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太极拳师 人物故事 查看内容

探源吴公仪吴式太极拳

2014-4-7 16:30| 发布者: 明远| 查看: 7263| 评论: 1

摘要: 按:季培刚先生,史学硕士,太极拳爱好者,曾对晚清以来的太极拳传承系谱进行了研究,并于2011年9月出版了《太极拳往事》。作者治学严谨、态度平和,思维缜密、逻辑清晰,考据详实、论证合理,观点客观、中立,是国 ...

按:季培刚先生,史学硕士,太极拳爱好者,曾对晚清以来的太极拳传承系谱进行了研究,并于2011年9月出版了《太极拳往事》。作者治学严谨、态度平和,思维缜密、逻辑清晰,考据详实、论证合理,观点客观、中立,是国内迄今为止不可多得的一部太极拳近代史料汇编,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季先生谦虚地认为该书尚有“口述史”价值,可为拳界多保存一点“人”的因素。
根据季先生的《太极拳往事》,我又将书中与我们支脉有关的部分予以了整理,形成以下文字,以与各位师友交流、增强我们的自豪感。从中,我们会发觉,“天下太极是一家”,而我们所正传承的,已是融合了陈、杨、武、宋、吴式太极的精华,在敬爱的老师们的悉心传授下,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传承、光大。
探源吴公仪吴式太极拳,应先从武禹襄说起。
杨禄禅从学于陈家沟陈长兴,学成后进京授期间,直隶广平府永年县城的武禹襄在家中潜心精研太极拳。据李亦畲在《太极拳小序》中记述,“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君,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示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彼不肯轻以授人,仅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
武禹襄“应豫抚之聘,偏道过陈家沟”。其时,陈长兴已老病(翌年而殁),武禹襄因素闻河南怀庆府温县赵堡镇陈清平亦精此技,“又访温县赵堡镇陈清平”,“研究月余,微妙尽得”。其两位兄长皆进士出身,而武禹襄因故绝意仕途,放弃了科考,终身以教书为任,深究太极拳术。
武禹襄长兄武澄清于舞阳盐店获山西王宗岳《太极拳谱》,转予幼弟。武禹襄得谱研究,更有发悟,远法王宗岳,近师陈清平,经多年专心研习,渐入其奥,并多与力大艺精者相搏,以验技巧,故其术尤为精到。武禹襄以练拳心得发挥王氏旧谱之义,著有《十三势行功心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势说略》、《四字秘诀》、《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拳论,皆根据自身体验而得,简练精要,无一浮词,被后世习练太极者奉为圭臬。
武禹襄昆季三人对太极拳均有所通,长兄澄清尚著有《释原论》、《打手论》、《太极拳跋》、《搂字诀》、《释名》等文;仲兄汝清后亦辞官归里,主讲晖清书院十年、磁州书院三十年,亦擅太极拳术,著有太极拳《结论》一篇。
