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言说,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边法自修。开始学拳时,最值得做的是找到好老师----他是一位能把拳理讲清楚的老师。就像找大夫看病一样,要找就找专家门诊,因为专家很快会给你找到病因,对症下药,让你花钱少、痛苦少。如果你图便宜找了个庸医,结果花了你的钱,耽误了你的病,还让你受了疼,回头还得再来。所以找太极拳老师时宁可多花点钱,也要让好老师把你直接带到正确的路上,否则花了几年冤枉时间和金钱也搞不明白究竟。一般来说,经过名师两、三年捏架子,每天训练3~4小时,即可达到自己盘架子的程度。俗话说“三年一小成”也就是这个意思。 塑形三部曲 第一部:塑造骨架:塑形首先要把人体上的各块骨头安装在合适的空间位置上。人体的骨骼如同框架高楼里浇筑的框架,它们在空间的排放位置决定了人体的整体结构。肌肉如同楼房的隔墙,是骨骼的附着物。如果骨架端正,则人体处于最省力的状态,肌肉才有可能放松,才能为内气通畅提供平台;如果骨骼搭建得不端正,则身体歪斜,就像倾斜的楼房一样,需要肌肉去拉扯而保持平衡,肌肉紧张而影响内气前行。所以塑形的第一步先要把骨骼搭建好。 什么样的形状才算好呢?按照运动生物力学的观点,圆裆、腰端、胸含、臂延、轴转、脚捻为最好,既能稳定自己,又能打击对方,攻防兼备,这是“太极拳动作要领六字诀”诞生的科学根据。圆裆会使下盘稳定而灵活,让两腿相互照应;含胸展臂会让两臂相互贯通;直腰松腰塌腰会让上下盘连接紧密。如此一来,上下连贯,左右呼应,则周身一家。 第二部:对正关节:关节存在于两块骨头之间,是骨头与骨头之间的连接物。完成第一步后,说明已经把各个骨头摆到了合适位置上,第二步要调节相邻两块骨头之间的连接物,即关节。使两块骨头摆顺,让内气顺畅地传递。一旦产生内气后,即可高效地从丹田传到四稍。 第三部:放松筋肉:筋肉是骨头上的附着物。搭建好框架主体后,接下来应该调整其附着物了。筋是肌肉和骨头之间的连接物,它和肌肉一样具有弹性。人体的劲力产生于筋肉的伸缩,其大小基本上是按照胡克定律来计算的。太极拳内气本质上是周身筋肉有序化的伸缩运动,从而使能量蠕动传输。欲使内气畅通,必先筋肉放松。放松之后,才能感受到“节节贯穿”、“行气如九曲珠”。 总之,塑形是太极拳修炼的基础,它能为内气行进提供通道。如果练习者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塑形,搭好结构、摆顺关节、放松筋肉,结合意识放松,心态豁达,则如此得来的太极拳架形宽大舒畅气度非凡、内气开合鼓荡酣畅淋漓。后加之世界观的修炼,必能达到天人合一的高深境界。 (作者吴颖锋系陕西省武术协会副秘书长,西安陈式太极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西安同一太极拳交流培训中心校长) (注:此篇特为“中华太极拳杰出传承人颁奖大会”而作,因时间紧迫,挂一漏万,还望谅解。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我将在今后的著作中予以完善。)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