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太极拳师 当代拳师 查看内容

杨锦富的太极缘

2020-10-6 17:36| 发布者: chinatj| 查看: 35344| 评论: 669

摘要: 杨锦富,男,1956年出生,江苏南京人。师承凌志安,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
杨锦富,男,1956年出生,江苏南京人。师承凌志安,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于1964年8月,拜金士明老师为师,学习六路少林拳、长拳;1979年-1983年拜凌志安老师学习陈式太极拳,凌南平、马振金、黄金城、张虎宝等皆是吾同门,习拳至今。

太极拳,练固然重要,但“知其所以然”更为关键。太极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博大精深,故吾常阅读《五行》、《八卦》、《易经》、《黄帝内经》等传统国学,对太极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并在太极网-中华太极拳传承谱系官网发表文章50余篇。
太极,不单只是对内自我的修行,对外交流亦是不可或缺。抱着互相学习交流的心态,吾参加了2011年江苏省的太极拳比赛,并有幸荣获第一名。

江苏省太极拳比赛获奖证书

江苏省太极拳比赛参赛队伍

与此同时,在出国交流期间,介绍了太极拳的十大好处,得到了新西兰有识志士的广泛认可。太极拳的十大好处,即“十美”:
太极有包容之美,太极乃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包容宇宙自然万物之变;
太极有数术之美,易有太极而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而生八卦;
太极有中正之美,太极取中庸之道,中正安舒,无过不及,恰到好处;
太极有动静之美,太极静如山岳,动若江河,动中有静静犹动;
太极有刚柔之美,太极讲去僵求柔,柔极生刚,终至刚柔相济不可催;
太极有音律之美,太极快慢相间,如交响乐之音符跳动;
太极有飘逸之美,太极之舞如清风摆柳,似行云流水,去留无意;
太极有养生之美,太极重导引吐纳,舒经通络,终达“延年益寿不老春”;
太极有搏击之美,太极讲后发先至,“四两拨千斤”,借力打力技高超;
太极有灵性之美,太极乃意气运动,久练可实现意气神具备之神明境界。

新西兰交流活动
在2013年3月16日,参加“缅怀陈式太极拳宗师陈照奎先生来南京授拳50周年、纪念凌志安先生九十五岁诞辰”系列活动,七十多位凌志安恩师的弟子们相聚一堂;同年4月14日,参加清明节“缅怀陈式太极拳宗师陈照奎先生来南京授拳50周年、纪念凌志安先生九十五岁诞辰”祭奠活动,祭奠弟子及再传弟子、拳友达一百多人。以上,都提供了宝贵的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

“凌志安先生九十五岁诞辰活动”祭奠活动合照

长期以来,吾积极响应政府对全民健身的号召,传承弘扬太极文化,为广大拳友无偿提供健身咨询。自1995年起,在工作单位以及在紫霞湖对太极拳爱好者免费进行培训指导活动,人员多达130人。 自2011年获奖后,主要致力于拳理拳法的弘扬和对学员的培养上。主要发表有《太极拳三圈理论》、《立身中正》、《太极拳之理》、《话说太极拳》以及练拳感悟等1000多篇。这些太极拳文章均是吾在盘练太极拳时体悟所得,希望初学者在拜读时,似有一把开启太极之旅的钥匙,可以少走些许弯路。期间,在雨花台、河海大学和紫霞湖等地均有辅导学员练习太极拳,一直秉承弘扬太极文化,分享全民健身的原则,免费教学。对好苗子更是精心培养。很多学员都是学了好久的太极拳,但不得法,在看到吾的拳架后,被深深折服,均想拜在门下。在2019年,经同门师兄弟和学员的一致要求,开门收徒,截至目前为止,共计收徒24人。