武禹襄之外甥李亦畲积一生太极拳技经验,著有《五字诀》、《撒放密诀》、《走架打手行工要言》、《虚实开合论》、《太极拳小序》及跋各一篇,并于光绪七年至八年间,将王宗岳太极拳谱、武禹襄太极拳论益以己作廉让堂本《太极拳谱》,手抄三本,一自存,一交胞弟启轩,一授门人郝为真,俗称“老三本”,后世治太极拳者奉为经典。
融入武氏三兄弟精研心得的太极拳,与陈杨两家各拳架不同,学而化之,融会贯通。武禹襄为世族儒生,对于太极拳颇为自珍,不轻以授人,而以教书自任。杨禄禅次子杨班侯在永年县城时曾跟武禹襄读书,据有关记述:禄禅尝问班侯读书之资禀如何,禹襄以为读书不甚聪敏,习拳极为领悟。禄禅遂请禹襄多课以拳技。故班侯之技多得之禹襄。禄禅学于陈氏者为老架,姿势宽大,而杨氏所传有大架小架之别者,以班侯学于禹襄者为紧凑架式之故。禹襄尝监修县城,方巡视间,班侯自都中归,将及城,见禹襄,遥为致敬,禹襄曰:“别来技进如何?我试击汝,汝试应之。”因作进击势,班侯作势为对。禹襄曰:“未可。”三试皆不当意。班侯有疑色,禹襄因曰:“趣至我家,我即回,不征实,汝且不信。”归与班侯试,班侯三进,禹襄三仆之,并语以所以然之故,班侯乃大服。班侯性刚骄躁,于人言词无所让,独于禹襄之技,终身钦服。
民国期间,以精于昆曲和京剧著称于世的前清皇室宗亲“红豆馆主”溥侗曾说,杨禄禅在京授拳时,父子三人以老先生技艺最好,杨班侯是老先生之下的第一人,健侯比起父兄稍差,但比起一般人则高深得多。
杨氏第三代传人中,以杨少侯功力最为高明。少侯八岁即从乃祖受技,聪慧过人,深得乃祖欢,故得承乃祖伯父之术,造谒极深。杨少侯其技多得自其伯杨班侯,属于杨家太极小架一脉。动作团圆紧凑,乍疾乍徐,发劲刚脆,目光如电,冷笑险嬉,哼哈作声,气势逼人。手法复杂多变,碰啄拿劈、分筋挫骨、点穴闭穴、截脉按脉,能以柔克刚,粘随抖接,出奇制胜,犯者立仆。
少侯推手注重活步,尝言:“以逸待劳,不如主动出击,诱敌深入,使敌陷落太极圈内,瓮中捉鳖”。因此,少侯活步与一般同,搬拦跟进,“手从腿边起,侧身步轻移”,蛇行穿插折叠游走,如影赋形飘忽不定,移形换位、扣摆旋转,无有定势,自喻为“飘飘荡荡浪里钻,挽花舞袖戏神仙。”
少侯拳技精湛,轻灵奇巧,虚实变化,功属上乘。拳架小而刚,动作快而沉,处处求紧凑,劲至皮毛,圈至无圈,速快至拳打人不知,劲整至一片神行之境。而少侯性情与其伯杨班侯相似,沉默寡言语,很少人能与他亲近,在公开的场合更少露面,却刚强好胜,亦喜发人,善用散手,出手即攻,人谓颇具“乃伯之风”。而教人亦然,从学者多不能忍受,所以授徒甚少。据说,少侯对于接劲、借劲、截劲、冷劲、凌空劲,确有深功。可惜不愿多传,知之者少。
太极拳本无长短手之分,拳法曰:“先求开展,后求紧凑。”长手开展,短手紧凑,形式相同,用意略异。初习太极拳者,须求开展,不用气力,一味纯柔,使手法连贯,一气呵成。更进一步则须讲求紧凑,只须意到,不尚外形,只求敏捷,不尚迂缓。发劲之时,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拳法曰:“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盖即此种妙用。防身应用之术,即于此中包括无余矣。
