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我们这个讲座是由四川龙江国学书院与太极集团太极商务宾馆共同举办的国学公益讲座,本次讲座的主题是《道德经》与太极养生。这个题目由我来讲的原因呢,是因为我有二十余年习练太极拳的经历。我在1987年开始练习简化太极拳,1994年正式入林墨根老师门下学习传统杨氏太极拳。记得刚开始拜师入门的时候,老师就对我说,太极拳和道家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你想把太极拳练好,必须要看《道德经》,要理解《道德经》中说了些什么。于是我就在成都古籍书店买了本《道德经》来看。 一说到《道德经》,恐怕是中国人都知道那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给人一种很神很玄的感觉。当时粗看之下,似乎与心目中的道德文章相距甚远,倒是觉得其中有很多可以用作权谋的东西蛮对味口的,用在太极推手上也是丝丝若扣。武术的本质本来就在保全自己,消灭敌人,那么在交手过程中使奸耍滑,示弱装傻,佯输诈败,达到诱敌深入,出奇制胜的目的,就是很正常的了。《道德经》似乎为此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我当时把这两者如此这般的结合起来,顿时有豁然贯通的感觉,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把《道德经》当作是一本搞权谋的书来看的,甚至认为老子所说的不过如此而已。 后来随着太极拳修炼的深入,越来越感到当初的肤浅。在太极推手中用示弱装傻来麻痹对手的伎俩,赢得了一时,赢不了一世,大家都懂这个,你耍诈有什么用处呢?在功夫比我高的人手上,一切阴谋诡计都显得幼稚可笑。常言说:棋高一着,泰山压顶。别人功夫在你之上,你的一切动作,甚至心里在想什么,都在他的观照之中,那点小算盘又算得了什么呢,可以说,在大智慧的光照之下,根本没有小聪明的藏身之处。而对于功夫不如我的人,哪里需要玩这些板眼呢,又似乎乱做都有道理,真是从心所欲,为所欲为啊,就算不要规矩,好象也有没什么大不了的。 2004年冯学成老师在龙江书院开讲《道德经》,我有幸前往聆听,当时还是自以为对《道德经》颇有心得的,但听了几节冯老师的课过后,就感觉到以前对《道德经》的理解停留在“术”的层面上,离“道”差得太远了,正如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三章中所说的,“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大道本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我们绝大多数的人视而不见,反而还想去走什么捷径,结果老在“术”上转圈子,离真正的“道”是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 《道德经》是整个道家思想的基石,也是太极拳的理论基础。练太极拳是“以武进道,以道演武” ,通过太极拳的修炼来体悟大道,以大道的精神来指导太极拳修炼的实践,两者结合正好可以作为《道德经》思想的印证。著名太极拳家张义敬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太极拳就是一部活的《道德经》。虽然在座的朋友可能对太极拳修炼并不熟悉,我会在后续的课程中与大家一起分享太极拳修炼是怎么一回事,并籍此更深入的理解道家思想的精髓,我也希望我们这个课程能对大家日常的生活、工作、身心修养有一个良好的作用。 [page]
得道是个什么状态 我们通过太极拳的修练,最终可以达到一种什么效果呢?或者说我们学养的目的何在呢?有人说我修道嘛,当然是要做一个得道高人了。那么什么叫做得道高人?得了道又是一种什么状态呢?道家另有一部经典,叫做《庄子》,其思想与《道德经》是一脉相承的,所以世人将他们并称“老庄”。《庄子》一书中给我们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出了人得道以后的状态,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庄子给我们展示的得道高人是个什么样子吧。 道家把修行得道的人称为真人,我们看现在的电视剧、电影里面,道家人物出场都叫做某某真人。相传太极拳的创始人是张三丰,他就叫三丰真人。 《庄子·大宗师》中有这么一段描写: 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訢,其入不距;倏然而往,倏然而来而已矣。…… “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这里的“谟士”是“谋事”的意思,这三点简单说来就是不欺侮弱小,不自以为是,做事情顺应自然而不去谋虑,也就是以平常心待人处事。做到了这样,那么就能够“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 这是说,事情做了以后,没有任何的后悔药好吃,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了,得失如一,不会再去想。而正当其时,得意的时候,不会自我满足,不会一付洋洋自得的样子。 “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登高不傈,就是说到了高处没有恐惧之心,不害怕。入水不濡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说他跳进水里都不会被淹死?大家千万不要这么去理解,庄子说话是比较夸张的,他用很多故事来描述真人的状态,其实说的是真人的精神境界,而不是真的跳进水里不被淹死,跳进火里不被烧死,而是说得道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精神状态。