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流传下来的太极拳,是一种混合的拳架,内容非常丰富。若经常锻炼,若经常锻炼,对身体却有很大的好处。
凡是练习太极拳的人,都有一定的要求,因要求不同,所以练法也就不同。例如:养生和技击这两种不同的要求就有两种不同的练法。在练习时必须把这两种练法分清,否则就会在养生练法中求技击,或在技击练法中求养生,这样练下去不但达不到要求,还会起到副作用,走向歧途。
所以必须把以上七步练习方法和步骤练精通,才可能逐渐认识到这两种不同的练法。
明确了技击与养生两种不同的练法,就会知道怎样是伤,怎样是养。把养和伤分清以后,还需要考虑本身体质的强弱和是否患过慢性病以及病的类型,就是说要根据自己身体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练法。
在练习养生拳架当中如果还有技击的身形、手势,本身的内劲即神、意、气就得不到舒适通畅,内气就得不到增长,达不到养生的目的。技击的拳架如果没有充实盈满的内劲配合,技击的手势就得不到轻灵变化、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这就说明技击与养生是分不开的。但是在锻炼时,要分清练习方法,然后再混合到一起,才不致有伤。
技击拳架 汪永泉老师谈技击的练法: 首先,要把技击的姿势学会。技击的某种姿势体现的某种劲。例如:掤的姿势要用掤劲。捋的姿势要用捋劲。利用各种姿势按照八字诀的要求,把八种学会,然后在练拳当中,通过肩、肘、腕、手任何部分都能随机应变,灵活使用这八种劲。所谓八八六十四手是对八种劲的灵活使用。在运动拳架时必须使这八种劲通过身形输出手外。在变换姿势时,再把输出之劲接回来,以免伤气。 技击拳架是为了防身,所以在练拳时一招一式都必须合乎技击的要求,同样不可把养生的身形手式掺杂其中。技击拳架的练法中有一种是架式强硬,用劲明显,出劲较直,将本身已练出的有力的劲,从劲源贯串与手,动作虽有转动,且能内外一致,将实力用於技击。这种练法较古老,偏重於实,以年轻人学之为宜。但若要提高,还需有一个入化阶段,即要在虚的方面下一段相当长的功夫,才能达到化境。另有一种练法是在架式上用劲明显,出劲较直,而无转动和内外一致,变换较迟,只在招上用功夫,在术上不作要求。持这种练法的人,多为练过长拳而后该练太极拳者。他们往往把长拳的练法和用法结合著太极拳的理论而练,成名者亦有之。而於在练习拳架时,把拳架练成大或小、高或矮、长或短、快或慢、硬或软、开或合,或者从拳谱理论中,选出某一项,作为用功的途径,特别下一番功夫,练出一技之长,这只能算是太极拳全面发展中的一项,不足以单独称为技击拳架的一种。 技击拳架对身形的要求 练习技击拳架,要做到沉肩坠肘,气沉丹田;两膝微曲,松腰松胯,全身肌肉放松,两足平踏实地,下盘要稳固,但不许蹲桩,便於脚步移动的轻灵,还要含胸拔背,胸口对著膝盖,在移动重心时,胸口也要找准膝盖,立三关,顺项贯顶,开档,垂尾闾。移动重心时,裆劲要随时调整。在发劲时,裆要往上吊,要手足相合,肘膝相合,肩胯相合,变换姿势要小换腰,平送腰胯,实腿能抬。走架时如脚踩荷叶。 技击拳架对手式的要求 双手在前,形如螳螂,以保护自己中心,手指尖与头顶相平,肘与肋平。要求手能护头,肘能护助,肋能护腰。这就必须开肩窝,松膀根。练拳时,两手不得用力,否则就达不到轻灵。 要明确手是手,腰是腰,要截然分开,不能合在一起,每一个姿式的开手虽然小,但意要大,出手的方向要开展,开始时,距离身体要近,但不能贴在身上,要从中心出手。然后以肘送手向前开手,眼神随手走,出肘要与肋平,以使腰劲蓄足。 开手的身形手势 开手时要有开手的身形,除符合上述对身形的要求外,还要节节贯串。发劲时,全身手、足、肩、肘、胯、膝、腰、神、意、气,全部集中在一个点上,全力向外发劲。 同样,开手时要有开手的手式,除符合上述对手式的要求外,并要从侧面向外开展。 合手的身形手势 合手要有合手的身形,除符合上述对身形的要求外,还要全身放松,向四周转圈。 合手要有合手的手式,除符合上述对手式的要求外,还要先错手再合手,以防把对手的劲引到自己身上。 技击的身形手法歌诀: 1) 手式如刀锯,身形似猿猴, 进退无定形,全在当中求。 2) 手无定向身无形,动中求静是万能。 动开静合随机用,混元一气是大成。 3) 手如刀锯身如猴,辗转跳跃不停留, 千著变化中心在,全在一接点中求。 4) 手无定向身无形,身手配合自然灵, 手无定向非乱动,身无定形是不停。 5) 拆手分劲是真传,拆手并非用招揽, 分劲原为求配合,听懂彼劲是根源。 6) 拆受分劲是神奇,身形手式似若非, 若在招中求下去,难得术中化为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