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极武艺修炼之境界 全体大用 │ 得功有法秉一应万 ────────┼──────────────── │ │ 功 │ 无往不利 化 │ 效 心会操持,仁与义 三 │ ↑ 法立人之极 极 修 │ │ 承立地之极为用 之 英 │ │ 秉立天之极为体 道 雄 │ │ 所 │ 功 向 │ 我独知人 无 │ 用 舍己从人,刚与柔 敌 │ ↑ 法立地之极 │ │ 秉立天之极为体 │ │ │ 功 │ 心神体能 │ 能 顺其自然,阴与阳 │ 法立天之极 │ │ ────────┼──────────────── │ 目 的 │ 目 标 │ 太极武艺修功指明语录 一、太极武艺者,化太极之理为武艺之理也。 二、太极武艺修炼的目标是「秉一应万」,唯一目标为得功有法而多种功效。 三、太极武艺修炼,总须有三心、四得、五点,才能超然万物:有信心、有恒心、有诚心是谓三心;想得细、看得开、提得起、放得下是谓四得;虚点心、下点气、知点机、用点功、吃点苦是谓五点,此乃修炼必具之胸怀。 四、太极功夫,功在炼二「正」字:先求架子正,次求式子正,再求规矩正,后求法则正。少了东西修不到正,错了层次更炼不成正。求正,从知其正,而守其正,而合其正,而会其正。未知正是门法不高,未守正是不重传统,未合正是功夫不够,未会正是自悟不足。 五、太极武艺拳、刀、剑、枪四门项目,练拳扎根,练刀生胆,练剑轻灵,练枪壮气。拳刀剑枪,相辅相承。中国武艺门派虽多,项目虽繁,皆不外扎根、生胆、轻灵、壮气为其修炼之主旨。 六、自古至今太极门仅四项武艺,功夫高者甚多,且毕生学习而皆感未能穷究其根。博大精深有如太极,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仅守其正,多炼多体会多长功夫。不可贪多花样,不可患得患失,守中抱一,唯太极而独尊,触类而旁通。 七、随时随地可用功,练拳不是给人看,也不怕人看,最忌分心。有个我不对,无个我不对,拳就是我,我就是拳,拳我合一才对。 [page] 杨家老架式劲操名目: 摇 柱 拉 筋 揉膝 压腿 摆尾 攀足 开合 后瞧 摇头 侧举 耸肩 涮腰 转 腰 揉 胯 套 腿 调 息 跪 坐 拜 升 杨家老架式套拳式名 太极武艺是以拳为根本,太极拳原来只有十三势拳一种,后来因传习不一而成为派系杂多。杨家老架式被认为最能保有太极传统特色,世界所肯定共认的,也就是杨家老架拳套。杨太极老架式是以,杨澄甫的架子影像为规矩标准、杨守中的着法录像为法则规范、王子和的一○八式为精神风格。其优点是套路严谨、架式开展、着法灵活、方位单纯、运动量大、技击力强、层次分明、意境化高,最合乎现代体育运动的学理,也是最受年轻人喜爱的太极拳架。太极拳是太极武艺的基石,所以「练拳札根」。 ○○一 太极起式 ○○二 揽雀尾 ○○三 单 鞭 ○○四 提手上势 ○○五 白鹤亮翅 ○○六 搂膝拗步 ○○七 手挥琵琶 ○○八 搂膝拗步 ○○九 手挥琵琶 ○一○ 搂膝拗步 ○一一 搬拦棰 ○一二 如封似闭 ○一三 十字手 ○一四 抱虎归山 ○一五 单 鞭 ○一六 肘底棰 ○一七 倒辇猴 ○一八 斜 飞 ○一九 提手上势 ○二○ 白鹤亮翅 ○二一 搂膝拗步 ○二二 海底针 ○二三 扇捅臂 ○二四 撇身棰 ○二五 搬拦棰 ○二六 揽雀尾 ○二七 单 鞭 ○二八 云 手 ○二九 单 鞭 ○三○ 高探马 ○三一 分 脚 ○三二 左蹬脚 ○三三 搂膝拗步 ○三四 栽 棰 ○三五 撇拦棰 ○三六 搬栏棰 ○三七 二起脚 ○三八 打 虎 ○三九 蹬 脚 ○四○ 双风贯耳 ○四一 蹬 脚 ○四二 搬拦棰 ○四三 如封似闭 ○四四 十字手 ○四五 抱虎归山 ○四六 单 鞭 ○四七 野马分鬃 ○四八 揽雀尾 ○四九 单 鞭 ○五○ 玉女穿梭 ○五一 揽雀尾 ○五二 单 鞭 ○五三 云 手 ○五四 单 鞭 ○五五 蛇身下式 ○五六 更鸡独立 ○五七 倒辇猴 ○五八 斜 飞 ○五九 提手上势 ○六○ 白鹤亮翅 ○六一 搂膝拗步 ○六二 海底针 ○六三 扇捅臂 ○六四 白蛇吐信 ○六五 搬拦棰 ○六六 揽雀尾 ○六七 单 鞭 ○六八 云 手 ○六九 单 鞭 ○七○ 高探马 ○七一 单摆莲 ○七二 指裆棰 ○七三 揽雀尾 ○七四 单 鞭 ○七五 蛇身下式 ○七六 七 星 ○七七 跨 虎 ○七八 双摆莲 ○七九 挽弓射虎 ○八○ 搬拦棰 ○八一 如封似闭 ○八二 十字手 ○八三 合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