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接点不接面 汪永泉老师曰: 注意在与对方接手时一定要点不要面。就是说接触点的面积要小不要大。如果接触面积大,很容易把拙力使出来,就变成了力与力争,给发劲造成不便。如果接触点小,对方不易听出自己的劲源,而自己却要在这很小的接触点用自己的手势听懂对方的劲源,问通自己去劲的路线,再把输出之劲渗入到对方的体内,加以控制,对方必然不适。这是准备发劲的第一点,叫做影响对方。 当对方感到不适,必然要用力作出反应,这是可利用对方所反应之动向,顺其来势,加以牵引使之延长,控制对方,使它失中,这是准备发劲的第二点,以上两点在发劲前必须做到,然后才能发劲。 一接点中求 与对方一接手,要接点不接面。接触的面积越小越好,在这非常小的点上,要听出对方的劲源,也就是自己要击发的落点。由接点到落点这段距离中,要把自己的巧直接贯通,并要通出方向。 这时要注意对方的发劲,若感觉到自己贯通出的劲在对方身体中遇到障碍时,就是对方的劲正在运作。有几种情况: 一、在接触点上,听出对方要发出的劲尚未发出时,则应当用自己的侧近击对方的劲源。 二、若听出对方要发出的劲力已发出一半时,则应当把对方的劲端引向自己的虚点,使对方失中。三、若听出对方要发出的劲已 完全发出时,但并不影响自己的中心,则应当错开对方的劲头,由实中找出对方虚点,把自己的劲贯通到对方的落点而击之。 为此,必须做到: 灵机於手、 灵活於腕、 劲发於肘。 这样才能懂劲,才初步具备和对方接手的条件。 灵机於手 於对方一接手,在这很小的接触点上,在极短的时间内,要听出对方的劲源。若接的点不合适,要及时变换,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点,也就是能贯通的点,谓之懂劲。 灵活於腕 腕要与手协调一致,听出手接的劲合适与否,判断要或不要。如果不要,腕一动,把对方的来劲引向其它方向,使对方失中。谓之化。 劲发於肘 要用肘给腕、手做后援。手若问通路线,肘就要及时把劲输到手:腕若把对方击来的劲头化开,肘就能及时出劲还拳:若腕一活把对方的来劲引向虚点时,肘就应及时配合去路,引出方向。 一接点中求歌诀 上下含於内,往返在其中, 漂浮求奥妙,混元易理通。 接点不接面,接面两不便, 偶遇面碰面,及时松开变。 点劲原理 点劲原理最易解,如同竹竿点圆球, 点得球皮混无转,难得球心莫追求。 欲得球心不非难,刺破球皮球难转, 球停自有重心在,再等球动刺位还。 点到重心要漂浮,听出彼劲是要求, 点劲原来为懂劲,一切全在下手求。 下手得点如新接,变何方向要识别, 要何点法须慎重,变换虚实要灵活。 点劲 虚点不过腕,实点一贯串, 点到重心时,换点位不变。 点劲如针刺,刺皮不刺骨, 皮骨本相连,刺骨皮自堵。 点劲若遍千斤重,点位不移待敌动, 敌动虚实必自露,扭转方向返回刺, 再次仍过重心时,屈指引起加弹刺。 点位 面中寻点点有面,面中点,点中面, 面中得点待敌变,点中遇面即时断。 点劲一发如闪电,断劲严防面碰面, 若能一接就是点,屈指引起再点断。 面中点,点中面,面中有点点有面。 面即点,点即面,点面混合不须换。 点变面,面变点,悟透点面理难辨。 由面变点是神奇,变得对方无所依, 纵让你能千著变,此时也难在转换。 点是螺旋的结晶,面是意气的边垣, 若在外形求下去,枉费功夫莫猜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