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界唯心’是佛陀在《大乘入楞伽经》中说的一句话。但对这句佛语的解释上,中观论师和唯识论师有很大的分歧。中观家认为这句佛语是权变之说‘不了义’,唯识家认为是究竟‘了义’。 中观家为什么认为这句佛语是不了义呢?因为按了义角度解释,就要犯否定客观外境存在,堕入外道数论派‘神我’说的邪见,但佛是遍知者,绝对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因此,佛说这句话是针对外道造物主创世说的一种权变之说。佛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三界并非神造,而是心造。’ ‘心造’就是‘业造’,因为无心不会有业,业是意识操纵下的善恶和中性行为。唯识家认为,‘三界唯心’这句话是究竟了义,并非权宜之说不了义。以佛陀的这句话为根据,建立了‘境空识有’的唯识观。 对‘三界唯识’这句佛语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从发生学的角度解释此话,认为这句话是‘业创世’说的同义语。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器世界和众生都是众生共同和各自的业力形成的,业是无明心支配下的行为,从业的发生根源上说主体是心,故说‘三界唯心’。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解释,并不排除与意识相对的客观存在。另一种是从存在本质的角度上解释此语,认为‘三界’的本质是观念性的存在,没有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前一种解释出于中观派,后一种解释出于唯识派。但对观念性存在中的‘观念’,究竟是指集体观念还是个体观念呢?从经典唯识派的意向来看,是指众生的个体观念。例如在《菩提心疏》中说:‘虽然是一物,各见所不同,甲见为美色,乙见却相反。’对同一事物,美丑各见不同的事实,是唯识派否定客观存在的主要论据,众生各见不同,也说明了唯识的‘识’,指的是众生个体的识,个体的观念,并非集体的‘共识’和‘共同观念’。若承认众生‘共识’和‘共同观念’,就不可能产生对同一物件美丑所见各不相同的情况,若众生有‘共识’,对同一事物,大家所见相同,也就无法否定客观存在,因而,唯识说也就难以成立。 但从承认客观存在的中观派看来,没有个体意识为基础的所谓‘集体意识’,‘共同意识’是不存在的,把一切存在说成个体意识的反映和个体观念性存在也是与理相悖。不妨举个例子,例如说外境客观存在,仅仅是一个个体人的意识外观,或者观念性存在的话,那么,某甲未出生前和某甲死后,某甲所处的家庭环境和山河国土等是否存在呢?若存在,怎能说是某甲的‘意识外观’或者某甲的观念性存在呢?如果说不存在,就等于说某甲死亡的同时,整个世界也毁灭了。这符合事实吗?难道某甲未出生之前,某甲的父母亲也不存在吗?如果说,众生的意识是同一个意识,某甲、某乙个体的存在与否并不影响‘共同’观念世界的存在的话,也避免不了更大的违背事实的过错。假若众生是‘同一个意识’的话,一人快乐,就该大家感到快乐,一人觉悟成佛,就该一切众生同时成佛,一人有杀人之心,众生都有了杀人之心。这符合实际情况吗?现在有些讲唯识的人说什么‘三界充满了我们的心’,‘除了我们的心,什么也不存在’。这种说法离经典唯识论的观点更远,和外道数论派的‘神我观’走到了一起。我们称这种唯识观为‘庸俗的唯心主义’。因为,经典唯识论在唯识观的解说上有一套比较严密的思辨理论,有它解释得通的理由,但现在的庸俗唯心论就连自己也不能自圆其说,与经典唯识论不可同日而语。 [page]
‘学佛以心为本’的说法和‘万法唯心’的说法,意思是否相同? (出自《居士学佛100问》) ‘以心为本’和‘万法唯心’含义完全不同。 学佛‘以心为本’是佛教界各派的同一观点,而‘万法唯心’只是唯识派一家的观点。 ‘以心为本’的观点,并不排除思想意识以外的一切的法,即客观世界的存在,但‘万法唯心’的观点,排除了除思想意识以外的一切客观存在,即‘境空识有’。因此,不能把这两种说法混为一谈。佛教从本质上来说,是以‘脱苦得乐’、‘去染还净’为终极目标的一种意识形态体系。‘苦’与‘乐’是思想感受,‘染’与‘净’是心性的状态。因此说,学佛的根本是‘心’。又因为,生命流转的本质是苦,受苦的根源是烦恼和造业行为,而‘烦恼’是受染心的心理活动表现,造业行为是受思想意识支配的身、言活动。二者又离不开‘心’,学佛修行的根本是‘修心’。因为,‘心明’才能分辨是非善恶,‘心善’才会弃恶扬善,‘心诚’才能精进学修,‘心慈’才能利乐众生。