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发展至极限为什么不是像泰拳一样侧重于以肘膝猛烈击打对手或以地面绞杀对手令对方称臣?难道不知道肘膝的技击威力与地面绞杀的重要吗? 人们习惯说习武者要讲武德,武德其实是体现了儒家“仁义”思想,在武术技击上,英雄不打倒地汉。武术技击家认为攻击倒地或失去战斗力的对手是不讲武德的表现。如果己方水平远超对手,则手下留情。只有遭遇势均力敌的对手,才全力以赴。 为什么中国武术家常讲“仁者无敌”?这仍然是孙子兵法与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孙子云:“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这种对将帅的全面要求数千年也为武者所接受。关羽之所以被尊为武圣,并不是武功第一,而是小说《三国演义》中塑造的形象完美符合上述五种标准。武功最厉害的吕布、马超等勇将却未被推崇。以肘膝攻击很难做到点到为止,有“仁”的理念的中国武师不希望以如此重大的杀伤力作用于对手身上。如果中国武术致力于全力推行泰拳搏击规则模式,假以时日,一样可以诞生无数泰式高手。 但是,在历史长河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的减少,人们以偏概全,强调“仁”却忽略了“勇”。清朝末年,由于表面上看似乎军事冲突与危机的消失,使得一个国家于温柔乡里丧失了勇武,没有武力、实力的“仁”,是懦弱无能的托词。所以近代中国,因落后而频频挨打,鸦片战争期间,清军被打败,清政府官员竟带上礼物去慰劳英军用以显示大国之“仁”,这种愚蠢的“仁义”行为当然遭到对方的轻蔑与嘲笑。以至鲁迅先生当年大声疾呼“痛打落水狗,打倒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讲的是一个民族过分保守、不进取,丧失了勇武的拼搏精神就没有发展。他痛揭了一味消极、盲目自大、不愿拼搏的短处。 近期,搏击比赛不断推动着技击武术的发展。 展示这些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武术走过的路,理解传统武术文化。时下人们热哀于时尚、流行的快餐文化,而忽略或不理解传统武术文化,认为竞技取胜是武道的唯一标准。中西文化,各有所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我们为拥有的中华灿烂文化而自豪,同时也不妄自尊大,虚心学习其他民族的长处。当年日本明治维新,面对汹涌扑进的西方文化,其传统文化面临严重的危机。日本国内展开激烈斗争,后做到了传统文化与引进文化的兼容,穿西服的和穿和服的并行于市,各得其所。改革使得其国力空前增强。 我们正处在一个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时代。西方在学习我们的兵法思想,我们也在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技术。继承、发扬、光大有数千年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华传统技击武术,是守住自己民族的根,是维护、保护民族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这个宏伟目标,需要更多志士投入其中。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