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式 1.八字静立 演练者面南背北而立,丽脚成90度并立,身体中正安舒,下颌微收,上下成一直线。舌顶上腭,谷道微提(以下各式,也要做到这样,下文不再重复)。两手自然下垂,双肩松沉。目视前方 2.扣脚左转 右脚尖翘起,以脚跟为轴,半面向左转左脚成45度。同时身体微向左转,面向左前方。两眼平视前方。(图2) [说明] 王宗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太极拳论》)。所以学者首先必须站好无极桩。抛开一切杂念,做到心静专一,为练功作准备。入静其实是一种 气功态势,真气在全身流荡,手脚会有热感、膨胀感和针刺感等,即进入“得气”状态后,就可以开始练拳。一般来说,在练套路之前,已有站桩的扎基功夫,所以 在演练无极式时,只要心一静,身体一放松,即能有气感。 二、左右懒扎衣 1.两手挑举 接“起势”,身体重心落于两脚跟之间,尾闾正中,身体松沉(两膝微曲),两臂屈肘向上方缓缓举起,至大拇指与肩平(也可与心口相平),两手似抱球状。 2.屈膝下捋 两腿缓缓下曲,重心逐渐向右脚移去,左脚跟随身体下降徐徐提起,同时两掌下捋于腹前,目视前方。 3.跟步卍字手 前势不停,身体下沉,两手上提画弧,至胸脯后向前推出,与肩平,两臂似屈非屈,两手变成卍字手,即拇指向前,食指下垂,中指平举,无名指环起,小指勾起。同时,左脚向前迈步,右脚跟步,成丁八步。 4.转体摆掌 以左足尖、右足跟为轴,身躯向右旋转135度,即面由东南向西。这时两手随身躯旋转,原卍字手,变成右阴阳手,即右手在前,手心朝上;左手在后(约离开右手根一二寸),手心朝下。两手放平,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全身成三体式步(重量是前三后七)。 5.收掌 两手成侧立掌:右掌在上,掌心向左;左掌在下,掌心向右。左手尖紧挨右手掌根,两手蓄于胸前。 6.跟步推掌 前势不停,两手乘势向前推出,两臂略弯曲,两手成侧立掌,前手臂要平,左手尖离右掌根一二寸处。同时,右脚向前迈出一步,左脚跟步,成右丁八步,重心在左脚,坐身塌腰 (以上为右懒扎衣,下面为左懒扎衣) 7.转体摆掌 接前势,右脚以脚尖为轴,左脚脚跟为轴,向左转体180度,转至面向东,成三体式步。同时,两手随身体左转变掌平摆,左手在前,手心向上;右手在后,置于左肘内侧,手心向下,成左阴阳手。 8.收掌 两手成侧立掌,左掌在上,掌心向右,右掌在下,掌心向左,右手尖紧挨左手掌根,两手蓄于胸前。 9.跟步推掌 前势不停,两手乘势向前推出,两臂略弯曲,两手成侧立掌,前手臂要平,右手尖离左掌根一二寸处。同时,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右脚跟步,成左丁八步,重心在左脚,坐身塌腰。 [说明] 1.懒扎衣拳势,最早见于明朝戚继光的三十二长势。古人穿长袍,与人搏击时,把长袍随手懒洋洋地卷起来,有蔑视对方的意思。太极拳往往以懒扎 衣作为首势,作为第一手,它是母势,其他各式都是由此势变化而来的。本式与三十六手中的懒扎衣相似,但省略了“穿掌”这一小动作。 2.所谓卍字手、丁八步、三体式,可见《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拳势图解》。 3.向右转身有多种转法。还可以左脚跟、右脚尖为轴,身躯向右旋转;或者以左脚跟、右脚跟为轴,身躯向右旋转。也可以分两步,先左脚扣步,与右脚成八字扣步,后以右脚跟为轴转体摆掌。一般习惯于哪一种就用哪一种。向左转身也是如此,只是左右相反而而已。 4.“跟步”与“推掌”要完整一气,两手要稍下沉后,向前往上推进,发的是整劲,不能光用手劲,而是要力起于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脚踩手 发,力起脊髓,威力无穷。太极拳主要是练手的,身和脚都是为手服务的,要做到手随意动,手领身动,手动脚动,上下完整一气,作螺旋运动,有圆活之趣。 7.跟步前推。右懒扎衣推至极处时,左脚踩实,右脚微虚,重心落于后腿;左懒扎衣,右脚踩实,左脚微虚,重心落于后腿。