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的近代变革与传统太极拳术
关于近代的中华武术有确切的文字记载。无数武术家共同创造了一场伟大的拳学变革。我们为了能在有限的篇幅内介绍清楚主要事实,不得不主要选择代表性拳种太极拳术、典型拳学家太极拳家进行评述。我们深深明白有名的武术家值得我们怀念与关注,无名的武术家同样值得我们怀念与关注。
篇一千古困惑和历史难题
中华武术几千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招法、技法数不胜数,练法、用法千变万化。但是,以下四个问题始终是中华武术的千古困惑。
以防身始以残体终
以抗暴始以施虐终
未曾克敌先伤己意
未曾制胜先致败势
条一以防身始以残体终(野蛮修炼)
对于绝大多数中华武术修炼者来说,防身自卫是最初选择开始修炼的真实动机。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野蛮修炼,其中很多人劳损严重,伤痕遍布。更有甚者,没有死在敌人的刀下,却把生命和健康丧失于所谓的练功之中。野蛮修炼的信奉者和实践者一般都要强调本能。他们中有人主张向野兽学习,简单地模仿猛虎、雄鹰;有人倡导不计后果、不讲条件的苦修蛮练;还有人沉迷于自戕而不拔。
条二以抗暴始以施虐终(残忍教学)
自强以抗暴是中华武术的传统口号。但是由于有许多拳种、拳师过分强调残忍在格斗对抗中的作用,导致教学实践片面突出残忍二字。不甘屈服的良善之辈经过这种反复强化训练,大多很快变得心黑手辣。对于虐待同类的禽兽行为有人粉饰为菩萨心肠、屠夫手段。我们不敢苟同。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根据心理科学的分析,施虐是变态的行为。同样,自虐也是如此。暴力倾向是一种异常的心理特征。我们中华武术修炼者必须防止中华武术的教学活动变成暴力宣传与暴力实践。持正宏忍、循善力行方为根本。
条三未曾克敌先伤己意(执偏妄想)
执偏妄想是更加普遍的问题。古代的人类大多生活在蒙昧之中,对于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极度匮乏。他们迷信鬼神,敬畏天地。他们特别相信命运。他们的思想中有很多影响格斗对抗的杂念。比如梦见了地狱,就认为交战必死;听说某人会法术,就惧怕与之搏斗。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这是典型的心理障碍。思想意识的偏颇会直接损害身心健康,也会间接招致防身抗暴的失败。中华武术的修炼活动是异常复杂的过程。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情况会随时出现。我们应该有足够的精神准备。特殊的生理反应与心理感觉,是我们必须要正确理解的认识对象。如果妄想,我们的心理会崩溃、生理会紊乱。
条四未曾制胜先致败势(冒险盲动)
冒险盲动,通常被很多中华武术修炼者当成勇敢的表现。这是极其荒谬的认识。对人家一无所知,凭胆大实施攻击,很难成功。即使胜利,也是瞎猫撞上死耗子--赶巧。任何时候都是知己知彼才有可能取得真正胜利。不知己知彼,不失败才是奇怪之至。但是突发的格斗中如何才能全面正确地了解对手,确实是非常艰难的课题。冒险盲动对于失去理智的人是自然而然的选择。明智的人类肯定要拒绝选择冒险盲动。下定决心,不畏艰辛,排除万难,争取胜利固然是对的。但剑胆与琴心、勇气与智慧、动机与效果、手段与目的应该是统一的。我们不能为了求胜而取败。
以上四个问题是需要中华武术通过近代变革来认真回答和切实解决的。
篇二明清之际的拳术创新——陈王庭先生沟通医武、融会拳道的伟大探索
明清之际,天下大乱。烽烟四起,英雄辈出。以陈王庭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拳术创新家,对传统武学进行了全面、彻底、有益的改造。他们继承了前辈的思想精华,总结了自己的技击经验,发展了固有的技术体系,发明了全新的训练手段。
条一练习拳术与调和气血(体疗)
陈王庭先生发现练习拳术可以调和气血。他熟悉道家、医家的导引吐呐、内景搬运之术,他擅长军事格斗技术,他了解竞技胜负规律。他在晚年隐居乡村时,结合医、武两种传统技艺发明创造了新的保健拳术。这种新生事物虽然在当时是无名的,但是完全符合今天的体疗科学。陈王庭先生是华佗之后中国民族体疗学的杰出代表。他的成就和贡献是超前性的、世界性的、永恒性的。
补充一句,现代社会正在积极发扬他的体疗理论。
条二身心动静与天地阴阳(知道)
陈王庭先生是传统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他精通四书五经,兼奉孔老。他喜好读易,对研究黄庭经也有持久的兴趣。他领悟出身心动静与天地阴阳之间是根本相通的。他能够深刻理解天人感应、天人和合。这样他也就同时知道,拳术可以作为修养的有效手段而存在。他用拳术把自我与宇宙联系起来、统一起来。这是真正的知道。
