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楼主: Charles

太极拳神话传说回归历史(转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4-9-29 22: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太极拳的传说阶段
    在论及太极拳起源之议时,承接张三丰创编太极拳之神话的是关于张三丰传王宗岳,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陈长兴的传说(见《武当》杂志上署名李滨抄录以前资料写成《陈式太极拳源流质疑》,这个传说涉及的二位关键人物是王宗岳与蒋发。
    王宗岳因《太极拳论》一著而令凡研究太极拳者几无不知其名。据唐豪先生的《王宗岳考》一书所记:“王宗岳,山西人,生死年份不详”。又根据王宗岳著《阴符枪》一书之序得知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健在人世。此距宋时张三峰己隔七百余年,距元末明初的丹士张三丰亦已三百多年。即使神话的张三峰或张三丰确有长生不老之术这其间数百年太极拳史的传承空白却怎样填补?因此,连《杨氏太极拳正宗》一书作者自己也不得不承认“王宗岳的师承问题不可考”。武术家李亦畲曾说:太极拳不知创自何人。顾留馨先生在《太极拳术》一书中曾依有关资料考证记载:“王宗岳公元1791年在洛阳,1795年在开封以教书职业”。看近期海南李师融的“王宗岳、蒋发的年代考”。使人不解,质疑之多。李先生在《中国太极拳》杂志上连载洋洋几万字,不知王宗岳与蒋发的考证是其讲的:“一是证据,二是参考资料,三是无价值史料”。一、关于王宗岳的“明代之论据及考证”。按最早张三峰关于内家拳文字记载的黄宗羲(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其“明代之论据及考证”是根据何等依据,没有交待清楚。二、河南社元化赵堡太极拳传人,为民国年间人,1935年健在,据明代近三百余年,其资料史记又从何处而来。三、《太极拳正宗》一书中写到“蒋老夫子…..指蒋发生1574年…..22岁学拳于山西王老夫子讳林祯(指王宗岳),据闻王老夫子学于云游道人”。据闻是传说,而不论据、考证。四、书中又讲:“此拳之来历久矣,此拳何自来乎?有歌为证,歌曰:太极之先,天地根源…..”(前己论述)。此神话传说,何为史证。五、书中又写“王宗岳传蒋发,因王宗岳已年高,委托其女儿代师传艺,不知‘其女’何人,实为新鲜”。李师融师讲以上依据来源于趟堡所传,又列出了赵堡太极拳历代传人之宗谱:·张三丰一王宗岳一蒋发一邢喜槐一张楚臣一陈敬伯一张宗禹一张彦一陈清萍。不去考证年代,只要看此宗谱时隔七百余年(宋)或三百多年(明),之后的民国年间,才写出了单传九代的传递谱,令人不解。再看太极拳的佐证:杨登甫先生《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等列‘太极拳创自宋张三峰,传之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继后不绝…,。吴图南在其《国术概论》中述及太极拳世系表:张三丰(元末)一王宗岳(明孝景间)一蒋发(清康乾间)一陈长兴一。趟堡太极拳传人宗谱(前己论述)单传九代,谁想怎样讲就怎样讲。其传说何必考证。
    (10)
 楼主| 发表于 2004-9-29 22: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详看王宗岳的论著《太极拳论》,可以映出在王宗岳时期并非吴图南、赵堡所讲的几代单传,更能透彻地看出当时太极拳在民是已广泛地流传。从而也证明了张三峰(宋)张三丰(明)传王宗岳、王宗岳传蒋发…..之说,显为讹言。四川韩康在学习研究《王宗岳论》等写出了“浅析太极拳源流的发展情况”,其一,在王宗岳时期太极拳已成为有一定的群众理论与实践的拳术。王宗岳在《论》中指出:“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由此可见,“四两拨千斤”这句形容词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太极拳理已在人民心中广为流传,已成为拳理。故王宗岳在此能借以“察”之显非力胜。其次“观耄耋御众之形…..”。说明当时民间已有年至耄耋的高龄的太极拳家,技击身手不凡,故王宗岳能“观”之。其二、王宗岳《论》中又讲:“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此话不难说明当时太极拳以后继有人,但也有不少人练不得法,功不到家,其不能运化。此证明太极拳在人民中流传的基础。其三,王宗岳论》中再讲:“斯技旁门甚多”;“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此话也可见‘旁门,鱼目混珠,假冒伪劣也。‘甚多’说明太极拳的广泛在民间的影响。 王宗岳在《论》中也批评了在练习太极拳中的以壮欺弱、以慢让快的弊病存在。
