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属于武术。武术是劲力加技巧,有攻有防。武术如果没有攻防的内容就象没有生命,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当今流行的“乐领身随”的肢体运动已是舞蹈而不是拳。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有一种现象,当地人把它叫做“美女抱将军”。一株高大的乔木原本雄伟挺拔,被美女一样娇柔婉转的藤蔓植物缠绕。时不经年,美女枝繁叶茂,容貌艳丽。而原本高大挺拔的“将军”(乔木)则形容枯槁,逐渐枯亡。而今太极拳这个“将军”差点被音乐这个“美女”吮精吸髓只剩下形而无神了。——这个类比似乎有点刻薄,但恰如其分。 笔者臆测,曾乃梁大师讲的“能不能在比赛时配音乐”是因为比赛,表演是在公众场合,通过声、形的配合,可增加观赏性,娱乐性。(曾教练未建议习练时也配乐)。或者在习练之先放一点舒缓、静谧的乐曲或可以促使心绪更快宁静(某些佛乐就有这种功能)。从这两方面说,合适(注意:要合适)的乐曲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作练拳的“朋友”。但不能雀巢鸠占把持主导权,像“第三者”一样取代意念这个“内当家”的位置。现今风靡城乡的“以乐领形,无乐不行”就是乱用,滥用。原谅我再重复一句“真理前进一步就是谬误”。有人说,我只是想锻炼身体,配乐感觉好一些。他不知太极拳的健身原理,作用是附着在攻防的招式之中的。试想,练拳时你的心陶醉于音乐,又如何去体悟攻防而调适身体内部的机能以达到健身的目的呢?顾留馨前辈(1908-1990)在《太极拳论解》中说:“不讲技击方面的套路称为体操,舞蹈或八段锦。只讲姿式优美不讲实用(技击)称作花拳绣腿,是表演艺术性的武舞。讲究实用性的是武术。”这个判决言简意赅,酣畅淋漓。 春秋时的思想家晏子说:“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我将它套用过来说:“意领身随则为拳,乐领身随则为舞。 体育配乐西方比中国早。西方人推崇的有技击内容的太极拳,而不是配乐的太极舞。 一言以蔽之,在太极拳习练中不要让“朋友”成了“第三者”。 偏重套路,一花独放岂是春? 太极拳之所以历经数百年而不衰且呈蓬勃发展,全球开花的态势,是因为她有丰厚的底蕴,丰富的营养及健全的体系。前辈们花千百年的心血探索,研究,实践,创立了至今还留存一百四十余篇的本体理论。还有无以计数的相关理论。这些著述指导、规范着太极拳的成长和发展。特别是王宗岳,陈鑫,武禹襄,李亦畬、赫为真、杨澄甫、孙禄堂等的论著堪称太极拳的“圣经”。今人应持科学的态度去学习它,把握它,实践它,传递它。对太极拳与今天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关系也要作深入地研讨。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太极拳的理论。须知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任何运动都是不可能持久的。因为没有理论就不可能形成人们的观念,更不能发展为信念。比如现在技击功能的作用问题,我们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虽然冷兵器时代已过去了,但太极拳的动作之源仍然是攻防。只要我们读懂先辈们的拳论就可以在理论上搞清楚太极拳的健身功能是攻防这个核心技术的产物,是技击产生了健身的功能。动作是技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符号。其本源仍然是攻防。只不过在当今换了一下位置,由前台走到了幕后。没有它的“垂帘亲政”,指挥掌控,前台的动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产生不了健身的效能。遗憾的是,现今除了体院武术系,太极拳专业队伍之外,鲜有基层太极拳的指导者在学习研究,传播这些经典理论以廓清人们在理论、观念上的迷雾。 太极拳是一个完整而科学的体系。一般说来习练太极有如下四个阶段。第一是基本功。主要是桩功。它是“静功”。是武术训练中的核心手段。是练太极的基础和前提。拳谚说:“练拳不练功,到头一场空”,“练拳不站桩,只是瞎晃荡”,“百练不如一站”。站桩的作用首先是解决身正。避免畸形。其二是身体稳定,重心平衡,增强腿力,把握虚实。其三是培养心神,培植内功,析辨阴阳。在静态的站桩中体察身内各部位相互关系及运作特征。使“察后而知机”——得机得势,转换从容,身正步稳。“步不稳则拳乱”的警示正说明了这一点。观如今在习练人群中除时有个别老者在练桩功外,基本人群基本上是不练桩功的。有不少人不知站桩为何物。只练套路,甚至连练套路前活动一下手脚的简单热身也不做。一见面就是你一言我一语嘁嘁喳喳地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会未结束就是播放乐曲练套路。“拳法无桩步,房屋无梁柱。”不练桩功就好比修房子不打基础。没有牢实,坚强的基础是建不起楼房的。