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互动交流 武林杂谈 查看内容

汪涌泉老师谈太极拳技击与养生

2011-6-3 10:04| 发布者: 火柴未燃尽| 查看: 14364| 评论: 1|原作者: 汪涌泉

摘要:      现在流传下来的太极拳,是一种混合的拳架,内容非常丰富。若经常锻炼,若经常锻炼,对身体却有很大的好处。   凡是练习太极拳的人,都有一定的要求,因要求不同,所以练法也就不同。例如:养生和技击这两 ...
1


懂劲
  要能掌握知彼之功的要求,就要学会“懂劲”。懂劲是练技击的一个主要阶段,是知彼之功的起始。懂劲指的是在於对方接手时,通过与对方的接触点,听出对方发劲的劲端,也就能同接听到劲源。这是学习懂劲的入门之道。接触点可分为中:力点、滞点、停点、滑点、倾点。

  接手时,对方有计划、有目的、主动地、有方向地向我发动,不论对方发来的劲是有形或无形的;是带著功夫或只是手式;身力大或是力小;是突然的或是渐进的;是乱动不停的或忽隐忽现的等等,以上各种发劲的方式,大部分是在对方身体中都有一定的劲源。这种发劲用招的多,用术的少,其接触点均可谓之点。接此力点时,必全身松开,不要受对方力点的影响而使本身僵滞,必须轻灵变化,徒眼要活,接劲要果断。要从接点把对方劲源听准,由侧面击之,若一击不中,可接连两、三击、一击要比一击紧。若在出劲中有不适处,及时松开,另换姿势接,如新接。
  对方在处於被动不得已情况下,就会反映出各种点,如滞点、停点、滑点、倾点。这些点在人的身体中是没有劲源的。揉手时,若遍到以上各点。因其没有反应力,很难借用,因此,发劲时要严防产生对手的重力和自然倾斜力。
手、腰、肘、腕的用途
手:
  手为腰的前导,如同蟋蟀的两条须,负责听劲。要求轻灵松软,听从腕肘指挥。一旦得机得势,便为腰劲指出方向,两手和对方接触时,永远是螺旋劲前进。
腰:
  腿是手的后援。在任何情况下,腰劲都要蓄足。一旦前手指出方向,腰就能及时发劲,同时,腰还要能提膝提胯。
腕、肘:
  腕肘是腰的护卫,负责封门,保护中心不受对方侵袭,应付对方强力。如对方强力特大超过腕部应付能力,则腕一动即可甩开不要,对方必然因此失。如遇对方实劲(真硬功)反应后,迅速听清对方重心,并随其反应使对方失中,如对方反应为局部(假硬功),则要继续引放,防止对方趁机入侵。注意切不可用腕肘去侵袭对方,否则自身必被对方顶起失中。

静中求松法则
先梢后根
  一般讲放松,指的是全身放松。但是全身如何放松?放松到哪里?所谓放松,不是为放松而放松,是要把腰劲放松出去,送到对方身上去。腰把腰劲送出去,腰必须放松。松腰,前胯先要放松:松肩胯,腰膝先要放松;松膝肘,手腕、脚脖先要放松。由此可知,要全身放松,就要先从梢部放松;先手腕脚脖,再膝肘,后肩胯,做到了这些,腰劲自然能通过接触点松沉到对方身上去。
动中求松法则
练拳时侧面向外开手,揉手时以侧接侧。
  在运行拳架时如何保持全身放松,就是要做到在开手时没有平面,每一开手都是侧面向外,这样梢部永远是松的。要揉手时,不用平面去和对方接触,而要用自己的侧面去接对方的侧面,自然周身放松,轻灵圆活。
招与术
  技击原为应敌致胜之用,用时又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招,一种是术,合起来称为“招术”。
  招:凡是招都属有形,是在后天强力的基础上,用种种不同的招法应敌致胜,近似长拳技击之法。一般是用某个招法控制住对方某种身形手式,或是某种强力。这都有形可见,是以自己的外形制敌外形,谓之招法。
  术:凡术属於无形,是一种内功,是本身神意气的化合。凡是用神意气胜人者皆属内功,属於术法。本身经过锻炼,充实神意气,再用意、气侵袭对方的内气,进入对方体内,达到侵袭目的。
  因此,技击拳架练到一定程度,必须要拆架子,也就是要把“招与术”内功与外形拆开来讲,以便能使学者明确求的是什麼功夫,在练拳时求的是招还是术,是内功还是外形。当然应敌时招与术,内功与外形是密不可分的。术是招的后援,招中必须有术;招为术开门找方向,术中必须有招。外形若没有内功指挥,必然无法取胜;内功若没有外形运转指路,也无法发挥威力。
  总之,要明确,拳架是将前人的应敌之招编制而成,这些招都是前人用过,证明能胜过某招的招式。但是,这些招,只是外形的应用,是定型的单纯的招,不一定能完全适合应敌之用。因此,必须招中有术。术是内外相合的功夫,内气与外形结合起来,贯串到招中去,这就是招中有术。由於术是本身神意气的化合归一,用到知彼之功中,这个术,就是灵活的、变化无穷的、随机应变的,能应敌变而变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因此,在练习拳架时,既然明确了用的是招,就应在招中求术,且不可在招中再求招。