据田兆麟说,杨家太极原仅小架子一种,走架稍高,开合较小,动作时缓时疾,步法轻灵,劲主刚捷而不失柔绵,圈隐于内,似无,且圈中掺入以劲,哼哈有声,纯然为精气神合一之体现。如杨班侯及其侄杨少侯常演练者,出手快而猛,手触人肌肤辄痛,常使冷劲,动辄伤人,非常人所能受,无根基者领悟更难,故而鲜有学习者。杨健侯为从学者考虑,遂将隐微内动之圈放大放缓,动作展现到位,外显柔绵,内蕴刚捷,以引发学者盘圈之运行,逐渐进入学练小架之条件。为强化基本功,走架放低,增入必要的重复动作,并配合常人调养气息之运行规律,以提高学者内功修为。由于传授仍受门规所限,且学练盘圈亦非所易,更不堪领受其内劲滋味,故而从学者仍不多。直至后来杨澄甫为便于习练,省去中架之走化盘圈,动作柔缓,少有变化,大开大合,广开传授,学者众多,流传推广,人称大架。杨澄甫曾言:“先习开展,后求紧凑,始从无圈到有圈,再从有圈归无圈,则圈隐于内而不外现,动辄走化拿发于瞬间,神妙至矣。”然而,后世对于杨家小架、中架,已少有人知。
杨澄甫曾说,“先求开展,后求紧凑。初习者宜大架子,能使筋脉舒张,血气充行,搞定方位,表示工夫。到用时,要快要便,宜小架子也。家兄(少侯)现在练的,都是打人法则。”
杨澄甫弟子董英杰曾言,“外界有云:杨氏太极拳,有大中小三套架子。实则仅此一套。练熟之后,由熟而化,或高或矮,随心所欲。少侯之拳,系杨班侯先生亲授,乃系紧凑之架子,打来不快不慢。澄甫先生系宽大柔绵而缓,少侯先生则紧凑而速。”“希读者勿疑架子为三套也。”
——综上,杨露禅学于陈氏,成于自身,而陈杨的老架精华,俱为班侯所承。班侯再传承武禹襄之紧凑架,融合家学后,而形成精华中的精华——杨家之紧凑小架。第三代传人中,杨少侯独练班侯所传之小架,拒练父编之中架、弟编之大架。第三代的杨家太极精要,大多都在少侯身上。
吴氏太极之创始人,全佑先生,先学于杨禄禅,后学于杨班侯,实学于杨禄禅,功夫以柔化为主,一柔到底、独具一格。吴鉴泉受父熏陶,幼承学家,喜武功,善骑射。辛亥革命后,民国五年,与杨少侯、杨澄甫、纪子修等诸拳家同任北京体育讲习所教员。
吴鉴泉与许禹生、纪子修、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等人,倡导太极拳于京师,功行冠于时。是年秋,诸人慕名前往与袁世凯幕僚宋书铭切磋,甫一搭手,皆奔腾于宋之腕下,动静不能自主,因此叩首拜宋为师,从学于宋,执弟子礼。
困宋与众人有约,不许外传,吴鉴泉只能将宋氏太极之“三世七”融入其父全佑所传的杨家太极拳中,与师兄王茂斋、师弟郭松亭等人钻研琢磨,在杨家小架拳式的基本上,逐步充实修改,去掉跳跃动作,形成循规蹈矩、松静自然、架式紧凑、缓慢连绵、不纵不跳、独具柔化之妙的风格。虽架式小巧细致,但具有大架功底,在开展中求紧凑,在紧凑中又舒展自如。
对于太极拳的推手也作了改进,端正严密,细腻绵柔,沾随一体,宁静而不妄动,别具一格。手法严密,招数丰富,练就了包括拿梢、抓脉、闭穴、卸骨等在内的独特打法,拳架讲究龟缩蛇伸、动静有序,为全佑一脉太极拳独立门户的确立,奠定了坚实根基。
民国十七年,“北伐”战争结束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吴鉴泉受邀南下上海传拳,吴式太极正式走向全国。
吴公仪,名润泽,字子镇,吴鉴泉长子。在吴鉴泉任教于北京体育讲习所时,吴公仪即为该所第一届毕业生。吴公仪年少时为杨少侯所器重,经常过府,得杨少侯亲自点拨推手,执礼甚恭。
吴公仪的香港弟子卢柏棠先生,曾作《记吴公仪老师》,文中提到,“公仪老师的拳艺多传自于杨少侯。”“少侯认为孺子可教,传他一套太极拳,但吩咐公仪勿告鉴泉。此拳盘架时马步略高,圈小而紧凑。”
“公仪老师后来追忆此事,很是感激,并表示太极拳一脉相承,传与有缘人,不能相强。甚至说,纵然是自己儿孙,若不来亲近也不能得,反会给弟子取得真传。”
卢柏棠又有《杨少侯与吴公仪》,1972年7月载于《星岛月刊 》,文摘如下:
