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收到一则短信说:“全球金融有危机,还是投资健康吧!糊涂人透支健康,它贬值;平凡人重视健康,它保值;明白人储蓄健康,它增值;聪明人投资健康,它超值。”为了健康,笔者练习太极拳20年有余,又酷爱拳击表演,细细品鉴、思索有感四点。
一、以柔克刚,以强击弱 太极拳讲究棚劲,在交手时,它不主张硬冲、硬拼、硬抗、硬顶,也不许丢,不许逃跑,而是先用一种弹性的、能伸又能屈的、柔韧性的、螺旋式的外撑劲,即棚劲,来接应对方的来力。所以,人们把棚劲作为太极功夫的接手法。这种棚劲,不只是表现在手上,而周身处处都有这种棚劲。即陈鑫公说的“无处不弹簧”。周身如同充足了气的球体和轮胎,处处皆有弹性外棚劲。因此,捋、挤、按、采、挒、肘、靠七种劲,都是棚劲的延伸,或是使用的角度不同,或使用的部位不同而已。这八种劲,相生相克,都是因敌变化而变化无穷。例如双人推手时,对方进攻来力偏高,我即上棚之。如果从接触点上感到对方力弱,我即将来力向外棚之或随势拿之;如果来力较猛,而偏右,我即顺势向右捋之;偏左即向左捋之。如来力偏下,我即用下采法;如当我捋或采时,敌人变肘、变挤,我则按之;敌近身,我则走大捋;我捋敌,敌靠我,我则转腰走按劲。同样,敌人若采或捋我时,我也可以走肘、走靠诸法,八种方法相生相克,反复锻炼,以丹田内转的离心力带动全身,练得自己感到脚下有根,丹田气壮,内气鼓荡,周身皮毛向外膨胀,感到处处可以引化、处处可以爆发出松活弹抖之太极劲,才算初步“劲上身”了。 依靠丹田内转的离心力,发挥人体立体螺旋之威力。人们常常把太极劲比做漩涡、旋风、钻头、龙卷风,所谓发劲,即依靠这种人体立体螺旋力量,把敌人棚出去,这是对的。练太极拳就是要练成周身处处都是球,使来力感到触处有圆;处处球切球;处处被滑掉,被棚出。同时,我的四肢,乃至我的躯体又象蛇一样,将来力缠住,处处可以发劲。平时练拳时,即应注意以丹田(包括腰椎)为枢纽,依靠它的离心旋转力,带动周身,带动四肢,所有运行非圆即弧,所有部位都似球、似蛇、似钻头、似导弹。大至周身,小至掌、拳、掌根、手指、手腕,以及大腿、小腿,都走螺旋劲,处处都是顺逆滚动的、点线变换的螺旋体,从而在滚动中化掉来力,在缠绕中吃掉来力。使对方感到加到我身上的劲不是被吃掉,就是被甩出去。仿佛发出的弧旋球一样,使对方莫知所措。为此,平时练拳时,即注意大大小小的缠绕劲,一点也不要马虎,丝丝入扣,缠到筋骨之内。平时练习推手,不论进退、化发,都要锻炼走螺旋劲,腰如门轴,双手如“转子门”,充分发挥腰部的离心力,使对方感到处处背势,非输不可。但“兵贵神速”,只靠平时打拳时的慢动作是不行的。所以,要练单式发劲、练快速螺旋劲,快到“迅雷不及掩耳”。 而拳击是运动员双方通过两只拳头的对抗,进行体能、技术和心理的较量。拳击被人们称作是“艺术化的搏斗”。职业拳击比赛主要靠强烈攻击或将对方击倒判定胜负,被击倒一方如果在10秒钟内不能站立起来恢复比赛,就判对方获胜。 由于拳击需要肌肉的强大爆发力,需要完善的技术和战术, 所以,拳击是最复杂的竞技运动之一。比赛时面对瞬息万变的赛场情况,要求运动员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准确地了解对方的基本状况,迅速作出相应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利用强有力的身体和娴熟的技术、多变的战术进行攻击和防守。 总体上说东方文化为水文化、阴文化,绕来绕去,柔软稳慢;西方文化为石文化、阳文化,直来直去,刚硬暴急。在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中,东方文化,更重视量变的渐进积累,坚持滴水穿石。联想到改革开放我考虑到以下三点: 首先,我们采用水文化的慢功,着重循序渐进的量变。对百废待兴的各项事物,分别轻重缓急。饭要一口一口地吃,故采取“蚕食”方式。先重点抓住经济,其它能暂放一放的,先放一边,待以后再去扩展。对于改革进程,则细分成若干阶段,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一步一步深化。众多颗螺栓,不能一下拧紧,先稍粗拧一遍,再一遍又一遍地微拧,逐渐拧紧到位。这可化剧痛为细痛。凡事不争论,少说多干,用事实说话,以渐变来适应国人参差不齐的应变能力。通过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渐达变革之目标。这种慢功夫,正如喝中药,药性温和,慢条斯理,着重固本的调理。病去如抽丝,久而久之,厚积而薄发,终见其功效。 西方石文化,擅长急功,追求质的飞跃。他们运用大手术的“休克疗法”,强调长痛不如速痛,要毕其功于一役,总想立竿见影,一蹴而就,一口吃成胖子。于是不分轻重缓急,四面出击,八面开花。结果欲速不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