技与击
  老师祖为了适应学者需要,把太极拳养生和技击的拳架以及身形手式予以区别分开,其中养生之道普遍传下来,而技击之道只传给子孙和少数徒弟。所以后辈真正得到技击之道真传者,除杨氏子孙外,确实不多了。
技与击必须分开来学,对这两个字的意义,功能和用途,要有准确理解和相当功夫,还要通过长时间的实战,久而久之,经历越多,越能体味出其中奥妙,增加功力。

  技者,技巧也,技巧是“懂劲彼阶级神明”的一种表现,必须在懂劲基础上通过不断研究熟练使用才能求得。技巧是功夫和实战的结晶。技巧的运用是无止境的,其主要功能是要解决与对方一接手时所产生的问题,接点不接面。

  在与对方接手时,要接点不接面。面就是对方出劲的面积,点就是对方出劲的集中点。不论对方所出劲的面积有多大,它必然有一个集中点,该点就是对方的中心。重心集中点,是对方的实点,也就是我们所需要的点。我们要用自己的虚点去接对方实点的侧面,并及时把本身功夫渗到对方的劲源处,或引或擎,均在於此。所谓引,就是顺对方来劲的方向,引向自己的空点,使对方出劲落空,陷於失中状态。所谓擎,就是在当对方所发出的劲落空一半时,向其实点的侧方击之。此时应注意,不要让他完全落空,(因)为完全落空就无法借力了。此即拳谱所说“引起彼身借彼力”。
  总之,一接手,先应使对方不合适,继而失中,如果在接手时,对方不给我们所要的点,或是变化非常快,可任其自由自在的去变换,不要追随,等他再向外出劲时,重新按上述点接点的方式接手,用自己的虚点去接对方的实点,这样做有以下好处。
一、对方既不容易听出我方发劲的点,即劲源,又不容易听出我方劲的方向。
二、不容易引起我方自身的失中。
三、不受对方来劲的欺压。
四、对方向我方进击时,找不到发劲的方向。
  可见接点不接面优点多,但是难度大,须有名师指教,自己也要下苦功夫。如果只根据个人所好去用,势必偏差丛生。接手的问题,乃是练拳一生的结晶,既要求具备知己之功,也要求具备知彼之功。
  接点是在懂劲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接点必须渗入。渗入的深浅,渗入的时机,是否能渗入到劲源处,是否能影响到对方的失中,这些都要很好的解决。起码要能引起对方感到身体不合适,此时对方找到的合适就是就是对方的中心,因为对方从不合适中找合适,自然会把他的中心送到我们手中。这时正是出击的时候。但要由接点渗入到对方劲源处,是要具备劲渗透劲功夫的,功夫纯熟后,还要把渗入的功夫由向劲源渗入而进一步向劲端渗入。也就是说接梢也能渗入,这样才能达到轻灵变化的境界。

1

点赞

推荐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草籽 2011-6-3 17:04
听说养生太极要配合呼吸才能达到养生的效果。只是不知这呼吸怎么配合?

查看全部评论(1)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