    (11)
 楼主| 发表于 2004-9-29 22: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王宗岳论》中的几点分析,可以看出当时太极拳名家大有人在,练习太极拳之风的广度。也不难看出当时太极拳练习者鱼目混珠、练不得法等错误理解者甚多。这足以反映出当时太极拳在社会上的影响,而这些并不是吴图南先生及赵堡所讲的一代单传所能造成的。《王宗岳论》本身也正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  及太极拳的继承、发展、普及状况。
    根据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的内容浅析和唐豪的《王宗岳考》及顾留馨的《太极拳术》的考证是吻合的,其符合当时的历史状况和王宗岳当时的活动时代背 景,那时也正是陈家沟太极拳的鼎盛时期,太极拳名家大有人在。如杨露禅恩师陈长兴的父辈陈公兆、陈秉壬、陈秉旺、陈秉奇…一等。根据此分析推断,也极 有可能的就是身处温县陈家沟仅一黄河之隔的洛阳、开封之地的王宗岳,由于自己本身从《阴符枪》可得知对武术爱好。由陈家沟正南泛水渡黄河到陈家沟学习 太极拳并写出自己的体会。而这种分析与推理,应该比传说张三峰或张三丰向数百年后的王宗岳传拳更为合情合理。
    (12)
 楼主| 发表于 2004-9-29 22: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说蒋发,根据考释,蒋发明末清初人(约1600-1680年),原为登封武举李际遇之部将,李际遇举兵反抗明朝逼粮纳税,结营於登封玉带山,当时陈家沟 陈氏第九代陈王庭与李际遇乃拜把兄弟,出事上山遇蒋发结为好友。当时李际遇北上反明,陈王庭回陈家沟,后李际遇兵败遭殊,扫除残余,蒋发投奔陈王庭隐 居为仆。陈家沟陈氏宗祠珍藏的陈王庭遗像,后持大刀而立者为蒋发。1937年陈家沟第十七代陈子明将此像登在《陈氏世传太极拳》一书上。
    陈家沟称蒋发为[把式』(温县地方方言,属下等人、长工、仆人)。几百年来,对陈王庭和蒋发的传奇故事,代代相传,无人不晓。如陈王庭玉带山遇蒋发、蒋发化名投奔陈家沟、蒋发田间献艺、蒋发五岔沟镇邪等等。据分析,蒋发既身为李际遇部将,与在陈家沟隐居时故事,究其武艺也非一般,当时隐居陈家沟为仆,与陈王庭关系表面上主仆相称,能立于陈王庭之侧,明之友情之深。长期在一起,切磋技艺,并非不可能。而以时间论,蒋发身处年代比王宗岳早近二百年,蒋发出生时,王宗岳的生命细胞尚不知在何处,如何传于蒋发?同样一个道理杨露禅之恩师陈长兴还晚了百余年,蒋发又如何传拳于陈长兴王宗岳(清乾隆年1795年)——蒋发(明末清初约1660年)——陈长兴(1771年一1783年)。这种时序倒错的荒唐无稽之谈,早在民国时便已被否定,但某些人遗在抄袭这种一目了然的传说,把当作史实而振振有词,未免贻笑大方。
    (13)
 楼主| 发表于 2004-9-29 22: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南李师融抄袭杜元化的“明代之论据及其考证”,其中讲河南杜元化(育万)在其《太极拳正宗》一书(1935年开封出版)的太极拳溯始中说:“余先师蒋老夫子,原籍温县人,生于大明万历二年(1575年)世层小刘村,在县之东境,距赵堡数里之遥”。其了了几句,作为史记。其疑点一,杜元化非温县人,杜元化与蒋发中间隔了二百余年其资料何处而得。二,杜元化讲蒋发是温县人,世居小刘村。小刘村现仍是自然村。世世代代住在小刘村中的居民为甚么没有一个知道有蒋姓,何况蒋发。三,杜讲小刘村在县之东境,距赵堡镇数里之遥。而陈家沟地于小刘村相邻,舍近取远,其言何意?四,杜讲蒋发是温县人,又是太极拳一代宗师,为何温县县志上有陈王庭,没有蒋发?五,杜元化书中列出赵堡历代传人之宗谱(上述己列有),蒋发单传九代与陈清萍,可信乎?写蒋发传陈长兴之人又该怎么说呢?六,蒋发在陈家沟传奇故事代代相传至今,而赵堡近六千多口人,有几人能讲出蒋发为赵堡一代宗师的史记与传奇事迹呢?