要做到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尾闾中正。手掌要直,小手臂要平,胸要含,背要圆。 [技击含义] 1,懒扎衣被誉为“王手”,其变化无穷。右懒扎衣包含棚、捋、挤、按四个手法。 对方从右方来我击,我用右手接住对方,用搠劲把对方拥出。若对方接住我右手,我右手旋即变成卍字手,脱腕,使对方落空。双掌蓄于胸前,推出,先蓄后推,加大了推出的螺旋力量,攻进对方要害处_膻中穴,发劲击出,使对方倒地。 2.动作三“跟步卍字手”,其实是车轮手,两手出卍字手,意在用拇指与食指卡住对方的腰胯,使对方不能动,然后实施进攻。 3.右懒扎衣侧面接手,右手棚,顺势穿入对方腋下,左手卡其手,架梁使对方向后跌出。 4.若对方从正面进攻,我也可以从正门直击而出。如对方用左拳向我胸部或面部击来,我右臂屈肘外旋斜拥化解来力,左掌护胸防其右拳进击;同时,弓步进身,右掌前扑对方面部,左掌下按其胸,双掌合劲,把对方发出。 5.若对方拗手捉我右腕,我即以右手扣定其左臂弯处,使不得前后移动,同时左手内合,左腕内翻,可弩折其拇指,接着合掌前推。 6.左懒扎衣主要对付左方之敌。右懒扎衣技击含义,也适用于左懒扎衣,只是左右相反。 赖赖扎衣的变化和运用,“八法”随机运用,必须口授身传,决非笔墨所能形容。 三、开合手 1.开手 身体右旋转90度,两手相合于胸前,左脚跟靠向右脚胫骨处,成左丁八步,面向南。两手心相对,立掌向左右两侧开掌,如抱气球,球中之气向外膨 胀,两手开至乳根处,微停。两肘成一平线,肘尖向左右,两掌与手臂成直角。开掌时掌指先开,掌跟后开。两脚左实右虚,左脚暗含踩劲,右脚微向上平提,身体 微升。 2.合手 接前势。两手往心口处合掌,掌根先合,掌指后合,如抱着气球,往回缩小之意,如同抱着一个压缩的太极圆球。在此同时,两脚变成右实左虚,右脚向下平踩,身体下沉,左脚微向上平提。 [说明] 1.开合手又称开合掌,体现了孙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孙式 太极拳亦称开合太极拳。 2.关于开合手的练习,笔者有这样的体会:两手立掌,手指自然伸展,成圆弧形,开掌合掌两小臂须成一水平直线。开掌,好像有气向外扩张,掌指 先开,掌跟后开。开的时候必须运用背肌之力,两姆指开至两个乳根处止(如果开大了,就是“散”了),两手成一个太极,两手像捧一个大气球;同时左脚往下踩 劲,右脚微虚,身体上升,两小臂仍为一水平直线,掌与小臂垂直。合的时候,掌根先合,掌指后合,背肌要展开,胸肌要含合,成虚心合掌,两姆指相靠,两个手 心微凹,合成一个太极球型;同时,身体向下降(低架子要求蹲到底;高架子:身体微向下即可)。升降开合时脊柱与地面成一垂线,直上直下,不前俯后仰,不左 右摇摆。做开合手,手脚开合与身体升降,呼吸,要自然一气,不能有勉强之处。(据陈健侯的再传弟子说,他当初练成开合手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低架子,目前 只有个别人练了)整个动作体现了平直圆的要领。练开合手,最易犯的毛病是仅仅两手在动,而胸肌与背肌没有运动,身体也没有上升下降,即没有运用整体的劲 力。 [技击含义] 1.一般认为,它的作用有三:一是转换衔接作用。孙式太极拳以开合手作为动作转换衔接的基本方法,每转身换势以开合相接,它像“门户枢”,起 着承上启下的连贯作用;二是技击作用。先师陈健侯说“太极拳如圆球簧黄,触哪里,哪里就能触发,开合手就如此。”孙剑云《孙式太极拳诠真》中说:“开合 手,若对方自身后突然抱住我双臂,我即用肘撑住对方双臂,速往下按,并顺势向左转身或向右转身。”这也就先师所说的“转身走”。三、有特殊的健身医疗作 用。(详见尤志心《开合手的健身医疗作用》,《中华武术》2007年第7期) 2.先达有诗云:太极奥妙开合中,一开一合妙无穷。 四、鹞子钻林 1.提手上势 前势不停,左手成卍字手,向上经面部至左太阳穴处停止,手心向右,拇指向上,食指向前,中指向右,无名指与小指分别环、勾。右手成卍字手,向 下划弧经腹部至左腹下股沟处停止。手心向内,拇指向左,食指向下,中指向内,无名指与小指分别环、勾,同时右脚靠向左脚胫骨处,成左丁八步。 2.托抹上穿卍字手 接前势,右手从左肘下往上托抹上穿,随身体向右拧转,经头面至右太阳穴处停止,成卍字手,手心向左,拇指向上,食指向前,中指向左。