杨少侯是太极拳宗师杨露禅的孙儿,是太极拳的发扬者杨建侯的大儿子。少侯自少便饱受庭训,兼聪明敏捷过人,父辈很嘉爱此子,悉心指导下,少侯很年轻便能掌握太极拳的精髓。他是一个不爱好说话的人,沉默寡言,因此很少人能与他亲近,在公开的场合,他更少露面。他的弟弟杨澄甫却是一个爱好热闹的人,交友广阔,性情开朗,因而杨澄甫的拳架亦十分开展,劲走刚烈。他常将徒弟辈或较老者用挤按劲放出丈余外,有时给少侯见到,少侯只视而不语,从表情中,却显示大不为然之状。
两兄弟由于性情不同,彼此不太投契。杨澄甫的功夫常常显露于众,跟他习技者亦众,而杨少侯却深藏不露,很多人对他的功夫像谜一样,莫测高深,无从问津,因他不大愿与人交谈,论拳技更不轻传了。杨澄甫的身材高大,体健气足,由于其善交际,于武林界的名气盖过了乃兄。
其时有一位与澄甫共享武林盛誉,亦是太极拳高手的吴鉴泉老先生,生活很严肃,为人亦谦逊,待人态度和蔼可亲。由于上一代吴家的功夫全由杨家传授,因此吴家有训,事无大小,样样皆要让杨家先行。对杨家常有尊敬之心、迁就之意。
吴鉴泉有二子,长子公仪,次子公藻。吴公仪在童年时便得开拳弄掌,至少年时更饱受其父或师兄辈施与的跌扑之苦。公仪吃了皮肉之苦,还会因父亲恼他缺乏太极的悟性而受到斥责。偶尔他亦会把对手推倒,但父亲见到了又说这是犯了顶的毛病。给人打跌是不对,打跌他人亦不对,怎样才对呢?公仪不断思索,苦恼非常,精神亦沮丧起来,他甚至有放弃练武的念头。他想如果学外家拳只要专心的练气力,练快速的身手,横来直格,直来横挡,桥来桥上过等道理,多么明朗爽快,有力胜无力,手慢让手快,理所当然,太极何必要多生枝节地练以弱敌强呢?
由于想不通,当父亲没有留意时,公议便悄悄的往外溜,也有点厌倦家庭,怕见到父亲。然而,杨少侯一向对公仪很好,还常讲许多武林掌故及趣味的故事给公仪听,公仪也常会侍奉少侯抽大烟,虽然旁人皆说杨伯父难相处,公仪却觉得杨伯父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一天,公仪在街上闲荡,觉得很无聊,心想何不去探望杨少侯伯父,解解闷。
杨少侯见公仪来探望他,很是高兴,亲切地问他的生活近况,功夫长进得怎样了?听杨伯父问,公仪便把练拳的苦恼一股脑儿地都倒了出来。少侯听罢哈哈大笑,轻轻拍拍公仪肩膀,携手将他带到后院空地上,对公仪详尽的解说太极拳的精义,一面说一面动手比划。少侯解释高级的太极拳所走的圈子要小,用劲要巧。受人打是犯了丢的毛病,要是打倒了他人,又犯了顶的毛病,功夫尚属肤浅。我们的太极拳非常主重舍己从人。舍己从人即舍弃自己的意见,配合他人的来去而做势。这是一项最难达至的事。因彼此相交手,好胜之心人皆有,都不愿相让。舍己从人四字,还有更深的解释,惟务养性。养性之说,最应时常致力修养。潜心揣摩,心领神会,日久自能了然,超以象外,得其寰中。功夫练到精微,可以造机造势,不愁没有得机得势处。能处处随曲就伸,则无往不利,如此乃能舍己从人。……此外,还说了很多,公仪当时还是不能十分理解,然而,却兴趣大增。少侯吩咐公仪若对太极的信心恢复了,可以日日来学拳,但不能让鉴泉知道。公仪高兴的答应了。
自此,公仪常瞒着父亲,偷偷的溜往杨府跟杨少侯学技。公仪越来越知太极拳更多的道理。为什么太极拳要慢而不用力?因用力则笨,用气则滞。沉气松力是贵。慢能静,静能安,安能定,此即心气之中定。心定才能静,静才能神安,神安才能气沉,气沉才能精神团聚。乃能聚精会神,一气贯通。慢出于心细。心细则精神。神清则气爽,才可以无气滞之弊。快念心粗,心粗会急,急便气浮,气浮不沉,心急不静,不沉不静,心无所守,则散乱之病生。虚灵二字,更无由求,以静制动,以柔制刚者,由于感觉使然。 故其拳架系锻炼身心为体,功夫出自推手而为用。