拜师收徒仪式

所收24个徒弟感受经历均互异,以下截取部分徒弟拜师时的感悟:
徒弟郑建明博士研究员:杨老师不仅是一个武术家,更是一个哲学家,他在太极拳教学中处处注重人的修养与人生的哲理。他指出,“师父给你讲的入门东西,都是非常实在的,很基础,甚至让你看起来,简直就是平平无齐,无甚可观处。但练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发现:这个东西太深了,刚达到这个基础标准,后面还有新的要求,一梯梯的往上走,越练越觉得自己的功夫不足。随着练习武术的深入,自然而然地生出谦虚之心,从另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自己;重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位置,一方面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另一方面又认识到自己的潜力,是如此的巨大。所以说:“练武尤其是练内家拳,是改变人气质的学问,这句话一点都不假。”不仅在武术道理上给予我指导,也在为人处世和正确对待人生上给予了明示。
徒弟冯晓芳:2012年初,从杨锦富老师学习陈式太极拳后,经师父指导和耐心传授指点迷津,使自己受益匪浅。从2012年起,取得吉林省竞赛陈式太极竞赛套路第二名;陈氏传统器械第一名;至2015年参加全国武术段位考核,考取五段位。再到2018年参加首届世界武术日展演;获得传统陈式太极拳,第一名,陈氏传统太极刀第一名。2018年全国太极拳公开赛【东北赛区】;陈式太极拳第一名,陈氏传统器械第三名。这期间,师父的指导很关键。

徒弟郑兴华:我从1982年3月起,师从包文龙老师,学习回春功、朱砂掌、站桩等功法开始,期间陆续学习了孙式太极拳十六式,陈式心意混元太极二十四式、四十八式以及六十二式,杨式太极拳二十四式、四十二式、四十八式、老架一百零八式和太极剑,学习了西洋掌以及陈式八十三式拳架等。直到2016年初,偶遇现在的师父杨锦富盘练陈式太极拳架后,才感觉进步较大。对太极拳的外形拳架到内在要求有了更深的理解。以前松紧掌握不好,和杨师父学练后,已逐渐找到松中有紧、紧中有松的感觉。杨锦富师父反复强调的把根留住,立脊拔椎膝相住,已深印脑中。行拳时注意按师父要求,上盘肘定位,下盘膝定位;上下左右前后处处相照,对拉拔长,抻筋拔骨,互为其根。以前转换做的不好,按照师父逢转必沉,逢沉必领的要求去做;现在能够轻松转换了。我深深感到欣慰与幸运,遇到了明师好师父杨锦富。

徒弟杨义勋:从1969年9月参加南京市武木体校的培训班学习少林拳基本功和十二路谭腿;1980年10月参军后,较系统的学习了军体拳和格斗、擒拿术。1983年10月师从赵占田(吉林八卦拳传人)学习唐拳和阴、阳八卦拳。1984年开始习练意拳(大成拳)桩功。其间得到沙国政等前辈的多次面授指导;1986年1月至1988年2月与李建魁等内、外家拳师学习、交流。2008年8月跟随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黄金诚老师学习陈式太极拳。
只有2013年7月师从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杨锦富老师盘练陈式太极拳至今。才更加深入理解传统陈式太极拳的真谛。杨师父很好的传承了陈氏照奎架的拳理、拳法;能够结合自己几十年的练拳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提高和升华;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尤其是刚柔相济、松活弹抖、缠绕连绵;强调“其根在脚”等方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杨师父对太极拳的论述和体会的大量文章,使我更加理解传统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并在平时的习练当中受益匪浅。杨师父是陈式太极拳宗师陈照奎先生的爱徒凌志安先生亲传弟子,继承陈式太极拳之精髓,拳艺深湛,形神兼备,德艺双修,奋斗不息。
徒弟刘奇:重庆大学博士生:以前随陈拳传人雷慕尼的学生张志清学习过陈式太极拳一年有余,学了一些皮毛的83式套路。是在机缘巧合下遇见杨锦富师父,师父对太极拳的孜孜探索和过人的悟性,让我得以见到太极拳的本来面貌,加深了对太极拳拳理拳法的理解,并逐渐在盘练拳架中体悟太极先辈们的至理名言。方知学习太极拳永无止境,需勤加练习并加上一定的悟性方能有所成就。
徒弟高级教师李阳:我从事体育教学工作20年,十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发表或获奖。1977-1979年被朱炳生老师选中并跟其进行专业体操训练;1989-1991年跟大学同学王小强练习散打;2016年跟陈家沟刘向阳老师学习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二路;2020年5月有缘认识杨锦富老师并师从杨老师学习太极拳,师父注重基本功训练,教学严谨,对拳理拳法理解透彻。他讲:学太极拳就像小孩读书,"读书"除了读,是要先认字,写字、理解、做实验,还要读很多很多不同的科目…写文章、思考…。由于严格了站桩以及行拳要求,本人进步明显。
在2020年“红锦杯”第六届网络视频大赛中,所收徒弟刘奇和林少清荣获二等奖并被评选为最美太极人!

