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与太极》2009年第l期,载有张宝银先生《“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辨析与寻真》一文。认为“多误舍近求远”是误解、误传、误导,是错误的.“多悟舍近求远”才是真经、真义、真谛.是正确的:认为“多悟舍近求远”的意思就是“舍近求远”是对的.而“舍己从人”的“舍己”就是“舍近”.“从人”就是“求远”等。我认为该文通篇观点是错误的,故分析于下. 一、文献证明“多误舍近求远”是《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原句 唐豪先生1935年出版的《王宗岳太极拳论》一书列述了此前问世的近代14本太极拳专著,其中有最早的油印本印于1911年关百益先生的《太极拳经>、较早的抄本马同文先生的《太极拳谱》、最早的石印本陈秀峰先生的(太极拳真谱>、最早的正式出版物许禹生先生版于1921年的<太极拳势图解》,各书所载<王宗岳太极拳论>中都是“多误舍近求远”。许禹生先生从学于杨健侯先生,唐豪先生指出关百益先生书中的拳谱是得之于许禹生先生:陈秀峰先生则是杨班侯的弟子,1929年出版的《太极拳图》的作者吴鉴泉先生其父全佑也是杨班侯的弟子,这些都反映了杨露禅所传的古拳谱抄本中就是“多误舍近求远”。而马同文先生的抄本是抄于李亦畲先生的拳谱,1935年石印本<廉让堂本太极拳谱》中的”王宗岳太极拳论”中也是“多误舍近求远”,可见武禹襄所传的古拳谱抄本中也是“多误舍近求远”。此后至1949年中国近代出版的太极拳专著凡所引载的《王宗岳太极拳论》,文中无不都是“多误舍近求远”。这些都反映了中国近代的太极拳家都确认“多误舍近求远”是自古以来所流传的<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原句。 二、近代太极拳家都认为“舍近求远”是拳病 近代太极拳家的拳著,大多对<王宗岳太极拳论》有所引载阐释,并都认为“舍近求远”的意思是预先存在主观意念、主动寻找机会的意思;太极拳家均认为这种主观意念和主动行为是太极拳的大忌。如李雅轩先生在P975年所写的一文中说:“最忌在应战时,心中东想西想,预先拿个主意。”在《随笔》中还说,“假如我持身立势先有定见,专在某一部、某一手、某一式上注意,如对方来力反而不能很自然地将其来力化除,盖顾此则必失彼,挂一必漏万也。这种道理很微妙,以后要多多思悟”,认为“不必勉强找机会打,在机会成熟时,它自会送上手来”,要”在出手要发未发的时候,心中无一定的主意,以俟对方化在灵机,又要大胆进身,如隔三几步就与对方瞎斗乱打,那是大错”、58页的“凡找劲听劲锻炼腰腿功夫,都须逼近才能切实”等等。《少林与太极》杂志上该文说”按照‘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锻炼,结果导致‘数年纯功’非但没有找到‘轻灵’功夫,反而‘为人所制’。”难道近代杨澄甫先生等这些太极拳家都是“没有找到‘轻灵’功夫,反而‘为人所制”’吗?可见这种说法既是没有根据的臆想,同时又把轻灵、沉着之反应敏捷的锻炼与时机、距离把握的锻炼混为一谈了。 太极拳的四正推手从初学开始就明白地包含着避免“舍近求远”的锻炼,纯熟后的四正推手,尽管已经可以随机应变,仍然处处体现着避免“舍近求远”。四正推手的三次换手也反映了距离方面的”就近舍远一次是捋化后的将自己的两手滑向对手里方的手臂,反映了主动地贴近对方:又一次是自己被捋,自己另一手所搭的对手肘部已经远离了自己, 自己就必须适时地将自己的这一手借转身滑动搭于自己被捋手臂的内侧实施挤;再一次是自己挤后受到对手的按,对手的两手向自己逼近,自己挤的垫手就必须借转身与逼近的对手手臂相贴缠滚而上搭于对手的肘部。这些都反映了“粘随近,不粘随远”。如果不是这样,捋化之后还将自己的两手搭在对手原来的手臂上、当自己被捋时,自己所搭的对方肘部已经远离了自己, 自己搭于对方肘部的手还要继续保持着接触跟随而去、挤后受到对手的按还不知道换手,这是初学推手还不懂推手之人的犯病表现,就是送自己给对手去打了。 有真正太极拳推手实践经验的人没有一位不将能够贴近对方背势作为所追求的功夫,上海、杭州等中国近代太极拳家云集之地的太极拳前辈没有一位不告诫学生应该追求在距离方面避免“舍近求远”的。