推手能产生感觉。自有所感,心有所觉,感应精微,致用无穷。故能知己知彼,其滋味则心领神会。其变化之无穷皆由感觉之灵敏。故能知其虚实,而便利从心。此慢与不用力之义也。杨少侯亦云,发人不在猛远,而贵在取别人的重心离地,重心已起,即别人已在自己掌握中,要怎样便怎样,又何须发人于千里?原处起原处落会更凶更猛。我们不患力薄,而患其力之不能集中。每个人都有他起码的力度。只要我们能屈伸手臂,则已具十斤之力矣。若能集中成劲击人,人必伤或毙。习他拳者,好张牙露爪,自以为够威武,殊不知其力已陷肩背,徒为他人攻击之目标。虚实更必须注重,所谓兵不厌诈,计胜人也。计者虚实也。知虚实而著运用,虽虚为实。虽实为虚,避实击虚。指上打下,声东击西。先重而后轻,或先轻而后重,隐现无常,沉浮不定,使敌不知我之虚实,而我则处处求敌之虚实。随机应变,听其劲,观其动,得其机,功其势,察其声,问其症。故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虚实,处处总皆有一虚实也。
一天清晨,吴鉴泉偶尔进后院见吴公仪在练习杨少侯教的小圈子太极拳,拳套紧密,动静有致。因恐公仪功夫尚稚,自己并未教过儿子这套拳架,他怎会知道此套拳架而且演练得中规中矩呢?很觉惊奇,不禁隐身树后,注目而观。直至公仪打完全套架子,才显身问他跟谁学的此拳。公仪只得怯怯相告,是杨大伯父教的。鉴泉听后,面露欢悦之色。
后来鉴泉带公仪去授拳场所,唤一名前些日子经常推跌公仪的同门习技者和公仪推手,现在公仪可以随曲就伸,顺对手之来势一一化解,不至跌下。粘黏功夫大有进境,能粘黏即能连随,能连随,而后方能灵敏。距悟不丢不顶的道理不远了。从此鉴泉便耐心地不断向公仪传艺,使儿子知道太极拳中的十三势以中定为主。有了中定,才产生开合,虚实,触觉。中定亦即枢纽。左右开合之枢纽在脊部;上下开合之枢纽在腰间。力由脊发,尾闾中正,气贴背敛入脊骨,自然顶头悬。公仪对父亲的教训也不再像以前如水过鸭背般忘记。因现时他已得知太极拳蕴藏的妙处,祖父及父亲用了无限诚意与恒心才求得此技,自己怎能再轻率放过?
公仪专心的练技,遇有不明处,便问父亲或往访杨府请教杨少侯。少侯很乐意指点。拳余亦陪少侯抽两口大烟。当公仪的功夫成熟了,便离开父亲的身边往别处授拳,自此便很少机会接触家庭和杨少侯了。他的功夫集父亲和少侯于一身,所以拿劲最巧,寸劲尤精彩。他取人如一善玩足球者的控球于脚下,不即不离。亦如魔术师之弄牌,置牌于掌中,随意摆布。对手給他拿动时,旁人往往看不到有什么大波动,仿佛没有什么大不了,亦没有甚么先声夺人的威势,而身受者,却已有魂无所主魄无所归般的感受了。他能使对手有突然失去了地心吸力般的感觉。如用劲不巧不速不准,那有如此威力。他有时取人的方向是往头顶而去,受者于瞬间如置身太空中般。
——综上,“天下太极是一家”,我们所正传承的吴公仪吴式太极拳,已是融合了陈、杨、武、宋、吴式太极的精华,在敬爱的老师们的悉心传授下,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传承、光大。
12

点赞
10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22 人)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春旺 2014-4-8 08:27
一口气没有看明白。

查看全部评论(1)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