编辑:郭
69

点赞
23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92 人)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杨锦富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杨锦富 2025-9-15 13:42
练拳扣肩内撑锁窝,牵动胛骨筋肌。
筋很快,肌很弹。
抻筋,抽筋,拧筋,都是个爽事。
牛劲都使上了,筋劲没腾开,反倒练笨了。
随曲就伸,形是曲的,筋是敏感的。
肘窝锁窝,沟里肋间。
很多小地方,很难练到;
所以修结构力。
不是非得那个形;
而是不这样,触发不到深层次。
一起势,就体认;
似松非松,随着拳势变化;
微妙的联系上,体会牵动感。
神意注入,拧成一股绳;
张开一片网,似紧非紧;
那么个度数,就牵动筋膜了。
由内腔鼓荡,放松着往外扩散。
一套拳下来:
窝,缝,沟,筋腱轻触激发。
都有牵动小劲 ...
引用 杨锦富 2025-9-15 13:35
盘练拳架需要牵一发,而动全身。
懂书法的人,都知道笔劲;
练拳类似这个内涵;
越蛮力,越不聚中锋,字发飘发散。
运笔如行沙,也是个松沉劲。
运弧,走圈,我要找筋劲。
这个角度不行,我换个角度。
这个尺度不行,我换个尺度。
有劲,还不费劲。
交错调试,松撑圆活。
引用 杨锦富 2025-9-11 14:00
行拳时,遇到向外划弧;
要波动着扩张。
云手,往外划弧时;
丹田启动先旋;
内压犹如波浪;
一层一层涌动;
裹着筋骨节节推导;
好似链条传导。
一边层层外扩;
一边节节波动;
这才是高级掤劲。

行拳时,遇到向内化弧;
多体悟拧劲,不断用螺旋劲;
把筋膜拧着回抽。
譬如渔民捕鱼,湖中撒网;
忽的一下,大网空中展开;
波动着落入湖面;
再慢慢的,拧着往回收网。
筋膜也如大网;
行拳时,波动着往外扩张;
再螺旋着向内回抽;
就能激发深层筋膜。
引用 杨锦富 2025-9-11 13:56
竖为经,横为络,点为穴,构成了筋膜。
人体深层筋膜,就像一张网,纵横交错。
练拳时,利用掤劲扩张,去牵动深层筋膜。
唯有外层放松,才能牵动内层。
内层有了网状感,才能激发穴道经络。
行拳时,周身球劲运动;
好似一张大网,内外鼓荡;
一会儿大网扩张;
一会儿大网收缩;
一会儿大网波动。
练出网兜劲:
从体内腾挪;
从体内换劲;
让体内充满张力。
引用 杨锦富 2025-8-26 09:17
内外三合心法:
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
内三合: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
内三合的行气是:
以意行气、以气运身;
虚灵领颈、上下相随;
沉胯虚实圆裆、气沉会阴;
松活弹抖、四两打千斤。
腰劲是自然松沉;
是以前胸作支柱把后背放松拔长的动作。!!!
引用 杨锦富 2025-8-26 09:17
盘练拳架全身意在精神;
不在气,在气则滞。
“气”,是一种虚能;
通过喉头强化了“气”的劲道;
亦即强化了“意”的劲道。
“意”“精神”,属虚无劲、空灵劲;
自然能够增进周身的轻灵。
引用 杨锦富 2025-8-26 09:03
当前流行的太极拳;
其表现误区在于四肢的自动、直动;
即手脚的比比划划;
这同外家拳是一个样子。
如果说有区别:
也只是动作的快慢而已。
从外观形状上看猫腰弓背,虚实不清;
毫无太极拳的味道。
“胸不凹,背不凸”;
亦即胸和背部要“开”。
胸和背没有内在的“开”劲;
怎么能够带动四肢运作呢?

