塞,距离省府驻地远,村人很难与外界有交往的机会。二、生活环境单调,祖祖辈辈种田为生,又恋守故土,不愿离乡背井外出闯荡江湖。这也是中国北方河南人的特征。三、中国传统的封建家族的声誉高于一切,陈氏子孙练习太极拳只是为了自我保护,若有极少数之离乡出外者,亦本著忍让为先之规,不肯轻易与人交手,逞强露技,因为武术讲的是当场不让夫举手不留情,习武者天外有天,深恐技不如人,输的不是自己,而是毁了陈氏家族的名声。四、文化程度有限,虽技击水平高,但理论研究上升与书面以及表答能力,口才的传播感到不能如愿。
(22)
 楼主| 发表于 2004-9-29 22: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直至一九二八年,北京同仁堂佑老板邀请陈家沟太极名家到北京传习,陈氏十七代陈发科、十八代陈照丕赴北京后,陈照丕再到南京、西安、洛阳、开封等地。其后陈家沟第十七代陈子明、陈宝渠也到浙江、江苏、湖北等地传习,其间数十年,陈家沟太极拳始为世人所识,并逐渐推广至各大城市。

(23)

 楼主| 发表于 2004-9-29 22: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太极拳的衍变阶段
    太极拳自陈家沟陈氏第十四代陈长兴首传外姓杨露禅,第十五代陈清萍传趟堡及永年武禹襄后百年来,代代相传,随著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太极拳也不断的发展普及,传播衍变出多个流派,到中国四十年代,已被国内外所公认的有五大家传统太极拳,分别为陈、杨、武、吴、孙。
    陈式太极拳乃各家传统太极拳之首,它合太极阴阳之大道,老子道教之哲理;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寓技击与保健于一身;套路风格独特乃别具一格,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尤为其突出特征之螺旋缠丝劲的运动方式最近被一些西方现代科学理论(莫比乌斯怪圈理论)所印证而引起关注。陈式太极拳可因人施教,老少皆宜,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深受世界太极拳爱好者之欢迎。对陈家沟太极拳发展贡献最显著的,近代应数陈家沟第十七代陈发科、陈子明,第十八代陈照丕、陈照奎四位宗师。
    (24)
 楼主| 发表于 2004-9-29 22: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发科(公元1887—1957)字福生,继承祖业,自幼习武,每日三十遍几十年不变,将陈式太极拳练入化境,松活弹抖,威力慑人,二十年代已闻名乡里,培养陈家沟的下一代,名手辈出。1928年应邀到北京传授陈家沟太极拳。在京数十年与人交手切磋无数,没有对立面,反而交了不少朋友。为人谦恭忠厚、武德高尚,谈起拳艺总是一句“我不中”(河南方言,不行的意思),其超群的功夫及太极拳独特风格在京都独树一帜,武术界亲身目睹,赞声不绝。时杨季子诗云:“都门太极旧尊杨,迟缓柔和擅胜场;不意陈君标异帜,缠丝劲势持刚强”。被北京尊为“太极一人”。他平易近人,毫不保守,教拳三十余年,弟子无数,从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许多人带艺投师,其中:李剑华、许禹生、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李经悟、冯志强等后来皆名间中外武坛。陈发科宗师为传播陈式太极拳立下了不朽功德。

(25)

