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武派郝式太极拳身法要领
(一)、含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腾挪、闪战、尾闾中正、气沉丹田、分清虚实 (二)、手、眼、身、步、精、气、神 (三)、起、承、开、合 (四)、摺叠转换 (五) 、舍己从人 (六)、沉肩坠肘 (七)、虚灵顶劲 (八)、敛气聚神 (九)、用意不用力 (十)、牵动四两拨千斤 (十一)神气运行歌 (白话注释): (一)、身法要领 1、涵胸、心以上为胸,不可故意硬挺,应下松,两肩微向前合,胸部切要含蓄,能含胸才能以心行气。 2、拔背、背后两肩中间处似有朝上鼓起之意,应保持灵活,不可低头、仰头、、头部脖颈东倒西歪之不良状态。 3、裹裆、两膝着力,有内向之意,内家拳称其为磨膝,以势护裆。足与足合、膝与膝合、胯与胯合,皆有内向之意,太极拳有两条腿如一条腿之说,并且必须分清虚实。 4、护肫、不要读成护臀,意义则完全不同,其意表示两肋微敛,肋下而有前合之势,内中尽感松快。 5、提顶、下颏微收,目光前视,头颈正直,不低不昂,神贯于顶即意有顶天立地之形象,意气上顶于头顶百会泥丸宫,以上顶劲提携全身。 6、吊裆、两腹用力,臀部前送,小腹有上翻朝天之势,自然裆而如吊在半空,为之吊裆。 7、松肩、以意将两肩松开,武术中以开肩称之,就是通过送肩可使肩带动肘臂运转自如,两肩气向下沉,意中加一“静”字。 8、沉肘、以意运气引于两肘,手腕要灵活,肘尖常有下垂之意。 9、腾挪、有动之意而未动,身形右预动之势,保持可以随时跃身腾空跳起,随有错步、移位,前进、后退动作的起始,脚底虚脚与胸有相吸相分知意,时刻注意避免自身偏沉状态出现,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贯于实腹,支持全身有上提之意。 10、闪战、身、手、腰、腿相随相顺,动作一气呵成向外发出,劲如放箭,迅若雷霆,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11、尾闾中正、两腹着力,臀部前收,臀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即托起小腹,自然保持着尾闾中正位置。 12、气沉丹田、、能够做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护肫、松肩,吊裆,就能以意送气达于腹部,不使气至于上浮上腾。 13、分清虚实、两腿务必虚实分清,一般常为单重单轻,虚非完全无力,着地实点,要有腾挪之势,如虚实不分,便成双重之病。 (二)手、眼、身、步、精气身走势总体要求 手、有指无掌不为手,有掌五指也不称手。发手质量最终还是由手体现。手法且要气势腾挪,势势究竟还是以手在和他人搭手,手是臂部的未稍,动作都是一手和肘以及肩配合来完成,所以手时时刻刻保持预动之势,并没有丢没散乱之意。两肩能松是保证手部能够灵活的关键,诸如抬肩、架肘的错误动作皆势必一下到手,手绝对体现着太极拳刚柔相济的用力原则。手势本无定向,不管抬起,还是垂下、伸出或是曲回,总要两臂两手一攻一守,或合攻或合守,总应有相应之意,何时意动、手即动,何时意到、何时手到。 眼、神聚于眼,眼是心之苗,精神暗淡,眼即无神。意仍心中生,我欲向何处,则眼神则直射何处,周身就可只对何处,一转眼则周身全转,视静犹动,视动犹静,总之势势总须从神聚而来。 身、身法先求尾闾中正,怎样才能做到尾闾中正,自身中正不偏,而脊骨尾椎根向前提收,能做到护肫,肫不护即鹫尾无力,就而一身便失去主宰,尾闾为全身之舵,左右着身体转向的变换,后背又是自己身体稳定性的象征。我意想向何处转身,则脊骨根便直对何处,转动变化又体现在腰的两眼上,左转则左要眼微往上抽,用右腰眼托起左腰眼,右转则右腰眼先往上抽,左腰眼托起右腰眼。这样的目的而在于使尾闾自然置于中正位置。全身动作协调一致,结合起来讲,势右千变万化,万势归一尽归一个“整”字。