右手托转时,左手外旋裹肘向下穿插,随身体向右拧转,经胸肋至右腹下股沟处停止,成卍字手,手心向内,拇指向右,食指向下,中指向内。 [说明] 1.此式是从形意拳的“鹞子入林”、八卦拳的“鹞子钻天”和赵堡太极拳的“鹞子翻身”演变成。鹞子,一种凶猛的鸟,样子像鹰,比鹰小。像鸟之 束翅频频而飞,故名。孙禄堂祖师说:“鹞形者,有束翅之法,又在入林之能,又有翻身之巧,在腹内能收内脏之气。在拳中即能束身缩体。”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 禹襄曾到赵堡跟陈清平学习太极拳,武禹襄传拳李亦畲,李又传拳郝为真,郝又传拳孙禄堂。孙禄堂创造孙式太极拳,不仅与武太极、形意、八卦有联系,而且与赵 堡太极拳也有某种因缘。 2.动作一,左手是从左下到右上画一圆弧,动作要圆活自然,至左太阳穴时,要有上提之劲。右卍字刁手从右到左下划一圆弧,至左下股沟时,要有内裹之劲。左右卍字手形成上下呼应之势。身要直,腰要塌,两目注视前方。 [技击含义] 1.鹞有钻林之巧,翻转侧翅穿天之技,束翅之法。鹞形重在挑扑二劲,身手速起速落,灵活多变,令人防不胜防。动作如鹞子钻天,先速降低身子而 后侧身,钻天一般而起,身子从低猛向高,用浑身整体劲催动手肘打人。鹞在羽鸟之中可称多姿多彩者。它时而斜行飞舞,时而展侧收纵。孙禄堂祖师把它列入形意 十二形和八卦中,是让门下弟子仿效鹞的独特功效,在技击中出现意想不到的奇迹。两手成卍字手,左右上下翻转,灵活无比,既能防止对方的进攻,又能寻机攻击 对方要害部门。 2.若对方用右拳,向我面部击来,我用左卍手卡住其右腕,左旋上提,使对方失重,同时右卍字手接拿其右肘,以内旋之裹劲击向其右肋部。 3.鹞子钻林还有一个转身,是要带肘的,如果对方从右侧向我进攻,我迅速右转身,先用卍字手化解对方的进攻,随即一个右横肘把对方击倒。 五、云手 1.原地右云 接前势,右手卍字手变掌,向左、向上、向右划弧;左手卍字手也变掌,手臂靠着身子向上划一弧线,至右臂内侧,拇指内挂于中指下方(此动作名为挂指),成立掌,掌心向前。目视右手,指尖向上。 2.横行左云 前势不停,左手向上,向左划弧经眼前至身体左侧,成侧立掌,手心向前,指尖向上;右手向下,向左划弧至左臂内侧,拇指内挂于中指下方,成侧立掌,目视左手,指尖向上。与此同时,左脚向左一横步,右脚跟步,落于左脚胫骨的内侧,脚尖点地。 3.原地右 前势不停,右手向上、向右划弧,经眼前至身体右侧,手臂微屈成侧立掌,手心向前,指尖向上;左手向下、向右、向上划弧至右臂内侧,拇指内挂于中指下方,成侧立掌。上身随之右转,重心落于右脚,左虚微提于右脚胫内侧,脚尖点地,目视右手。 如此向左重复3次。(如果场地允许,可适当多做几次) [说明] 1.两手分别上下左右运动,如云气旋绕,似行气飞空,故名云手。 2.本式与“三十六手”的云手相似,但省略了“挂指”这一小动作。所谓“挂指”,是指拇指向内挂扣,历来拳家把此作为密诀。主要用于一手上挂扣住对方手腕,同时另一手,向对方肘部或肋部推按。 3.两手要在腰脊转动的带动下,分别做上下左右的回旋盘绕运动。手掌高不过眉,腰杆要直,上身随之左右平转,目随之。有诗云:两手交替环形转,势如行云圆连绵。腰领手转目随视,步子横行轻灵缓。 [技击含义] 1.云手是假设对方向我面、胸部击来,我一手接手云化来手,另一手乘势发劲击之。先师云:“走架无人视有人,打手有人视无人。”云手用之于群 战,身前身后有敌情,做起动作来式式圆满有拥劲,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行拳走架中明确攻防含义,一方面可以提高练拳人锻炼的兴趣,一方面又能不断提高自 己的拳艺水平。 2.云手具有棚、捋、挤、按,采、捌、肘、靠八劲八法,两脚侧进,暗藏盘、扣、蹬、插、截、拦等腿法。在与人交手时,无处不用。有诗云:提挂拥掷滚按推,全凭 脊柱圆转随。运到敌人两肘后,铜墙铁柱一齐推。 3.若对方进击,进入我圈内(拳家称之为“吃里”),我以顺手向外运开而击之。若对方进击,进入我圈外(拳家称之为“吃外”),我则以拗手运化,更进则挂其肘面横运。对手若以他手来防,我则以拗手挑挂其肘后横运之。对方必倒。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