现在我们的大多数习练者都不练桩功只练套路,也就是在干不打基础,不立梁柱就建房的蠢事。 第二是练套路。又称盘架子。现在是套路一花独放,煞是热闹壮观。细审之,只有形没有神。是步履蹒跚,前伏后仰的“摸鱼摸虾”。真正练套路是练精神气力功,手眼身法步。是把武术的攻防寓含于套路的招式之中,用意领身随的要领练虚实,劲路,力道等知己的功夫。如果练得软沓沓不见绵里裹铁,轻飘飘不见内劲沉雄,不见摧僵化柔,不见上下相随,不见内外相合,不见节节贯串。动手动脚不动腰,端肩架肘屁股翘。这种练法早就变味了。有人把这种练法讥之为“偏瘫病人在练康复运动”。 第三是推手。推手是由套路过渡到第四阶段散手的重要阶段,是检验练套路的成效的试金石。练套路是练知己,练推手是练知彼。“舍已从人”不丢不顶,练实战中所必具的听劲,懂劲,发劲。真练太极的人无不重视练推手。应人们久盼有一个统一的用于推手比赛的规则的要求,国家武术研究院于1992年制定了推手比赛套路。但或许是操作起来难度大一些或者是不尽完备,推行一两年就偃旗息鼓了。如今开展的太极拳运动,只见套路,罕见推手。这种止步不前的状况不能说不是一大遗憾。 第四是散手。即运用前三阶段的内容经消化,融汇而生成的自发攻防能力,达到收发由心,无形无象的“阶及神明”的境界。 上述四个阶段缺一不为拳。普通习练者可以重点习练某一阶段,但决不能躐等,跳过低阶练高阶。说白了就是练套路必先练桩功。只练套路不练桩功,想练好套路只能是缘木求鱼。系统论有一句名言叫做“脱离了人体的手不是手”。因为手是人体的一部分,脱离了人体这个系统它就不具备手的功能。同理,割裂系统撇开桩功,推手,散手的太极套路就不是太极拳。因为太极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缺一是残疾。厚一薄一是畸形。对当前的套路独大,一花独放该如何评价不问自明。姑且不谈这朵花是真花还是纸花。外国人追慕的是健康、完整、科学的代表中国功夫的太极拳,而不是只练套路有形无神的“半截观音”。这种残缺的观音能济世么? 冷热不均,少壮不热夕阳红 科学、完美而又特异的太极拳享誉世界。特别是在日本等国更是掀起了习练的狂潮。在这些国家的习练队伍中青少年占了绝对多数。可国人却“身居宝山不自知,手捧金碗当土陶”。这表现在大批青少年不知太极拳为何物,不练太极却狂热地追慕什么拉丁舞,肚皮舞,跆拳道,瑜珈之类。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贝丢在一旁视如敝屣。表面看太极之花在城乡绽放,形成了神州大地一道亮丽的风景。但仔细一看这道风景是“晚霞”,是“夕阳之红”。君不见,习练者全是中老年,青壮年则寥寥无几。有人把这种现象比喻为“朝阳不如夕阳红”。青少年是国家民族的未来。长此下去,不难想象太极拳在中国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尴尬状况。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有青少年人非但不练,还认为老年人晨练太极干扰了他的睡懒觉.刻薄地调侃练拳的老年群体是在作“垂死挣扎……,要跟养老保险纠缠到底。”真是令人欲哭无泪. 如前所述,太极是中国人发明的调节人体机能最佳化的醒世良方。邓小平专门提词“太极拳好”。世界各国趋之若鹜,日本人更是如获至宝。回观国内,国人特别是青少年体质下降,很多疾病呈低龄化发展的趋势。既然太极拳在健体,强身,防病方面功效奇特,甚至现代医学解决不了的难题,有些都能由太极拳解决。为什么不在青少年中很好地开展而让他们重走“东亚病夫”的回头路?这是值得我们的宣传,教育部门,体育部门的领导者们深思的问题。笔者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有一年,到教育主管部门进言,建议在中小学推广、普及太极拳。接待者瞪起一双怪眼象是在审视我是否有精神病。而我对这个无知的官僚也充满了失望与无奈。——就在我向他进言的那个时期,我所处的贫困县的中小学特别是区乡学校因缺经费而致体育设施极度缺少。“一个哨子两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顺口溜生动地描绘了乡村学校体育课的状况。太极拳不择场地,不要器械、设施,又具有修身的教育功能。只需主管部门花点时间培训体育教师打太极,回校作为体育课的内容教学生。尽管可能有些不规范,但先普及再提高有何不可?既锻炼了下一代的身体,又节省了经费,还传承了传统文化,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零七年央视春晚的《行云流水》激发了亿万青少年对太极的追慕。但无处学习空遗恨。有关部门对这无本万利的宝贝麻木不觉。真是“肉食者鄙”。如此领导不觉,学校不教,上辈不知,下辈不学,国粹还能代代传承么?太极拳在其发源地的中国将是怎样的一种难堪的局面。太极拳传承的不只是武术,更是中华文化。试想,如果从小学起,到中学,到大学都把太极拳列入体育项目之中(北京的有些学校已经开始了这样的实践)。我们的下一代的身体、情志将会得到怎样的提升,我们的优秀传统也就能够有效地传承了。“少壮不热夕阳红”的状况亟待改变。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