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訢,其入不距;倏然而往,倏然而来而已矣。”这句话比较好理解,就是说这些真人们,无所谓生的喜悦,也不知道死有多恐怖,来到这个世界上,来了就来了,没什么特别的,大限到来时,该去就去,也没什么好留恋好恐怖的。好像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来去都自在,不带走一片云彩。正是 去来自在任优游,也无恐怖也无愁。 极乐场中皆坦荡,大千之处没春秋。 这是《西游记》中的一首诗,与庄子所言相得益彰。 [page] 自由旷达的心灵 《庄子》一书中描写真人境界的地方非常多,如果我们打开《庄子》这本书,第一篇就是“逍遥游”,我在这里简单给大家引述一下这个故事,看看庄子到底说的什么。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一大段文字,读来真是荡气回肠,让人欲罢不能。庄子在这里层层推进,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得道真人应该达到的境界。首先他说,北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这条鱼有多大呢,庄子的夸张是很厉害的,庄子说这条叫鲲的鱼不知道有几千里长,某一天,它变成了鸟,叫做鹏,它的翅膀像垂天之云,鱼都有几千里长,鸟肯定也有几千里长了。怒而飞,本来是在北边的大海,可是这大海他还是嫌小了,它要飞到南边的“天池”去。那些房前屋后跳来跳去的小鸟们,看到这么大一只鸟,要飞到哪里去呢?他们不能理解了,嘲笑说,你看我们高兴的时候,就在树枝上跳下来,在田地里捡点儿谷子吃吃,能飞个几十米高也就很满意了,你飞那么远干什么?当然小鸟自有小鸟的生活乐趣。小鸟活动的空间只有那么大,你要它们理解鲲鹏的志向,那又何必呢?当年罗荣桓逝世的时候,毛主席曾经写过一首诗,有“斥鷃每闻欺大鸟, 昆鸡长笑老鹰非” 的句子,就是从这儿来的。问题是,自得其乐也就罢了,却要嘲笑自己不懂的事情,那就成了现世宝了。 庄子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小大之辩”的对比,目的是为了引出下面的话。他接着又说:“若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那些知识能够胜任一个乡长,或者他的德行能够治理一个国家的人,他们的境界,就跟那些小鸟们差不多,要理解鲲鹏的境界是不可能的。这样的人,他们自认为境界已经很高了,也不过如此啊。 庄子讲了很多寓言故事,里面的人物有些可能是历史上真有的,有些可能是庄子杜撰的。庄子写到这里时,就出现了一个叫宋荣子的人,这个宋荣子是个高人,他达到了什么境界呢?“且举世加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举世加之就是全世界人民都赞誉他,他都不觉得自己了不起;全世界的人都非议他,他也一点都不沮丧。“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斯已矣。”他对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看得非常清楚,荣辱是非都明明白白,了然于胸,这就是宋荣子的境界。“虽然,犹有未树也。”这个境界在我们看来已经不得了了,但是庄子觉得还不怎么样。 后面又说了一个人物叫列子,列子叫列御寇,也是道家有名的人物,庄子里面有很多关于列子的故事。他有一部著作就叫做《列子》,比如我们熟悉的愚公移山,就是出自《列子》这本书。但是据后人推测,这部书是晋朝的时候有人伪作的,但是里面的思想是道家的思想。这种情况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是非常多的,因为远古时代的书要传到现在是很不容易的,中间要经历很多离乱。我们今天有幸能够学到《道德经》、《庄子》这些古籍,也是一种福气。像《道德经》一样有价值的古籍,没有传下来的一定很多。 列子的境界是能够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旬有五日就是十五天,飞出去半个月才回来,这种境界已经很高了吧。庄子说,这还是不算什么,毕竟你还要借助风来飞,而且飞了十五天也还是要回来的,还是差了一点点呀。“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比起最高的境界,还是有差距。那么怎样才是真人的最高境界呢?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天地之正也就是自然之大道,而六气可以理解为时间和空间,辩是变化的意思。真正得道的真人是顺应自然的大道,把握时空的变化,而游于无穷之中,哪里需要有什么凭借呢?什么也不用凭借!这才是得道高人的最境界啊。这是什么?是心灵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一种状态,没有任何的拘系束缚,所以这一篇文章叫做“逍遥游”。我们大家通过学修,就是要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也就是心灵的自由旷达。所以庄子总结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里的至人、神人、圣人在庄子笔下都是指得道的人,也就是真人,无己就是从自己的小我中超脱出来,而融入无穷的大道之中,当然更是超越世间的功名利禄之类的了。 佛家有部非常重要的经典,叫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面有句话是“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说的是一个意思,这种心灵自由旷达的境界,是佛家、道家,也是儒家共同追求的。实际上,所谓的真人也就是一个正常人,一个心量广大、自由的人,用现代心理学来说就是一个心理最健康的人,这是我们心性修为的根本目标。我们修养我们身心的目的,并不是要变成一个道貌岸然,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而只是变成一个心量广大的常人罢了。