比如在推手中只有贴近了对方,以小臂尽量多与对方接触,手能够触及对方胸部,才能对对手实现较多的牵制而有较好的防守作用;只有贴近了对方,化解也较容易,也才能一旦对方的攻击被化解掉,对方的背势往往便立即暴露在几乎与自己相贴的唾手可及之处了,就如李雅轩先生所说的”机会送到手上来”而可以打送上门的了。在较接近散手的活步推手中,遇到较强的对手,贴近对手绕对手移动也是最容易避开对手的攻击和避免出现被逼得往后直退的最安全的防守技法。当然,避免距离方面的“舍近求远”对于技低者不是一下子就能够追求得到和掌握的,但这不等于可以总是维持距离方面的“舍近求远”,可以不必对贴近敌人背势的功夫加以追求了。 太极拳是武术,太极拳有不少要领比如“举动轻灵”等与不少非太极拳武术是相似和相同的,避免“舍近求远”也正是这样的一个要领。太极拳锻炼力求在实战中不要有主观预先的具体攻防打算这样的’”舍近求远”,认为不然就会有弊无利。某些武术也有这样的主张,因为实际搏击中双方形势瞬息万变,各种机会转瞬即逝,如果双方功夫相差不是很悬殊而可以绝对制敌,用预先的具体打算是根本无济于事的,往往还很可能因此而失利。这就如同打算盘、电脑键盘打字,如果用意识来指挥,只会扰乱工作。《武林》杂志曾有近代著名武术前辈指出实战中的反应必须是“本能”的,不然就容易失利:王芗斋先生也指出过实战中靠的是“本能”,当然,这“本能”是指现代医学、催眠术所说的“潜意识”(又称为“无意识”)和条件反射。因为现代医学所说的“本能”是指人先天遗传之无条件反射的低级神经反应,”潜意识”则是人经过后天有意识的培养、锻炼等形成的不经过意识支配的高级神经反应。 至于追求避免距离方面的“舍近求远”,几乎凡武术都是如此。央视武林大会擂台赛中,韩建中先生等几位武术专家就多次提及这个要领,指出不应该不敢靠近对手而隔着一个距离与对手打斗,因为这样不仅减少不了对手对自己的攻击威胁,也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而且不能有效地攻击对手,还可能有利于对手更准确地攻击自己。初涉武术技艺不高、尚属朦胧的人往往觉得与对手离远些安全,其实正好相反;两人比斗,必须面对,而一方直退,另一方的进步往往比他的退还快,直退要想快于直进的可能性是极小的;然而,靠近了对方的侧背面,对方的绝大多数拳法和腿法都失去了最强的威力,甚至根本无法施展。比如武林大会擂台赛中的不少选手都使用凌厉的前踢、转身后踢而攻击到对手,裁判组专家往往点评被攻击的对手应该学会迅速近身,这样对方腿击的威力和效果就会大大减弱,同时自己也最容易向对方实施有效的反攻击。这样的技法水平虽然技低者无法一下子达到,但避免这样的“舍近求远”无疑是所有武术必须追求的功夫。可见认为“舍近求远”是真传、是正确的说法不仅对于太极拳是站不住脚的,在所有的武术拳种中也都是站不住脚的。 [page] 五、“舍己从人”与“舍近求远”不能作牵强附会的联系 ”舍己从人”与“舍近求远”这两句话都是不能完全用字面意义来理解的术语性的成语。“舍己从人”是对“随屈就伸”也就是”沾黏连随”之借人之力、随人而动、不主动、不自动的概括:“舍”的是自己局部的主动、自动,“从”的是对方之力与动:“舍”与”从”相互依存,是同一行为的不同角度的说明;“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都是“舍己从人”的表现形式。而”多误舍近就远”,综上所述,太极拳家主要是用以表示不可以有预先主观计划安排的意念和主动找机会攻击对方的行动,违反了这一要领,就是“误”于“舍近求远”了;而另外也可以在距离方面理解为要争取贴近敌人的背势施展化解攻击功夫,如果总是与对手保持一定的距离”支撑门户”,那就是”多误舍近求远”了。所以太极拳经典所谓的“舍己从人”与“舍近求远”是两个没有同比归纳性的不同的概念,“舍己从人”是太极拳的法则,而”舍近求远”则是拳病。 太极拳用“舍己从人”表示的沾黏连随,都是表现于与对方的接触部分,而太极拳与敌人之接触又是黏近不黏远的,可见太极拳的“舍己从人”是必须避免“舍近求远”的。