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是从陈式太极拳发展变化而来,而杨式小架太极拳代表了杨式太极拳早期的风格。 从其特点上还可以看出其脱胎于陈式太极拳的印记。此拳演练中螺旋缠绕、势势相连、绵绵不断,进退转换、往复折叠、缠丝圈一圈接一圈,圈圈相连、环环相扣。杨式小架太极拳继承了陈式太极拳的精华——螺旋缠丝运动。但是,杨式小架太极拳在演变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陈式太极拳大开大合以及发劲似螺旋那么明显不同,杨式小架太极拳身法中正、姿势紧凑、刚柔内含、动作更细腻、缠丝圈更小,发劲方面已改为隐于内的发劲,在速度上陈式太极拳快慢相间蓄发相变,杨式小架太极拳速度已趋于均匀柔缓,但其间仍然有或快或慢的变化,呼吸与陈式太极拳一样采用“气沉丹田”与“丹田内转”相结合的方法。 值得提出的是与陈式太极拳相比,杨式小架太极拳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更加突出和加强了对于内缠丝圈的锻炼,将加强内缠丝圈的锻炼作为增进意与气锻炼的一个重要方法和手段。要求在行工走架中要时时处处注意走好内缠丝圈,以此来引导意与气的锻炼以及推动外部缠丝圈的运行。那么,什么是内缠丝圈呢?内缠丝圈---顾名思义就是在拳架的练习当中身体内部所走的缠丝圈。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太极拳的缠丝圈历来就有内圈与外圈之别,也即内缠丝圈与外缠丝圈的分别。缠丝圈的锻炼也有由大到小、由外到内逐步过渡的练习方法。 另外,有些人把外形拳式不同和锻炼的侧重面不同当做杨式太极拳和陈式太极拳的区别,从而断定杨式太极拳和陈式太极拳两者是属于截然不同的武术体系,这种说法过于武断也与实际不相符合。因为,从技术和理论上来分析杨式太极拳和陈式太极拳两者都将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陈鑫等的理论捧为圭臬, 当做指导实践的指南,把螺旋缠丝、非圆即弧当做主要运动形式。不但如此在外形的姿势要求方面,两者都要求要有利于身体的平衡和有利于中气的上下贯通。陈鑫讲:“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此乃道出了太极拳锻炼的真谛。 螺旋缠丝运动是太极拳内功与外功锻炼的基础,离开了螺旋缠丝运动的拳术才不应该被称为太极拳,没有螺旋缠丝运动的拳术才真正和太极拳属于不同的武术体系。杨式太极拳和陈式太极拳显然是属于同一个武术体系。早期的杨式太极拳即杨式小架太极拳和陈式太极拳更加亲近,虽然晚期的杨式大架太极拳已有比较大的改革和创新,但是毕竟杨式太极拳的根在陈式太极拳,非圆即弧的螺旋缠丝运动仍然是其精髓所在。 我们应该看到杨式太极拳和陈式太极拳两者实际上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侧面,或者说是“一物两体”。因此,我们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看待。我相信杨式太极拳和陈式太极拳以及其他太极拳在今后的发展历程中,必然会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