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拳理拳法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秦人于某习武旧事9

2010-6-24 08:22|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3165| 评论: 2

四十:
  
  其三,秦地有古老地方拳种,相传千年。其善战者,多擅长使二尺余单刀。明清以来尤甚,在武林中有关中刀客之称。乡里人言某人为刀客者,必是侠义心肠,能征惯战,主持正义,手段生冷,又沉默寡言之厚道人,人多敬仰之。
  
  大师兄一友李老二,五十余岁。为一刀客。秦地东府,颇有名望。其早年保家卫国,参加抗倭时中条山战役。兵败后,泅渡黄河而归乡里。以铁匠为业,日常铁器农具,没有能挡得住手的。
  
  七师兄欲得一把趁手兵刃,经大师兄引见,与李老二相识。说明来意,李老二曰:剑我打不了。刀还可以。七师兄很是失望。
  
  
  李老二安慰曰:你先看看我的刀如何?很趁手的。其入内室,拿出两把单刀,一样大小,一样重量,一样形制。七师兄拿起一把,试了试,感觉很是顺手,既不撅腕,也不轻飘。亦有喜欢之意。李老二看破七师兄心思,曰:短器用法都是一理。会用剑哪有不会用刀的。你师兄老王,用刀高手,想来你也不差。
  
  七师兄答:师兄给我说过你,说你关中一带有名刀客。我比我师兄差远了。正想想你学刀哩。李老二连连摆手,曰:有你师兄,你还跟我学啊。两人话虽客气说,手已操起刀。在室内碰了碰刀。却见那李老二看是铁匠一个,用刀手劲却很是轻灵,七师兄手劲一猛或用力动作幅度一大,李老二的刀头就直逼心口,脖颈。由不得七师兄九宫神行,走开刀锋。
  
  七师兄惊曰:怎么和我大师兄剑法有点像?
  
  李老二笑曰:什么有点像啊。天下短器都是这样的。只是你见得少罢了。关中刀客历来以快刀闻名,不是他把刀抡的快,而是他刀头抢点快。要说刀头抢点快,行家用刀,刀头就不离你心口,脖颈。刀身刀背见招破招。你师兄把这叫三才剑,太极刀。其实是一个东西。这就把一把刀用成了两把刀。一把刀杀你,一把刀防你。只要你力大不知回还,必死无疑。线腔戏里不是有个《破羌白》吗?当年白彦虎就是凭这快刀杀出清兵重围的。高鹞子也是凭这快刀威震黄河九省的。刀客有句说法:猛刀去,妙刀回。是说岀一刀的来回用劲。不知这个,就不会用刀。你看那些把刀,抡劈抹砍出一个身位的,若在战场,那个不是去送死?
  
  李老二又曰:你师兄老王比我高,高在哪里?同样岀一刀,我还在那里。老王却人影都不见了。你刚才晃来晃去,躲避我刀锋,和你师兄有点像。只是你不知用劲,还不会用刀,刀锋入不了身而已。
  
 

作者:渭水渔者123 回复日期:2010-06-18 16:09:45   
  刀客有句说法:猛刀去,妙刀回——刀法经典名句也。实非世人所误解之大砍猛劈之劣技。刀同剑,俱为短兵,无巧难以致敌。
  若云刀走刚猛,试问疱丁解牛所指何意?
  若言刀走招式,试问何招天下无敌?
  若吹刀法套路,试看昔日赵括马谡之下场。

[page]
 

作者:黑人黑马黑骡子 回复日期:2010-06-18 18:43:46   
  者:渭水渔者123 回复日期:2010-06-18 16:09:45 
    刀客有句说法:猛刀去,妙刀回——刀法经典名句也。实非世人所误解之大砍猛劈之劣技。刀同剑,俱为短兵,无巧难以致敌。
    若云刀走刚猛,试问疱丁解牛所指何意?
    若言刀走招式,试问何招天下无敌?
    若吹刀法套路,试看昔日赵括马谡之下场。
  ======================================
  渭水兄看明白了 哈哈哈
  现今短器实战上(搞套路表演的撇开不说),所谓搞实战短器的多人不是大开大合,开山劈地。
  不知死活
 


作者:黑人黑马黑骡子 回复日期:2010-06-20 15:29:43   
  四十一:
  
  其四,七师兄临近转业时,经历了一场车祸。当时同行者三人,驾驶一辆老式吉普车,路过潼关山沟。因天雨连绵,路滑泥泞,吉普车从山梁路面,失控翻下三四十米深沟。一死一重伤,唯七师兄安然无恙。
  
  问起车祸经过,七师兄曰:当时下雨,看不清路面,我猛然感到失重,随双腿蹬着座位下的车体,双手抓着座位靠背,随吉普车的翻滚,晃荡引起的重心变化,调节四肢的力量,不使自己甩出和跌倒。车到沟底,虽然车体残破不堪,但车架变化不大,座位固定在车架上,我也安然无恙,毫发不伤。只是衣着散乱,泥土浑身都是。而其他两位,因车体翻滚,来回磕碰,不等车到沟底,已经休克不动了。真是靠感觉而为,若靠反应,重心的稳定,是把握不到的。
  