其次,须用“守窍”之法:
即盘拳架要“拿丹田炼”。
拿住丹田练,是个什么概念呢?
是指太极理法基本上都掌握之后;
这时的行拳,就要把“心”收到丹田;
把丹田当做行兵布阵的指挥部;
一切动作和呼吸,由丹田主宰 ...
引用 杨锦富 2025-8-26 08:50
盘练拳架如何才能做到周身俱轻灵?
人的四肢,在习惯上是自动、直动的。
太极拳用的是“意”;不在外面。
这里的“意”乃专指太极的一种特殊练法——
“腰脊”集“胸背开势”“顶沉对拔”机理
和“意、气、神”融为一体的一种劲道;
体现为虚无劲、空灵劲。
这种劲道柔中带韧!
能够把四肢带动得大松大软;
大舒大展,柔和缠绵,抽丝挂线;
其感觉,很奇特很美妙;
也很难以笔墨形容!

至于“意、气、神”;
系人体的一种虚能;
是实际上存在的东西;
只不过存在的性质是空虚的、自在的。
太极拳通过它的理法:
把这种 ...
引用 杨锦富 2025-8-7 13:59
另有一类人,满口玄幻;
什么丹田、周天啊,令人莫测高深。
岂不知有形有相皆是假;
无形无相方为高。
腰为主宰;命意源头在腰隙;
刻刻留意在腰间。
先把腰练明白再说吧!
等命门有感觉了;
那些东西到时候就明白了。
引用 杨锦富 2025-8-7 13:59
盘练拳架需要理解:
学拳不应有门户之见。
不同的门派,不同的练法;
最终目的是一样的;
还可以相互启发与印证。
其实传统武术练的都是一个东西;
包括真正练外家的;
练的都是里边的筋骨膜;
跟西方的锻炼肌肉不是一回事。
不同门派,入手功夫不一样;
走的路子不同;
或者说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
针对不同的根器和机缘适用。
过河就该弃舟;
那些执着于必须坐哪条船才能过河的人;
一定是还没过河的,迷糊着呢。
引用 杨锦富 2025-7-21 13:09
盘活膻中,牵动用膈肌。
行拳时,膻中穴不停旋动;
膈肌像个盘子,带动肋间肌;
也不停旋动。
内家拳的功劲,来自内部;
膈肌划圈,始于膻中旋动。
行拳时:
好似用手掌,按摩膻中穴;
牵动膈肌,带动肋骨;
再扩散到胛肱,一层层扩散。
用小腹控制重心。
练拳时,利用小腹旋动;
去腾挪重心。
裆劲想要灵动;
首先小腹圆活。
行拳时,不停揉动小腹;
去带动重心划圈。
长期练拳,将小腹丹田劲;
与重心腾挪劲;
混成一个东西;
球劲就有核心了。
引用 杨锦富 2025-7-21 13:08
盘练拳架时:
用胯调整脊柱。
两个大转子,相互旋拧;
就像给脊柱拧发条。
弹抖不是乱晃;
而是脊柱瞬间拧紧;
又瞬间释放。
脊柱是杠杆;
胯像个天平;
好比骑车:
车把上立筷子,随时调整;
这就叫虚实。
引用 杨锦富 2025-7-10 16:09
太极内功就是追求‘内动’达到“内壮;
内劲也是因此而产生。
一旦丹田开合达到一定程度;
就可以内气外放,内劲外施,产生超常功力。
腰裆的转换,就是前后丹田的运动,意气引动;
加上开合呼吸的配合;
才是外在动作开合的原动力;
才是由内发外的程序。

