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拳理拳法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阎志高“不丢不顶”释读

2009-5-20 07:59|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3561| 评论: 0

 阎志高先生是郝为真宗师的入室弟子,其非只技艺精湛,而于理法体悟上亦多建树,只是述而不作,少有留存而已。与诸多拳家比,先生教学中形体、拳论并重,故传人中多文武兼修者,此亦武李郝之家法。阎志高在世时经常说:“练咱们这拳的文化人多,没文化、没见识练不高。”先生之拳论,除刘常春先生《武派太极拳》中所录之外,尚有散见时人著述和口传者,诚望海内外学人得缘搜集、整理,广为刊布,以嘉惠武林。

近笔者查阅1923年杨明漪著《近今北方健者传》(又名《拳勇见闻录》),于郝为真传中附有阎志高的材料,此短文至为重要,谨录出:

 

郝广府人,杨班侯之甥,年与杨相若,固杨之畏友也。年八十馀,民国十年殁。广平为杨之梓里,太极之盛,逼于一府。郝尝为中学校教育,群材辈出焉。惟其意不纯柔,于京津一派稍异耳。

明漪曰:予遇郝为真弟子阎志高于津门,在民国八年。其人讷于言,诚笃君子。论内外家甚详,又以太极十三势、太极棍、打手、太极刀,四者之外无他技相告,亦深以练太极而纯柔者异。曰:“不丢不顶,太极意也。如以不丢不顶为极则,而恪守不化,则牵动四两拨千斤之妙用,且湮矣。”予以阎言质之程海亭,海亭韪之。

 

文中言郝为真是杨班侯甥一语有误,时郝杨两家无姻亲关系,实为互相尊重、砥砺之乡党和拳友。“年八十馀”亦有误,郝生于1849年,逝于1920年(民国九年),得年72岁。

阎志高以“京津练柔者”为异,认为其原因在于,练柔者误解了“不丢不顶”的本意。

阎先生之论大意为:不丢不顶是太极拳真正意义所在,如果练习者把它当成绝对的信条,死守不能化开,那牵动四两拨千斤的妙用就没有了。对此观点,程海亭(名有龙,精八卦、形意、太极)是赞成和首肯的。清末民初,京津太极拳界给阎志高、程海亭、杨明漪等的印象是尚纯柔,而郝为真、阎志高之不纯柔,是行工走架、打手中强调柔中刚、刚中柔。《老子》第四十三章中云:“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坚者刚也。走架打手中无柔至刚、刚至柔的转换,何来阴阳?何来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而所谓“劲由内换”则成空语。

杨明漪是亲见阎志高演武的,因其“不纯柔”,固认为阎志高拳势刚。杨在杨班侯传中曰:“班侯传广平之拳刚柔兼有,传北京之拳则纯柔。其弟子陈某随班侯至都,见京派之异,密请于班侯。班侯曰:‘彼旗人体质与汉人不同,且旗人非中国人,君弗知耶?’亡国之心深中于心,有傅青主、王船山风。则太极有刚柔之分,发之于李瑞东,闻之于阎志高,实则创之于班侯有以哉”。此明漪之感言,意在说明太极拳不能纯柔,应刚柔相济。不丢不顶即是太极真谛所在,其终极是刚柔相济。

[page]

 

在郝为真所传《太极拳谱》中,涉及“不丢不顶”只有二处,但其是与其它拳意相连来表述的,非孤立存在。如《五字诀》中“心静”说:“随人所动,随屈就神,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其与王宗岳的“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别无二致,俱含不丢不顶之含义。王宗岳《打手歌》:“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也是阐发的此理。另阎志高讲“牵动四两拨千斤”,“牵动”二字实有真意存焉。一味之“不丢不顶”,何来牵动,更不必言四两拨千斤了。郝月如《武式太极拳的走架打手》:“如二人打手,我欲去彼,先将周身安排好,意仍在先,对定彼之重点,笔直去之;我之意方挨彼皮毛,如能应手,一呼即出;如彼之力顶来,不让其力发出,我之意仍借彼力,不丢不顶,顺其力而打之;此即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之妙也。”此语与阎先生言如出一辙,可视为对武禹襄先师“四字秘诀”的精解。今王壮弘先生言“拨”应为“拔”,实不明“牵动”在先也。不丢不顶不是蹑手蹑脚,是主动的,其与艺术造型之“斜中取正、曲中求直”的道理是一致的。人初学拳无规矩,至有规矩,后无规矩,又无处不无规矩,亦是此理。

于武式太极拳,郝月如弟子徐哲东认为其发劲敏脆,有形意拳的意味,其言:“武(郝)派拳式紧凑,极重轻圆,要逐步从轻化、圆化中练出来精确的脆劲。”此是有得之言。形意拳之内外三合、内外和顺之要求,由后腿蹬而催生发的爆发力,讲究力集打一点,此与武派太极中对五弓合一弓、开合中的“开”出之力劲整的讲求是异曲同工的。不丢不定不在外形中的态势,而在心。阎志高先生教拳时常与弟子说:“与人打手,要想法调动对方,使其出圈,即使我之外形失,不是真失,我的心在做主,要敢于发力,有刚才有柔,有柔才有刚。”话虽浅显,实践起来是不容易的。

阎志高先生为一代明师,一生不求闻达,尊师重道。常言:“我老师郝为真自报二成太极,天下无敌,我的太极拳连我的老师的十分之一还没赶上。”其自谦若此,我等后生夫复何言?

 

 

                                                        2008年5月于保定

注:此文宣读于2008全国武派太极拳高峰论坛(辽宁省开原市),收录于2008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吴占良艺史丛谈》。


 


点赞

推荐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