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太极拳的灵魂是“松” 有些人教拳、练拳是从“用”字人手,我认为实属不当。道家向来就提倡“无为无不为”,正确的练法应当是从进入拳场的第一天起,首先讲的第一课就是“明理”课。在明理课中,讲的是松柔之理,把“松”字放在第一位。讲松柔为拳之魂,老师应牢牢把握“轻灵”、“松柔”之关键,把“松”融人到每个拳式中,使拳式动作处处轻灵,让学生从容走上修炼松柔太极拳的康庄大道。 太极拳是道家的养身功夫,其目的乃使人健康长寿。“松”是太极拳的灵魂,应自始至终悉心体会每招每式中“松”的感觉,使每个动作要领都能在意念引导下,用松的过程去完成。只有全身松净了,骨节松软了,节节贯串了,完整一气了,内劲才能出来。杨澄甫在“十要”中指出:“行拳时要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分毫”的意思,就是不能有一点拙力留在身上,以明示我们,任何拳式、任何地方都不应该用力,连肌肉及骨缝里都不留一丝拙力。长此以往,才能练出内劲。 内劲的感觉是松沉浑厚,如绵里裹铁,分量极沉,又绵绵不断。这种内劲是太极拳追求的功力,是养生和技击之源泉。有了这种浑厚的内劲,不仅能疏气通血、延年益寿,同时在卫生方面也会有极佳的效果。 这种内劲,是从拳架的化硬过程中渐悟得来的。所以,有句谚语叫作“练中悟,悟中得”。它不是拳脚功夫,也不是搬砖抬石的硬力,用打沙袋、踢木桩、以身殉技的方法是得不到的。只有“用意不用力”,才是练拳的正路。我们每天练拳,就是化去硬力稚到内劲的过程。 拙力不是太柱拳的本意,是太极考的病毒,是内功上菩的绊脚石,是被“革命”的对象。只有利掉拙力,内劲才能上。太极拳别于其它拳种之处,就在于内劲的产生与运用。 五、去招留劲去外存内 拳之真谛是车灵,拳之根是脚,拳之魂是松柔,拳之纲点“用意不用力”,拳之思想是逆向思维,拳之基本原则是松静多本,阴阳相济,以柔舅刚。要想得到拳之菩谛—轻灵,必须以松柔为灵魂,以用意不用力为纲,在大松大软、大开大展的习练当中来体会周身松柔、轻灵和完整一气的感觉。 上领(虚领顶劲)、下沉(气沉丹田)、中贴(气贴脊背),这是太极拳的三个基本特点。如果你练拳多年,对上述三点特性没有感觉,说明你还没有太极拳味。对太极拳要痴迷,对拳中的“松柔”更要痴迷。痴迷“松柔”的练法是不会走错路的,它是通向内功的独木桥。如果痴迷用力,痴迷招法,沉醉在外形的优美和招法的善巧运用上,难免会走错路。我的体会是“不痴不悟”,只有痴迷太极拳,痴迷太极拳中的“松柔”,才能悟到太极拳之真谛。如果你痴迷对了,内功会越来越深,走上阳光大道。相反,你痴迷错了,滑向邪路,离太极功夫会越来越远。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