所以太极拳功夫要求内外合一;
内动带动外动,一动无不动。
一静无不静。
而不是比手划脚;
漫不经心的肢体体操活动。
这是判断太极功夫入门的一个见证,
功夫上身的标志是:
百脉皆开,诸劲通畅;
体健神足,手脚轻灵;
丹田充实,动之微发之聚;
先知已后知人 ...
引用 杨锦富 2025-7-10 14:11
太极入门就是8个字;
阴阳转换,开合呼吸。
盘练太极拳:
只有前后丹田充实,才能走周天的线路。
任督通,百脉皆开,周天形成。
太极内功练到丹田,命门充盈后;
便有了相当的基础和“资本”;
至此下一步是继续在带脉上和脊背上用功。
当命门充实和饱满后;
除可引气贯背,通臂,饱指。
还需要继续充实带脉;
这时的主要方法是抓闭练法。
不能急于求成;
只有循环渐进,才能水到溪成。
太极最忌违背自然,急于求成;
道法本自然,神意专注;
但肢体要放松。
太极内功最关键就是呼吸;
吸至及出就是阴极。
呼尽松开为 ...
引用 杨锦富 2025-6-27 09:45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只要戒骄戒躁;
踏踏实实的练就是了。
内家拳的技术体系比书法、绘画、杂技都简单;
过去很多高手,就是农民、车夫、匠人;
没什么学历,也练成了功夫,练出了智慧;
所以大家应该有自信;
每天坚持一个小时;
不是说每个人都要求一定要练成太极大师;
我们只要求能超越自我就是成功了!
引用 杨锦富 2025-6-27 09:14
太极拳看起来简单;
练起来奥妙无穷。
从头到尾都是半蹲的完成动作;
有马步、弓步、虚步;
练套路的同时也就在练基本功;
练套路的时候还要同时注意:
练呼吸、吐纳、意念;
只有了解每一招一式的规范动作;
了解每次练太极拳时的正确顺序;
这样练起来才有效果。
引用 杨锦富 2025-6-25 08:52
我的悟练拳架:
昨日种种已死,今日种种重生。
昨天行拳,只会手臂划圈;
而今行拳,腔子里都是圈。
去年练拳,脚底一片空白;
今年练拳,脚底都是消息。
用腰带胯,练脊柱抛物力。
用胯带腰,练螺旋杠杆劲。
手靠肘催,肩靠肋催。
要想劲通透,一个催一个。
引用 杨锦富 2025-6-25 08:51
我的悟练太极拳;
懂劲只在一瞬间;
太极功夫颠倒颠。
看着挺柔,骨头沉的很。
瞧着缓慢,爆发力超强。
身子没动,进步就插中门。
手臂不抬,肩膀陡然迸弹。
手指松松的;
陡然捏个凤眼拳,一下攮进去。
脊柱松松的;
突然像个大弹簧,纵跃而出。
引用 杨锦富 2025-6-25 08:44
盘练拳架:
划圈为尖。
看似很圆;
突然发力,球里出来根刺。
瞧着挺柔;
突然变线,斜进侧出。
划圈目的是,为了多角度发力。
圈能慢,也能快;
圈转快时,肘就有了威力。
看似划圈,实则打肘。
圈劲即是肘劲。
练拳要有层次;
用里头控制外头。
腔膜一旋,带动躯干;
躯干一旋,带动肩胯;
肩胯一旋,带动四梢。
层层之间:
非间不能相交又共同存在;
虽不见却能相互影响纠缠,
练是这么练;
用时就快了;
内劲突然一动;
躯干四梢齐动,爆发力惊人。
球劲如弹丸;
功劲还特透;
落点非常准。
引用 杨锦富 2025-5-19 10:38
盘练拳架应该知道:
拳架里面什么叫大圈?
饱满而不僵,舒展而不滞。
什么叫小圈?
松顺而不懈,精准而深邃。
划大圈时,对自身空间,会有所了解。
划小圈时,对深处感受,有所体悟。
练小圈的前提,内空间必须打开。
所以先练大圈,拓展内空间。
有了空间,才能深入。

查看全部评论(669)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