有句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太极拳的“舍己从人”也是一种“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太极拳的沾黏连随虽然是全身的动态反应,但最终是表现于同对手所接触之处的范围,自己同对手所接触的手臂就既是“蝉”,又是“黄雀”。太极拳造成敌人背势靠的就是“舍己从人”的“蝉”,以单推手而言,自己与对手接触的手臂由对手之推按而动,自己这与对手接触的手臂就是“蝉”;这样的结果,对手不仅可能形成背势,而且其用力的方向可能会出现落空,自己这与对手接触的手就既可以向侧后采对方,又可以滑向前推按对方,自己这与对手接触的手臂就是“黄雀”了;从不同的角度看,自己这与对手接触的手臂任何时候都既是“蝉”又是“黄雀”的;其他推手的攻防情况无不是这样。这就如同军事上的伏击战,舍弃撤让给敌人之地正是打击敌人之地。不是说伏击战是将”近”的地方舍弃给敌人而自己撤到“远”的地方去打击敌人。太极拳发挥自己防与攻的尤其擅长就都是在这“近”之中,就是说,“舍己从人”的沾黏连随,其英雄用武之地就是在这”近”之中。这些应该是初学太极推手的人应该具有的概念。所以,”舍己”与“舍近”、“从人”与”就远”是根本不能搭配联系的。可见该文的“故‘舍己’要‘舍近”’、“‘舍’哪里呢?无疑是‘舍弃’自己与对方力的接触部分与接点”、“‘从人’必须从对方远处求之”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 , 由于太极拳无论是化解还是攻击都表现于“舍远求近”,都表现于避免“舍近求远”,该文把“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中的“柔”说成是“舍近”、“黏”说成是须“就远”,把“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中的“左重”说成是“舍近”、“右已去”说成是“求远”,把“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中的“仰之”和“进之”说成是”舍近”、“弥高”和“愈长”说成须”求远”等等,根据以上所述无疑都是错误的。 太极拳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其基础就在于”舍己从人”,“舍己从人”则是对“沾黏连随”的抽象,而<王宗岳太极拳论》通篇都是对“沾黏连随”的阐述;<杨氏老谱>也有多篇反复强调“沾黏连随”是太极拳的根本,指出:“要以沾黏连随等待于人也,能如是,不但无对待之病,知觉运动自然得矣,可以进于懂劲之功矣。”可见否定了“沾黏连随”,太极拳也就被否定了。所以,该文“将‘有感而应’的太极神技误导为‘沾连黏随’的缱绻行为,世人对于太极拳技艺的偏见、曲解、误会及贬言,其源盖出于此”之说是错误的。 该文还将“阴阳”中的“阴”说成是“舍近”,“阳”说成须“求远”。古人所说的“阴阳”是有名而无形的,其相互关系可以用老子所说的“负阴抱阳”来表述,“阴阳”是一个具有广泛的事物和规律可以抽象的哲学概念。虽然“向内”、“下降”之“阴”和“向外”、“上升”之“阳”可以理解为有远近趋向,但向内、向外和下降、上升并不表示双方分离,因为“负阴抱阳”就表示”阴”和“阳”一旦分离,“阴阳”也就不存在了,这是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而且,如果将“向内”、“下降”之“阴”附会为“就近”倒还可以理解,但理解为”舍近”显然是无从谈起。“向外”、“上升”之“阳”主要是指趋向,因此也是不能附会为“求远”的。而其他表示寒凉、晦暗、静止、物质、抑制等等的“阴”与表示温热、明亮、活动、功能、兴奋等等的“阳”是连远近趋向也没有的,对于“舍近”、“求远”更是没有什么联系了。对于太极拳而言,向内引带的“阴”和向外发放的“阳”则都是必须避免“舍近求远”的。所以,将“阴”说成是“舍近”、将“阳”说成须“求远”,这显然是哲学观上的错误和混乱。 太极拳在纲要性法则统一的前提下是可以各人见仁见智、相互补充的,拳式也是可以有无穷变化的,但是对于纲要性法则,对于拳式中的规律是绝不允许有丝毫见仁见智不同的,不然就必然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