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拳理拳法理论研究
订阅

理论研究

关于“裆走下弧”的讨论
在《培生太极文化》网上,某先生提出了“裆走下弧”以及“荡裆”等有关问题,希望引起大家讨论。这是很好的现象。我认为在网上开展有关武学问题的讨论,可以活跃学术气氛,有利于大家共同提高对某些问题的认识,以便 ...
2008-11-6 08:52
李仁柳论推手中的各种劲
推手中各种劲的探讨 衡量某人的太极功夫,并不看此人身体多高,力气多大,是否熊腰虎背魁梧粗壮。而是先搭手一试,哪怕对方看上去弱不禁风,“貌不惊人”,也不要粗心大意。“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真才不露 ...
2008-11-6 08:48
太极拳关键在于神能驭气
太极拳,以她那行云流水般的动作,浓厚的文化底蕴,强烈的艺术色彩,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的武术爱好者。纵观太极天地前景无限,但我们要想真正的继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就要深究其内涵,不能只在表面作文章。  ...
2008-11-6 08:44
太极拳内外行功要诀
一、心静用意(一)以意行气陈鑫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中,有运动气机图,说明心如将军发令,意为传令,气为兵;将军一出令,则士卒皆听命;清气上升行于手,浊气下 降行于足,气皆行到指头,乃正气之上行下行似两橛,其 ...
2008-11-6 08:34
太极拳之“胯”
这里,我们首先要理清一个概念,腰胯的“腰”是指人类身体臀上胁下中间部分。而“胯”是指人类的骨骼的一部分。即胯骨,她是组成骨盆的大骨,左右各一,由髂骨、坐骨和耻骨组成,统称为髋骨。因此,腰和胯是人体两个 ...
2008-11-6 08:27
太极内劲培养与运用
余曾为习陈氏太极拳者能了解陈拳之内涵特性与练法要旨,撰写︰「学习陈氏太极拳应有的认识」、「内动与外发」及「陈鑫答问」等编。认识一文,提出三大原则,二个观念,及一颗愿心。所谓三大原则,为立身中正,用力勿 ...
2008-11-5 09:07
太极拳静和动要求
   一、头部(一)头头为一身之首,诸阳之会,五官所在,头容正直,则一身皆正,打拳尤关重要,陈鑫谓︰「头为六阳之首,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体此为向背。」拳谚谓︰「低头弯腰,传授不高。」所以头要正直,不 ...
2008-11-5 09:01
太极拳势架不发劲的进步性
太极拳势架不发劲的进步性大体而言,全中国的武术,只有太极拳和八卦掌两种武术的势架,在演练时是不发劲的,其它所有的武术,包括外国武术,几乎全部的势架都是从头到尾发劲的。 而太极拳各门派中,也不是势架全都 ...
2008-11-5 08:54
怎样提高太极拳锻炼效果
大家都知道,太极奉是内家拳、内功拳,无论是古代用于技击,还是现在用于保健强身,要想真正地起到作用,就必须修炼——太极内功.通过恩师冯士英、李秉慈二老多年来的悉心教诲,又有李经梧师伯、王培生师叔的指点, ...
2008-11-5 08:19
揽雀尾的练与用
由起势马步开始左胯右移,右手继续向右后方採按,重心在右腿。同时左手劳宫穴微吸逆时针向斜后方划弧,向右前上方用螺旋劲圈裹上棚,(随来势暗含沉采劲)掌心向右后方。坐右胯松提左胯左脚随之而起,脚跟着地落在左 ...
2008-11-4 08:35
养生桩/杨鸿尘
若是按约定俗成的习惯,养生桩都是放在诸桩的前面介绍。笔者之所以置于本节,是因为养生桩都是由基本桩演变而来,自感放在基本桩之后小议较为方便。 站桩是我国武学的独特功法,其是在外形不动的状态下统一意志、统 ...
2008-11-4 08:29
桩的换式
在笔者教学和解答各地读者的来信时,发现很多已认识到站桩训练重要性的读者,又提出了如下的问题︰(1)需要站多长时间基本桩才能学新桩?(2)这么多桩法是否需要一一练习?(3)据说一个桩内含一个劲力,共有多少 ...
2008-11-4 08:22
陈氏特点申论和实践方法
一、引言?坊间有一本陈氏太极拳书内有八个特点︰一是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二是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三是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四是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虚运动,五是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六是相连不 ...
2008-11-3 09:02
卢氏结构的核心“桩态
中华武术,一直围绕着技能,机能两大链条内外共同发展的,高体能,高技巧一直是中华武术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卢忠仁先生的研究认为,拳法动作的内在结构-----即桩态,是人体内外机能,技能统一的关节点。那么,能使 ...
2008-11-3 08:58
卢氏结构的普遍适用性
所谓“卢氏结构”即“人体机能与技能高度统一的,人体运动器官连同内脏器官在运动条件下的,恒定性的新的运动模式”,这一模式是卢忠仁先生在观察了大量生动现象,抓住了许多丰富和真实的感性材料和在继承传统遗产的基础 ...
2008-11-3 08:53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