一处不合身法要领,就而影响到全身就呆滞不活便、所以身法不能有半点差错,才能永处不败之地,随势总有千变万化,总难离开身法要领。 步、步法要求处处上下相随,要意到、气到、脚到手到。脚跐五行步,势势步步要分清虚实,虚非全然无力,实也不能全部站的死煞,尽有腾挪趋势,走势也必须精神贯注。腾腾挪即为虚,虚中右实。精神谓之实,实中有虚。迈步轻灵程度如比在深水坑边行走小心翼翼之形态,又有如猫行那种轻灵之极。 精气神、非以意运气,才能做到精神贯注,只有以意运气才能精,精而越精,也就可以达至神而更神,也就达至更灵,能领悟这些道理,我们的追求目标达此神明之境已离不远。 (三)起承开合 在武派太极拳最初先以起承转合相称,而发展到郝式太极拳已改以起承开合为称,就而则更贴切实际,而大义基本相同。太极拳每一式即以几个分解动作环节组合,也就无形之中自然有了象音乐一般的节奏、节拍,也可以以小段理解吧,而后组成丰富的乐章,太极拳也是如此,武派郝式太极拳当然也不例外,其为了锻炼方便记忆将每式绝大多数一招一式分成四步完成一式,其中也有比四步而多或少的式子。在锻炼发劲时也不妨按其四个步骤来演练。 起、万事都要有起终,起即表示着动作的开始,要合乎太极拳的手法要领,一动全身无有不动。 承、承从字面是讲即为承上启下之意,在这里是表示接连的意思,为保证分解动作之间的连贯无间。 开、武派郝式太极拳之所以称之为“开合”太极拳,开而为分、为展开、为舒放,即可作以克制敌手的手段仍可发放发劲。 合、合本为收,收又讲敛,敛即是蓄。势势动作都不能呆板,有开而寓合,有合而在开,势势处处开合有致,并处处走势做到恰如其分,也就能顺而不背,得机得势。 (四)摺叠转换 太极拳有摺叠之术,又有转换之法,折叠是说事物往往有对持相反而又可统一的一些现象,如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在太极拳动作中都可以得到反映。我们就要很好的熟练和掌握这些必要的技击技术技巧,与中国毛笔字书法中笔画书写很是相仿,如意向上,即寓想下意;意欲向下即寓上意,前后左右皆为如此即为折叠之术。而在转换之时,要步随身换,迎合太极拳手法中“命意源头在腰隙”,两腰之腰肾在进行做画圈运动。跟着以后功夫越深,其圈运动幅度就越小,甚至以达到更高之层次越运圈不见圈,常成两肾暗动,也就是人们常提到的出势不见势,尽在于此。左转左腰眼微向上提,右腰眼托其左腰眼,向右换唯理基本相同,只是动作方向与其对称相反而矣。 郝式太极拳动作特点“进退须有转换,往返须有摺叠” 1、动实脚,习练太极拳建议在平展土地上比较理想,因为在土地上习练容易接受地气,对身体和提高功力都有益,练武派太极拳太费鞋了,不长时间就要穿坏几双鞋。其它太极拳大多都是动轻脚,而郝式太极拳打完架子后常常在地上留下因脚的扭转形成点点梅花坑。 2、掌上的五行,一般指尖为火,十指连心,掌根为水,小指为金,拇指为木,掌心为土,向下的踏劲可用指尖,向上的托劲可用掌根,大凡采劲着重点在拇指侧,而洌劲常以小指侧为着意点,前上发劲要劳宫穴外吐。郝式太极拳不但掌上分着五行,就是五指也分着五行,而且跟着动作变化的不同相应改变着其五行位置,它们的属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假若以大拇指作为掌的动作中心,那么的相应位置即心土、肝火、脾水、肺木、肾金,若以中指统领其它各指动作就而形成中指为土为心,食指为肝火,无名指为脾水,大拇指为肺木,小指为肾金。掌势按生理角度掌背为阳,而掌面为阴,如果要从技击角度来说掌心为阳,手背为阴,所以当提到阳掌就势指的掌面,而提到阴掌即为掌背。武派太极拳动作身法要求动作迎面紧凑,相对而言其动势小,然而郝式太极拳动作幅度也就更加紧凑,所以转腕动作在郝式太极拳动作无形中更是微妙灵巧,除一两式动作大一点,绝大多数动作是始终掌心朝外,郝式太极拳起势着重点在小指侧以下寸关节处。 3、郝式太极拳初起为侧身,终势为正身,这也是此套路的一个特点.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