    赵堡王海州在1993年第一期《中国太极拳》杂志刊登了杜元化的关于蒋发的这一考证。更为可笑的2000年又在《武当》杂志再登这一考证时,竟然多一蒋发遗像原来是将陈家沟陈王庭与蒋发的画像用反拍技术将蒋发的画像盗出发表,成为赵堡太极拳宗师遗像的考证。其掩耳盗钤的手法实在可笑而愚蠢。
    以上几位先生说法不一,都不能自圆其说。传说终归传说,就让其永远的传说下去吧。
(14)
 楼主| 发表于 2004-9-29 22: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太极拳半信史阶段
    半信史阶段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式太极拳的起源史记计起。
    温县位于河南省(中原地带,西北部黄河北岸,地处东经112°52’一113°13’,北纬34°52’一35°52’一35°02’之间),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北负太行山,南面临黄河,古代因境内有“温泉”而得名。是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司马懿的故乡。因陈家沟是陈式太极拳的发祥地而驰名中外。
    陈家沟座落在温县城东十华里的青风岭上,是仅有三百多尸陈姓的小村庄。相传六百年前原名常杨村。温县县志记载:“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因元铁木耳守懔庆(怀庆府为现今沁阳市),明军久攻不下,急欲一统天下的明太祖迁怒于民,遂下令大加屠戮,时温民死者甚多…..”相传有三洗怀庆之说。人烟几绝,继又迁民填补。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徒山西之民於温,今考名碑,碣、墓铭之类,其原由山西洪洞迁民来者十有八、九云。明洪武五——七年,陈氏始祖陈卜由山西洪洞县老槐树下,先迁于怀庆府东南立村为陈卜庄(现温县西北境内),因其地势低洼,两年后又迢至温县东十华里的青风岭上的常杨村,后随陈氏人丁繁衍,又因村中地势有高坡深沟,高低不平,常杨村改名陈家沟。
    陈氏定居后,为奠定家业基础,偏于垦种兴业,代代相传,六世同居,七世分家,人繁家盛。直至距迢徒时四百年后,即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始建《陈氏家乘》谱,因相隔时间太久,轻忽了人物、事迹、拳艺等记载。真正的史记从陈家第九代陈王廷(字奏庭约1660年)记起。
   
 楼主| 发表于 2004-9-29 22: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氏家族为保护桑梓,子子孙孙在村中设武学社,农闲时,操练拳械,代代相传。在温县县志及《陈氏家乘》中记载:“陈王廷在明末拳术已著名,於拳术更加研究,又多所心德,代代相传,成为独特之密”。在陈王廷年老所作的长短句舒怀中有:“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间教下些子弟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这里虽然并没有明确写到“太极拳”三字,但能表明了陈王廷及其上辈都擅拳术,这样,在家传拳械的基础上,有继承又有发展。在《陈氏家乘》中记载:陈王廷(字奏庭),明末清初(约1600—1680年),陈家沟陈氏第九代人,明武庠生,清文庠生。祖父思贵,陕西狄道县(今甘肃省内)典史。父抚民,征士郎,均好拳习武。陈王廷由于出身小官宦家庭,从小习文练武,武功纯厚,拳术练入化境。只有武艺精湛,学术渊博之人,才能使拳艺有创造性的发展。看他在陈氏‘太极拳总歌’中两句:“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被后人引为太极拳理论的经典名句。只在陈家沟拳谱出现。“纵放屈伸”刚柔之变化 也,忽刚忽柔,引化落空,借力打人的技巧人皆不知,独我自明,“诸靠缠绕”之“诸”多也;“靠”肩背,背靠,胸靠、胯靠…,.浑身上下技击用法无不在缠 绕之中,“缠绕”乃圆圈的变化,亦即缠丝劲的自如运用。根据唐豪、顾留馨二先生的考证:陈氏太极拳还吸取了明末著名战将威继光所著的《纪效新书》中的 拳术招式。由此可见,陈王廷文韬武略,在家传拳械的基础上与好友李际遇,蒋发之间必然可能的拳技交流切磕吸收民间诸家拳术的精华,采纳《黄庭经>>、《易 经》阴阳学说,结合中医经络学,完善了始有太极拳的萌芽阶段。
