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拳理拳法理论研究
订阅

理论研究

王培生对中华武学贡献
三、校正前人之误说,填补武学之空白 研读王培生老师的武学论著,会发现有不少新鲜的观点与前人大不相同。正如先生自己所言,他的武论是想在先人们不同的创拳立说的基础上,能提出一些探讨性的看法,与读者共同研讨 ...
2008-11-19 08:32
太极内劲的概论
何谓太极内劲,众说纷纭。其实最简单的解释,内劲就是能在一瞬间把体内所有集聚的力量集中在一点发出的能力。蓄力时上松下沉,虚领顶颈,将全身的劲沉至脚跟,如拉满的弓,发劲时蹬腿立腰瞬间把劲集中至某一点送出, ...
2008-11-19 08:28
练拳与内劲如何结合
各位朋友讲的很有道理,太极拳是内家拳,因此习练太极拳的涵义必定是由外到内、由形到意、以意领气、直至意气合一,内劲即在其中了。习练推手也是如此,目标并非是简单的练到谁能把谁推出去,主要是通过推手的习练, ...
2008-11-19 08:25
太极拳和推手杂感
----《太 极 拳 用 法》(节选)由起势马步开始左胯右移,右手继续向右后方採按,重心在右腿。同时左手劳宫穴微吸逆时针向斜后方划弧,向右前上方用螺旋劲圈裹上棚,(随来势暗含沉采劲)掌心向右后方。坐右胯松提左 ...
2008-11-19 08:22
揽雀尾的练与用
后生可畏,OKCHEN习练太极之钻研精神及韧劲,令人敬佩!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何况其能偱其道飞速而进,相信其......。 此文,对习练者颇有启发感,为便利大家观看代为编辑重排)读初中的时候,疯狂地迷上 ...
2008-11-18 08:39
练太极有感-任督之惑
2008-11-18 08:35
拳友学习体会
李老师好!我喜欢记笔记,而且喜欢把学过且自以为搞清楚的东西记下来,反馈给老师,也算让老师批改作业吧。让老师知道底细的结果一定是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尽管理解得很浅,但我仍然开心,因为对我今天来说:足够了 ...
2008-11-18 08:26
太极拳精要
手型:  (一)拳:五指卷屈,拇指压于食指、中指第二指节上。握拳不可太紧。  (二)掌:五指微屈分开,掌心微含,虎口成弧形。手指不可僵直,也不可过于弯屈。  (三)勾:五指第一指节捏拢,屈腕,手指和腕 ...
2008-11-18 08:18
练太极近月之感受——划圈
练太极已近一月,此一月中只是划圈—右手和左手正圈,同时看到河中大牛老平的博客,也开始蹲墙。关于正圈如何划,李驻军等人曾说过,在这儿引用一下:每个拳术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练功方法,而“划圈”是洪式太极拳的 ...
2008-11-17 08:36
杨式太极的毛病
陈式太极的缠丝劲如果练好了,对擒拿很有帮助;陈式第二路的发劲快速猛烈,符合打架 原理。到了杨氏太极,出现了“大松大软”的理论,和陈式的理论就有了天壤之别。陈式太极讲究缠丝和发劲,虽然放松也讲,但很明显 ...
2008-11-17 08:31
太极推手技术要领
  推手旧名打手,含义较为广泛,为适现今读者之习贯,本文也改称推手。早期推手程式比较简单。武澄清(1800年—1884年)在《打手论》中曾有记述。他说:"初学打手,先学搂、按、肘。此用搂、彼用搂;此用按,彼 ...
2008-11-17 08:19
吴式太极拳的特点
吴式太极拳在运动外形上与其他太极拳一样,以松、柔、圆、缓、匀为特点,要求动作安稳、舒展、轻松、柔和、缓慢、均匀。既要使肢体关节、肌肉依照一定程序节节地轮换进行运动,又要达到良好的休息与锻炼。在心里内在 ...
2008-11-14 08:39
道家哲学视角看太极修炼
摘要:来源于道家文化的太极拳,在拳理和训练上,无不体现了道家哲学的理念,尤其是庄子的自由论思想。文章从太极拳修炼之始——培气固本、离形黜智——修炼心智、返璞归真一一超越自我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以期为体 ...
2008-11-14 08:31
论大成拳之“动、静”
“动”“静”是大成拳练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中国武术特有的训练方法,“动”“静”练习也是锻炼筋骨之法的一个重要内容。 首先是‘‘静中求动”,有了相当基础后再从“动中求静”。 什么是“静”?站桩就属于 ...
2008-11-14 08:22
内功与外功之区别
凡练习武事之人,除各种拳法之外,必兼练一二种功夫以辅其不足。盖以拳法为临敌时动作之法则,而功夫则为制敌取胜之根本。若练就功夫而不谙拳法,应敌时虽不免为人所乘,其吃亏尚小;若单知拳法而不习功夫,则动作虽 ...
2008-11-13 09:09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