  八师兄王林与我同学,大我一岁,与我同时习武。其父亲为当地驻军一领导。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当地军中还有少量军马服役,王林与大师兄,七师兄,我曾多次骑马嬉戏。尤其冬季,头戴火车头军棉帽为盔,身穿军大衣为甲,手持丈余木杆,纵马驰骋河滩,拦拿冲刺。感觉回到冷兵器时代。真个美好时光。
  


  期间对于骑术与长兵器之用法,领悟不少。
  
  关于骑术的认识:
  
  
  其一,人与马须熟悉,奔驰时,马才知道主人的心思。人马配合默契,是马上战的首要条件。
  
  其二,马上用力时,双腿踏蹬挟鞍,园裆裹膝,腰背放松前合。
  
  其三,骑兵冲杀之力大小,即是马奔驰之速度。接劲一瞬间,人只是将兵器握紧而已。
  
  关于长兵器之用法的认识:
  
  其一,马上长兵器之用法,最忌大开大合。发力时,若不能把握兵器每处之位置,但与地面,树木碰撞,则自身忧亦。
  
  其二,飞马擒人,非用臂力,仅需手腕,手指之力。一马冲过,能钩挂住敌身即可。此绳索链锤最为便当。
  
  其三,马上兵器与马下兵器用法很是不同。马上兵器,若善借马之速而用,支撑碰撞,则千人难挡。若不知借马之速而用,劈砍轮挑,则多有扑空。
  
  其四,两马相错,一闪而过,凭周身感觉而动。若靠固定招式或反应,只能送死。接劲时间太短,一切想法与反应是来不及的。只能靠本能了。

[page]
 
   
  四十二:
  
  有了纵马驰骋的经历,,必然就从运动中力与力之间的关系这个角度去考虑实战问题。试想,一个老颠陈步的套路专家,一个意念气感的神学术士,一个抱着祖师爷牌位四处唬人的江湖骗子,能经得起轻刀快马,铁枪骠骑的纵横冲撞吗?武术的本质就是实战,由实战训练而得到的附属作用,或强身健体,或医疗保健,或文化沉积,或哲学启迪等等,永远不能代替武术的本质。
  
  我们对于武学的迷茫,大都沉溺于这些附属作用,轻于技,重于术;轻于术,又重于神话。穿个对襟衫子,灯笼裤,满口阴阳五行,师傅祖宗。以为层次高,有修养,有武德,有大师气度,有宗师派头,不同于那些当年战场拼杀的莽夫俗子,幻想自己一个标准化的招式,套路,足以抵挡千军万马。
  
  想也好笑,有人把前朝王族遗老们的眷顾,当做武学正宗的旗号。也有人把武侠小说家的题词,当做武学正宗的招牌。还有人把古玩收藏家的把玩,当做武学正宗的门面。无聊文人的笔墨留念,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也都成了武学正宗的依据。唯独没有参与国内各级散打比赛的记录。
  
  
  我们可以给散打罗列万条不是的理由,可你一个正宗武学的传人,就应该有临机善变,见招破招的本事。干吗老拿这个不合理,那个不适应,甚至搬出门派戒规,有碍武德来搪塞。
  
  目前散打项目,已是全运会比赛项目。各省市运动会都有散打比赛。可以说,擂台就在家门口。不要笑话散打的水平低。不要笑话散打的没有国外斗兽场面血腥,没有刺激那些无聊看客们的兴奋神经。就那些年轻的散打选手,对于人体力及力与力关系的体验与感知,比那些大师宗师们要强百倍。
  
  我们散打项目的训练,目前还很稚嫩,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尤其运动过量引起的创伤与恢复是个大难题。我希望我们各行各业的有知之士能给与宽容和支持。他毕竟是最能接近中国武学本质的表现形式。
  
  曾有大师对我说:散打算个屁,有几个散打冠军现在都拜我为师了。我心想,那你算是真正的大师了。
  
  细问那些散打冠军,其曰:那老头会按摩,手法真不赖。我脚受过伤,让他捏脚真舒服。
  
  哈哈,能给散打项目捶背捏脚,也算尽力了。
 
 

作者:ye8198 回复日期:2010-06-21 10:10:30   
  散打应是传统武术分离出来的一个小分枝,他有很强的对抗性但对传统武术的继承不是太全面以至于运动生涯多为短暂。
 

作者:国标窝头 回复日期:2010-06-21 10:18:14   
  武术我是绝对外行。所幸年轻的时候也打过架。而且跟各类人等都招呼过。其中包括不少练家子,最牛鼻的是一个全国少年组的什么拳冠军。我的体会,打架除去胆量之外(这个因素应该排除在外,又不是民族仇恨,没必要拼个你死我活),关键是两点:力量和速度。
  练过的人(且不论他们力量如何,这个跟天赋有关系),的确在速度方面有优势。手快眼快,你打他一拳的功夫,他三拳都打到你了。而且他施展起来,你还真很难打到他。这是我在打架过程中体会到的区别。
  不过要是力量小,确实也是不中用。
  我摸索出的办法是,跟练家子打架,近战最关键。别让他跑起来,滚做一团就剩下比谁力气大了。
  当然,最牛鼻的是不要命的,碰上那样的我也害怕,就剩下一条了,逃跑。
  哈哈,俺也聊发一回少年狂。
  顺便鄙视一下现在的小青年,打架就是打架,别动刀子动板砖的,没技术含量。
 


点赞

推荐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2)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