‘入定’是散乱心的排除,‘见性’是心智功能的质变。‘神通’是定心的功能,成佛是两种‘菩提心250’的结果。事事处处离不开心,受心的影响,所以说,‘修佛以心为本’。‘以心为本’这句话只是点明了心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并没有否定‘心法’以外的‘色法’、‘不相应法’和‘无为法251’的客观存在。但‘万法唯心’指的是哲学上的一种见解,这种观点认为一切外境事物都是思想意识中的境识的显现,犹如梦中境物,心物无二。正宗的唯识论,对境空识有,识境无二等有一套比较严密的思辨方法。不像当今的庸俗的唯心论那样,公然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把山河大地都说成是自己心识的显现。这种观点不但违背科学,就连佛教中的中观、经论派、毗婆沙派都不予承认。这种观点,经不起考察辩论,若略做考察,便见漏洞百出。 备注: 250【菩提心】求无上菩提之心。详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萨最初必发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称为发菩提心,略称发心、发意;最初之发心,则称初发心、新发意,为菩提之根本。此菩提心之内容,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知,佛道无上誓愿证”之四弘誓愿,前一为利他之愿心,后三为自利之愿心。要言之,此心即是二利之愿心,其体广大,其德无边。 251【无为法】无因缘造作的理法,也就是无生灭变化而寂然常住之法。
这当然不是真的。有些有很深的修行者或许有这样的能力,我们凡夫却绝不可能在净土中自由来去。佛教中绝对没有这样的说法,它可能是外道信仰或民间术士的说法吧?在一些原始信仰中,术士能以各种方法,例如由‘非人’协助,令人误以为到了某些地方或见到某些情景,这只是幻术或‘非人’的神变能力而已,就如幻术士能够变出老虎及大象等在你面前一样,这不是你真的到了佛陀的净土。佛的净土只能以修持而达至,不是靠凡夫带领或念几句咒就能自由往来的。以上说法显然只是民间的迷信及骗人的勾当,并不符合佛法之观点。(出自《居士学佛100问》) 备注:312 【证】修习正法,如实体验而悟入真理,称为证;即以智慧契合于真理。 有些人能见到佛与菩萨等,甚至能与之沟通或得他们之放光加持。为什么我诚心礼佛多年,却从未见过佛陀呢? 这些情况根本不可能是真的。凡夫并无能力见到佛陀等圣众,因为我们的眼睛被业力所覆盖染污了。有没有真的‘见佛’或‘得佛加持’很容易判断,如果你的悲心、慈心及智慧等突然增长了,或嗔心及烦恼等自然消退了,就是得到了加持。否则的话,不论你见到什么放光,若你的心没有改变,则肯定并非‘见佛’ 或得到加持。佛法修的是内心。修行有没有成绩取决于你的心有否改变向上,并不取决于灵异现像。如果你的心改变了,即使没见到什么,也可说是已得加持及 ‘见佛’。如果你的心并未改变,即使天天见似是佛光的现象,又有何意义呢?这些现象并无真实性,你亦不需追求‘见佛’或‘得佛放光加持’。修持的人若不修内心而只懂追求外在的异像,是本末倒置了。(出处同上) 最近报章流行谈论特异功能,到底这是不是真有其事呢? 如果说‘特异功能’是做到一般人做不到的事,那是肯定有这一回事的。有些人并无宗教信仰,但由于宿世因缘,他们虽然生而为人,却保持了往世的一点能力,所以便能做到常人不能的事情,这并非说他们的前生肯定是修持佛法或外道的。在六道中,有很多众生本来就有人间众生没有的能力,能做到常人做不到的事。在你的过去生,生为天界、饿鬼或修罗道中时,也一样能做到一些你现在会视为奇妙的事。有很多常人能做到的事,其他道的众生却做不到,这并无奇妙之处。在你死后处于中阴阶段时,也能穿墙过壁,这也并不神奇。有些人在转生时,因为某种因缘,仍然保持了少许前生在其他道的时候之能力,所以便能做到你我不能的事。也有些人在前世是修持佛法或外道的人,这生中保持了一些前世曾经成就的神变能力。即使并非天生有这些非常能力,我们亦可以透过修持佛法或外道而成就这种能力。在外道中,例如西藏苯教及印度的婆罗门教中,有很多修炼出非常能力的方法,其中一些是来自自己对外在世界的控制能力,也有些由禅定而出,又有些由驱使‘非人’而达致常人不能做到的事。在佛教中,可以依靠修持某些法门而成就非常能力,也可由禅定而生出神通,也有并不刻意修持神通,依共通法门修至有成而自然生出神通的情况。神通并无值得你去赞叹的地方,只要修持某些佛教法门或外道,三个月内便可成就一些小神通。正信的佛教徒希求得到慈悲心及菩提心等证悟,并不稀罕这些世间的小能力。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