[page] 灵活通泰的身体 太极拳的修炼所侧重的是身体本身,通过太极拳的修炼,最后达到一种什么样的效果呢?是武功天下第一吗?是要练出什么神通吗?不是的。杨式太极拳的祖师爷杨露禅,曾经号称“杨无敌”,在他以前,太极拳都是很隐秘地在民间流传,是杨露禅把它带到了北京,带到了王宫之中,凭借这套武功得到了“杨无敌”的名号,然后太极拳才显扬于世。光绪的老师翁同龢,曾有一副对联称道杨露禅:“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杨露禅以后,一百多年的时间,太极拳发展成了全中国最大的武术流派。通过传统的太极拳的整体训练,在一定条件下的确可以练成一流武功,但自从冷兵器退出历史舞台以后,武术的技击功能逐渐退到了次要的地位,现在只有少数人在钻研,这里我们且按下不表。但太极拳独特高效的养生功能却给了人们意外的惊喜,可以说太极拳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健康运动。 那么通过太极拳的修炼究竟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呢?其实跟庄子所说的一样,也不过是练成了一个平常人罢了。庄子指的是心灵的旷达,而太极拳练的是身体的自在。记得在史幼波院长讲国学概论的时候,有同学提问说,您通过这么多年对国学的学习,觉得自己和别人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史院长说,一开始觉得很不同,现在觉得很没有什么不同,自己没有增加什么也没有减少什么,就是到了一种常态,成为一个正常人而已。同样的,我们通过太极拳的修炼,身体并没有增加个什么东西,如果谁说他通过练功、修炼,身体里多了什么东西,我想那多半是肿瘤哈。恰恰相反,太极拳修炼用的是减法。修炼的本意是什么?所谓修,就是去掉多余的东西;所谓炼,炼钢炼铁的炼,就是去粗取精,去掉杂质,不断提纯的一个过程。通过太极拳把我们的身体练成一个高度协调统一的,高度通泰灵活的整体,练成一个平常的、正常的人,最后落实到一个“活”字上,就是身体的轻松自在。我们看庄子的理念,他是要我们达到心灵的自由博大,我们通过太极拳,是要达到身体的自在,身和心能够分开吗?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啊! 在这里要注意的是,这个心不是心脏那个心,我们中国人说心,大家都知道指的是什么吧。如果我们的修炼离开了心,那我们这个身体不过就是练成一架运转比较灵活的机器罢了。《庄子》里面讲了好多高人,身体是残缺的,但是心灵却是自由通达的,这就是说,心灵轻松自在是根本,是基础。我们大家都看过《西游记》的,孙悟空到须菩提祖师那里去学道,到了祖师道场,看到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十个字“斜月三星洞,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是什么意思呢?你看在这个斜弯勾上面三颗星,是什么?就是一个“心”字嘛,孙悟空在须菩提祖师那里要学的,要修的,就是自己的心啊,在哪儿修炼呢?就在“灵台方寸山”,原来还是就在自己的这个“心”上。 孙悟空在须菩提祖师那里得道的过程,其实就是借用了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在五祖那儿得道的故事。须菩提祖师在孙猴子头上敲了三下,他就三更半夜跑到师父房间里去求法,祖师就传了他大法。孙悟空得法以后是什么一种状态呢?他学会了筋斗云,一蹦就是十万八千里,筋斗云是什么意思?它代表的就是我们的心念呀,你看我们的念头是不是一动就是十万八千里。他从南瞻部州的花果山,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斜月三星洞,灵台方寸山”学了道,其实就是在自己的本心上用功夫。得道后一个筋斗云就回来了,不由得诗兴大发,作了这么一首诗: 去时凡骨凡胎重,得道身轻体亦轻。举世无人肯立志,立志修玄玄自明。当时过海波难进,今日回来甚易行。别语叮咛还在耳,何期顷刻到东溟。 去的时候是肉骨凡胎,得道回来后是身轻如燕,世上的人呀就是没有立志去修行,只要立志修行,哪里会学不清楚、弄不明白呢?因为它离我们很近很近啊,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的身体。想当初漂洋过海的时候多么麻烦,现在回来是多么简单的事啊。走的时候,老猴子们的叮咛还在耳边回响,现在顷刻之间就回到故乡了。这就是孙悟空的悟道歌,大家有时间的话,可以好好去重读一下《西游记》,里面记录的是一个人修行、得道、成佛的完整过程。孙悟空悟道之后,修行才刚刚开始,你看他一有本事就跑去大闹天空,结果经历了种种磨难,才终于成了佛,彻底解脱,得到了大自在。 可以说太极拳对我们的身体的修炼与《庄子》对我们心灵的洗涤是我们身心双修的两大法宝,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思想根源,那就是老子的《道德经》!下面我们就把学习的重点转到老子的《道德经》上来。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我们不是对《道德经》作逐字逐句的讲解,而是我自己这些年来对《道德经》的学习心得,与太极拳修炼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做一个专题,跟大家分享,以期对大家的身心修炼有所助益。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