条三进退刚柔与内外虚实(搭手)
缺乏安全有效的训练手段,一直困扰着中华武术的进一步发展。因为传统的拳打、脚踢、擒拿、摔跌等练习方法,在日常实践中有极大的危险性,非常容易发生身心伤害事故,所以象征性的套路演练逐渐取代残忍的近似实战的血腥搏斗而变成了主要的流行的普遍的训练手段。单纯学练拳术套路(独练和对练)固然能够保证修炼者的人身安全、改善其体质、增进其体能,但是由于这种假想性的技击模拟训练先天不足(格斗对抗的真实性差),所以就难免大量出现花拳绣腿、华而不实的技术,因此训练的有效性就大大打了折扣,从而培养技击技能、提高技击水平也就成了一个美丽的泡影。陈王庭先生创造的双人搭手则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人身安全与训练效果的矛盾。
搭手的方法简介。
一、基本动作:单手挽花、双手缠龙。
共同练习的两位武友相对直立。心静体松,凝神定意。双方均立掌前推,互抵为礼。侧身迈步,胫骨相磨。下盘弓箭虚实连续互换,中盘不断左旋右转。上盘一臂屈伸(退手屈,进手伸。)为单手挽花,两臂搭接(上手搭,下手接。)为双手缠龙。要点是相互和顺,彼此协调。
二、基本练习:定步沾连、活步粘随。 身手虚实刚柔,精神蓄放松紧。注意,同侧腿相抵为合步搭手,异侧腿相抵为顺步搭手。定步沾连,双方既不进步,也不退步,原地前弓后坐,因势变虚转实。意气相连,骨肉相沾。活步粘随,双方既可进步,也可退步,到处落脚生根,随机移形换步。 上下相随,手脚相粘。点为沾,线为连,面为粘,体为随。
三、主要方式:依法划圈、随意采花。
依法划圈是讲按照从两维平面到三维立体的顺序练习搭手,初步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没圈求有圈、大圈求小圈、明圈求暗圈。随意采花是说搭手的高级阶段的练习方式。
四、具体形式:
穿掌搭手、掖掌搭手、塌掌搭手、托掌搭手、推掌搭手、削掌搭手;摇臂搭手、采臂搭手、靠背搭手、挤身搭手;四正搭手、四隅搭手、开合搭手、升降搭手、拿放搭手、蓄发搭手、化打搭手、引落搭手、八法搭手、和合搭手等等。
五、诀窍概略:
放松解:放平凡心,松周全身。
挺拔解:挺身能出,拔背方通。
走化解:靠自觉走,随人意化。
挨打解:被动挨,主动打。
触发解:一触即发。
反弹解:逢反必弹。
感应解:有感皆应。
搭手的规律分析。
一、感觉灵敏。搭手练习着重神经系统的锻炼。我们知道神经系统的功能是协调人体活动,以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类的安全与健康、幸福与快乐和神经系统的功能息息相关。
二、身体灵便。搭手练习能使人体各个部分的肌肉、骨骼、关节、韧带都得到锻炼。长期反复、科学适度、持续多样的复杂运动能够有效增强人类的体质,提高肢体的协调性。
三、反应灵活。搭手练习的直接目的在于训练人体格斗对抗的反应能力。肌肉的收缩与舒张、神经的兴奋与抑制,是反应能力的物质基础。我们通过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搭手训练确实能够改善自身的反应能力。
搭手的价值评价。
一、开辟新径,搭手从人。陈王庭先生创造的搭手强调观察了解对手的极端重要性,重视对抗运动的有机合理性。学练搭手必须避免双重顶牛、单重推车的情况发生,必须遵循舍己沾连、从人粘随的根本要领。因为双重则滞,搭手将变成角力;单重则漂,搭手将变成发功;舍己则空,搭手将可能明理;从人则灵,搭手将可能知道。能否从人是学练搭手的关键。能从人,则走入正道;不从人,则彷徨歧途。
二、别开天地,搭手尚仁。陈王庭先生创造的搭手尊重和卫护对手的各种权益。仁者爱人,中华武术修炼者理当广泛爱众,何况经常互助、始终合作、情深义重、同甘共苦的武友。搭手不同凡响的地方就在于交际性。搭手有德,纯净者人人敬,污杂者个个远。搭手为武友之间沟通感情、交流思想提供了便利。
三、开创新路,搭手益众。陈王庭先生创造的搭手由于具有安全性、文明性、科学性、趣味性、便利性(不需要特殊的器材场地),因此可以吸引广大群众参加练习。搭手的运动量完全能够根据体能、体质的差别而进行自我调整。搭手对于身心的锻炼比较全面。通过搭手运动可以体验和领悟格斗对抗的道理。搭手为技击的普及与提高开创了新路。
注:南拳黏手、峨嵋派纽丝拳、鱼门粘手等训练方法非常近似搭手。彼此源流怎样,有待考证;相互影响如何,大可讨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27 16:28:2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