    (16)
 楼主| 发表于 2004-9-29 22: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陈家沟第九代陈王廷至第十四代陈长兴这百余年间,太极拳逐渐成熟。代代相传,名手辈出,第十代的汝信,所乐;第十一代的大鹏,光印、恂如、申如; 第十二代敬伯、继夏,第十三代的秉壬、秉旺、秉奇、公兆;第十四代长兴、有本、有恒;各代太极拳代表人物都有许多传奇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如:陈王廷考场比武;玉带山巧遇蒋发;申如恂如双英破敌;打死黑狸虎,累死陈敬伯;继夏画丹青制服苌三宅;牌位先生陈长兴;陈家沟砍杀大头王等等。陈家沟陈氏家 族历代修订家谱时,在每代太极拳有代表性的造诣高、功夫深厚的名字旁加上拳 手、拳师等批字,这样就给有些人提供讲话的把炳,说拳手、拳师不代表就是太 极拳拳手、拳师。当时也可能没有提到“太极拳”三字,但从陈王廷後几百年, 直至陈长兴从理论分析,套路的演练技术的运用给太极拳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17)
 楼主| 发表于 2004-9-29 22: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几百年陈家沟太极拳其套路特点、风格还一直保持传统面目,难道非太极拳乎!
    陈家沟所流传的古老拳术套路则有一百零八势太极长拳、红炮锤、十五红十五炮、五套锤、五套拳、太极揭手和刀、枪、剑、棍等器械,经五传至陈长兴、陈有本一代,将五套锤、五套拳总合为一路七十二(太极拳老架一路),也叫大架;十五红十五炮与红炮锤合二为一,成为二路三十六(太极拳二路也叫炮锤),陈有本又在老架一路的基础上衍变了小架七十二(当时也叫新架)。太极长拳一百零八势相继不传。至此,陈家沟太极拳套路形成了完整的系统的体系。从而进入了有史记的信史阶段。
    (18)
 楼主| 发表于 2004-9-29 22: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自己的观点,历史终归是历史,史记是每个时期的记载说明,谁也抹杀不掉。每一种新生事物的诞生,每一项科研项目的发明,并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通过长期的反复寅践验证,再与理论相结合而产生的。武术的每个拳种的形成是这样,太极拳也并不例外。对于太极拳的神话阶段和传说阶段距离我们太遥远了,从其套路上,理论上渺茫的少不可见。对于那些神话与传说给一些太极拳的爱好者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心里上的安慰是可理解的。半信史阶段虽然前期没有提到“太极拳”三字,但它的理论、技巧以及流传下来的传统套路,都符合太极拳的 阴阳刚柔之理,我认为一个名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言行一致。如果说一个 舞蹈家表演一段舞蹈,你不可能说她是太极拳。《王宗岳论》中也批判了“斯技旁门”。前面我也论述过陈王廷完善了始有的太极拳的萌芽阶段。使他和拳艺的 精湛,知识的渊博,《纪效新书》、《黄庭经》,阴阳经络的研究,以及李际遇、蒋发的交往分不开的。再从陈王廷下传代代名手的演练、总结,直至到百余年后的 陈长兴、陈有本……,这样太极拳套路、理论的形成合乎并顺其历史时期与拳术 形成的发展规律。虽然太极拳由陈家沟陈卜一陈王廷一陈长兴三百多年的没记载到有记载的现实状况,证明了这一伟大的业迹,取之於社会,来源於人民,陈卜、 陈王廷、陈长兴是人民创造太极拳的缩影,其功劳永不可灭。
  (1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