 楼主| 发表于 2004-9-29 22: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子明,陈家沟陈氏第十七代人(1878—1951年),从小随父辈学习陈式太极拳,有所心得,青年时在陈家沟己成名手,曾在河南省怀庆府国术团体传授太极拳。后经怀庆府太守之子江子诚推荐,到上海、南京、西安等地传授陈家沟太极拳,不遗余力,其不负家学,并总结自己教练心得及师承教诲,著成《陈氏世传太极拳术》一书,将太极拳大要、架势详加析解。并结交武林同道,与南京国术馆馆长张子江,教务处长朱国福,河南省国术馆馆长刘丕显,沧州武林名家姜云樵等结为好友。在南京期间,结识了武术理论家,史学家唐豪先生,并引介唐豪先生三进陈家沟对太极拳源流进行了实地考察,又将陈家沟太极拳理论精典,陈鑫毕其一生精力之遗著作《陈氏太极拳图说》推荐於河南省国术馆,使之得以公诸於世,为中华武术文库增加了一部有份量的宝藏。陈子明先生对陈式太极拳的推广、发展贡献了一生精力,于1951年在陈家沟去世。
(26)
 楼主| 发表于 2004-9-29 22: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陈照丕(1893—1972)字绩甫,自幼受祖,父辈身传严教,又得族叔陈鑫之理论传授,拳技与理论融会贯通,二十岁在陈家沟已有名气。一九二八年应北京同仁堂药店的邀请及陈发科老师的推荐,到北京传授陈家沟太极拳,是陈家沟到 北京传授太极拳第一人,是他首次公开展现了陈式太极拳面貌,使北京武术界一睹陈家沟太极拳之风采。当时,北平晚报广为宣传,宣传期间,陈照丕老师在北京宣武门立擂半月,未遇对手,从此陈照丕老师与陈家沟太极拳才为北京武术界所认识。在京城声威大震,学拳者纷纷寓至。在京将近一年,南京市长魏道明慕名邀请陈照丕到南京传授陈式太极拳,陈照丕老师将叔父陈发科请到北京,自己赴南京开展陈式太极拳的新天地。在南京教拳期间,并会晤杨澄甫先生,交流拳艺,彼此甚为投缘。体现了太极一家亲的真实写照。随后陈照丕老师的第一部著作《陈氏太极拳汇宗》上、下集问世。《陈式太极拳入门总解》也相继出版(1979年在香港、台湾再版)。一九三七年日本南侵,南京沦陷,陈照丕老师离开南京,先后曾到西安、洛阳、开封等地传拳,一九四八年开封解放,陈照丕老师到黄河水利委员会工作,业余时间传习陈式太极拳。陈照丕老师在旧中国教拳近三十年,从学者多为公务人员,以健身目的为主,又因内乱外患,国无宁日,时局动荡,下功夫者甚少。陈家沟也是一样,兵灾、旱灾、虫灾,陈家沟村人流离失所,陈家沟太极拳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近二十年间青黄不接,处于低潮。直至五十年代末,1958年陈照丕老师退休回到陈家沟,开始培养后辈子弟。陈德旺、王西安、朱天才、陈梦松、陈小旺、陈正雷(按年龄/顷序)等现在近五十岁左右的一代都是从小在陈照丕老师培育下成长起来的。文化大革命中,陈家沟太极拳受到了冲击,也给陈照丕老师带来了灾难,但他没有灰心,常暗地鼓励我们。1972年,当中国刚开始恢复了武术运动,陈照丕老师便重新出来,不遗余力,培训我们并领队参加了文革后的第一届河南省武术运动会。由于劳累过度,1972年12月30日,陈照丕老师不幸逝世,享年终八十一岁。陈家沟太极拳今天能发展的如此,兴旺昌盛,得到国内外武术界的公认、向往和喜爱,是和陈照丕数十余年 的呕心沥血,悉心传授,培育新一代所分不开的。

(27)

 楼主| 发表于 2004-9-29 22: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陈照丕老师是陈家沟太极拳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他 精心培育的四位著名弟子被国内外誉为陈家沟太极拳“四大金刚”的王西安、朱天才、陈小旺、陈正雷(按年龄顺序)都是从小在陈家沟跟随陈照丕老师身边,言传身教,无私地培育下成长的。陈照丕老师去世后,又随陈照奎老师学习陈式 太极拳八十三(新架),七十二(二路)及推手。他们从中国小小的村落陈家沟, 走向世界,成为享誉中外的国际太极拳高级教练,又培养了不计其数的陈式太极拳教练及太极拳名手。目前,陈小旺在澳大利亚,朱天才在新加坡,陈正雷在河南省体委武术馆,王西安在陈家沟,立足一地,面向世界,成为陈家沟太极拳新 一代的代表,为继承、传播、提高陈式太极拳而在辛勤地耕耘。

(28)

 楼主| 发表于 2004-9-29 22: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陈照奎(1927-1981)陈发科宗师的幼子,3岁随母亲进京在父亲身边练习太极拳,二十多岁已练成名手,他在继承陈家沟太极拳的精华基础上,结合陈式 太极拳拳理,将父亲晚年根据当时的时代背境,社会的发展,将陈家沟的七十二太极拳(老架)改编成八十三太极拳(新架),最终定型,推广於社会。新架八十三太极拳重要突出表现了四种风格:(1)手活於腕,转关在肩;是老架套路的松肩,沉肘、活腕在新架套路的每个动作承上敞下的突出表现。(2)蓄发相变,快慢相间;是柔而圆活,不但在发劲上,而在柔劲上也要使蓄发,快慢在新架套路中的体现。(3)圆中有直,直中求圆;是老架的以圆为主,圈的运转在新架套路中圆起到变化。(4)闪战腾挪,灵活多变;是老架下盘功夫扎实,在沉稳而灵活的基础上各种闪、惊、跳等动作在新架中的应用。尤其为青年人习练者喜爱。1961年,风华正茂的陈照奎老师受上海体育宫主任顾留馨之邀,请到上海传授陈氏太极拳,在上海、南京举办学习班近百期,培养学员千余人。当时沪宁报纸广为宣传,陈照奎老师的拳艺至今仍留有许多神奇的传说。在此期间,沈家祯、顾留馨编著的用照奎老师拳道《陈式太极拳》一书问世,公开了陈式八十三新架套路。
(2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