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拳理拳法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关于太极拳的“气”

2010-7-24 08:14|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3399| 评论: 1

 
什么是气?

    答:关于“气”,目前武术界存在争论,一派肯定“气”的存在,并积极推动和探求,一派则极力反对,认为子虚乌有。事实上,“气”是存在的,可以简单地认为属人体“生物电”,作用于人体时有不同感受,练习者本身也有酸麻沉胀冷热疼痒等诸感受,气功界谓之“行功八触”。

    太极拳属“内家拳术”,非常讲究练“气”,在各种理论及歌诀中多有述说,如“气宜鼓荡””,“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求顺遂,乃能便利从心”、“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气宜直养而无害”,“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腹松气敛入骨”、“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人脊骨”、“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气遍身躯不稍滞”、“腹内松净气腾然”、“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等等不一而足。

    拳论中的“气”有多重意思,非独指“气”,有时还指劲力,

    气在体内一般可分以以下几种:宗气,卫气,营气,元气,元气又称真气,复有先天真气、后天真气之分。

    宗气:营卫之气与吸入的自然之气相合而积于胸中,

    卫气: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出于上焦,其性剽悍,傍脉而行于脉外,温养脏器,抗抵外邪。

    营气: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出于中焦,其性柔顺,注手太阴肺经,循十四经之道,昼夜不息,营运周身内外。

    元气:元气即原气,包括元阴和元阳之气。禀受于先天,是先天之精所化,故名元气。原气发源于肾(包括命门),藏于丹田(下气海),借三焦之道,通达周身,推动五脏六腑等一切器官组织的活动,为人身生化动力的泉源。

 

    太极拳初期阶段的练习是健身祛邪,通过练习调理内脏机能,五脏机能和谐运行后,营气卫气宗气等气机也自然调和并增强,达到强身祛病的目的。在此基础上,不断强化身体各项体能指标,才可以走向初步的技击。

拳论所谓之“气沉丹田”,其表现初期,是行功至腹松后,于有意无意间,感觉小腹脐下突然一松,似有“一团”“气”随之非常顺畅地落下降下,如人入水,缓缓下沉。此后的行功感觉(个人觉得),腹部越来越松,以至于王脏六脏皆不存在,故(笔者)认为,气沉丹田,于身是松的结果,于心是静的结果。拳论中“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气宜直养而无害”,“腹松气敛入骨”、“腹内松净气腾然”、“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等对气的说法,(依个人体会和理解)应该指的是单纯的“气”。

    除此之外,上述列举的太极拳古论关于“气”的描述,应该是指练习者气机充盈后,体力充沛,劲力圆活,是于技击上对劲力的综合概括,在如“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求顺遂,乃能便利从心”、“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人脊骨”、“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而太极拳以气击人的说法亦不全是空穴来风,体内生物电聚于一处一点不意而发时,发劲者本人都神气为之一震,被击者则莫知至而至,瞠目结舌惊不能言实属正常。

    故:太极拳于技击上的气,实质上就是长期心意锻炼形成的生物电,属一种能量,行拳时并非循经脉与时序运行,否则无法随心所欲地完成技击运动了。

 

 

附:气(摘自《内经释义》)

 

气的含义有二:一指流通着的微小难见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一指人体脏器组织和活动能力,如五脏之气,六腑之气、经脉之气等。

此外,人体之气,从其来源来说,有先天与后天之分。禀受于先天的,称为先天之气,又叫“原气”;得之于呼吸饮食的,称为后天之气。由此可见,气的概念,比较广泛。但总括起来,不外乎原气、宗气、营气和卫气。这四种气,即有联系,又有区别。兹分述于下。

 

原气

原气包括元阴和元阳之气。以其禀受于先天(赖后天荣养而不思滋生),是先天之精所化,故名元气。原气发源于肾(包括命门),藏于丹田(下气海),借三焦之道,通达周身,推动五脏六腑等一切器官组织的活动,为人身生化动力的泉源(详见“命门”)。

 

营气

营气是营运于脉中的精气,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出于中焦。有化生血液,以营养周身的功用。故《灵枢·营气篇》说:“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及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

流溢于中,是营养五脏六腑;布散于外,则润泽筋骨皮毛。又如《灵枢·邪客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营气的运行,出于中焦,注手太阴肺经,循十四经之道,昼夜不息,营运于周身上下内外各部分。

 

卫气

卫气亦生于水谷,源于脾胃,但出于上焦。其性剽悍滑利,关于游走窜透,所以它不受脉道的约束,行于脉外。在内则熏于盲膜,散于胸腹;在外则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

卫气与营气虽皆生于水谷,但营气柔顺,而卫气剽悍。

卫为阳气,熏于盲膜,散于胸腹,则五脏六腑得到温养。外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则参温养肌肉、皮肤。正如《灵枢·本脏篇》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故卫气功用正常,则体表肌肉以及皮肤的生理功能亦能正常。故又说:“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因此,卫气不但能温养内外一切脏器组织,而且具有保卫肌表|抵抗外邪的功能。

卫气虽行于脉外,但仍然依傍着脉道而运行。其运行与昼夜变化及寤寐有关。白昼入寤,则行于阳;黑夜入寐,则行于阴。行于阳是行于体表手足三阳经脉,行于阴是行于内在五脏。卫气行于阴,是从足少阴经注于肾,而后至心、肺、肝、脾,复还于肾。故《灵枢·卫气行篇》说:“阳尽于阴,阴受气矣。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

营卫的功能,既如上述,故在其功能失调后,可以出现一系列和病变。如《素问·气穴篇》说:“营卫稽留,卫散营溢,气竭血著,外为发热,内为少气。”《素问·热论》说:“营卫不行,五脏不通”。后世医家更深入探讨了热病与卫气营血之间的病理关系,从而发展为温病学说。

 

宗气

饮食水谷所化生的营卫之气和吸入的大自然之气相合而积于胸中,便是宗气。《灵枢·五味篇》说:“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

气海是气积聚之处,又是一身之气的运动流行的出发点。周流于全身之气,发自气海而归于气海。气海中的气,称为宗气。宗气上出于喉咙而行呼吸,下贯心脉以行血气。所以《灵枢·邪客篇》说:“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灵枢·剌节真邪篇》也说:“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故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这里所说的“息道”,就是呼吸之道。留于气海之宗气,上行出于肺,行喉咙,进出于呼吸道,贯心脉下行,则注于气街,经气街下注于足,若宗气不下,则两足厥冷。在这种情况下,两足脉中之血,就会凝滞不行。

综上所述,宗气是饮食化生之气和吸入的大气相结合而成。宗气的功用之一,是走息道以司呼吸。凡言语、声音、呼吸的强弱,均与宗气的强弱有关。宗气的功用之二,是贯心脉以行血气。凡气血的运行,以及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多与宗气有关。

宗气与原气,虽一藏于胸中上气海,一藏于丹田下气海,一为后天之气,一为先天之气,但两者在生理活动中,是互相联结着的,不能分开的。宗气与原气两者结合,就叫做“真气”。《灵枢·剌节真邪篇》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宗气与原气相互联系,相互结合,运行于经脉之中,才能起到充养周身,维持生命的作用。因此运行于经脉之中的气,实际上是吸入之气、水谷之气与原气的结合体。所以《素问·离合真邪篇》说:“气者,经气也。”


点赞

推荐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1)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