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传统武术,虽然拳种繁多。风格各异,但在练习方法上却始终未能脱开“刚柔”二字,无非有些拳种练习时先从求柔人手,最后由柔 人刚,积柔成剐;有些拳种练习时先从求刚入手,最后由刚人柔,积刚成柔。从练功效果上看,积柔成刚与积刚成柔似乎等效。那么,从练功效率来看,到底由柔人刚易呢?还是由刚人柔易? 众所周知.太极拳的练习,是典型的由柔人刚、积柔成刚的过程。一进太极门,就必须从“放松”和“求柔”方面去人手练拳,绝不允许有任何使劲用力之处,否则便是“反其道而行”的错误练法,严重悖谬太极拳理论。但是在现实中,太极拳的练习者虽然人数众多,但很少见到几位真正“由柔人刚”而“积柔成刚”的成功者,95%以上的太极大众,习拳数年甚至数十年后,仍然是那个松懈无力的柔软架子,惟恐因多用—分力而把拳练僵。至于“由柔至刚”,“由松到紧”,“运柔成刚”的太极爆发劲,更是无人能做得出来。 反观形意拳,练拳之初,除了苦练“三体式”桩功(真传的“三体式”桩功,并非仅是用身毫不着力的“放松桩”或“养生桩”,而是有着严格要求的“松紧结合桩”)外,在“五行拳”等拳法的具体练习上,要求先练瞬间爆发的“明劲”。待多年苦练而将形意拳独特的刚实“明劲”练上身后,便自然而然会步人由刚入柔,刚极自柔.积刚成柔的暗劲阶段。此后,若能在明师的指导下勤练不辍,自然会步入无拘无束、一片神行的化劲空灵阶段。此即前辈所谓形意拳之“三层道理、三步功夫、三种练法”。 又如八极拳,是典型的刚多柔少,由刚入柔的传统名拳。练八极之初.老师便要求学生在姿势比较协调和顺的情况下,必须将劲力放完放透,有多大劲使多大劲,此即八极拳“一打拙力似疯魔”之要求。另如翻子、戳脚、螳螂、炮捶等拳.练拳之初都是要使刚劲,用大力j但到最后,它们都与形意拳一样由刚人柔。步人当剐则刚,当柔则柔,刚柔并济的阴阳相台境界。 事实上,我发现形意、八卦、劈挂、八极、翻子、通臂、戳脚、螳螂这些拳术练习有成者,他们的柔劲倒比太极练习者所求的柔劲要真实的多、灵活的多。也就是说,那些由“刚”起步,并以从刚人柔为练法的拳种所获得的“柔劲”,是真正的“柔劲”。而那些由“柔”起步,以“从柔入刚”为练法的太极拳类所获得的“柔劲”,其实只是松懈软塌的“软力”…并非拳术所特有的真正“柔劲”。 每个人(除了襁褓中的婴儿)在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力,都是比较僵硬的后天拙力,对于用惯了后天拙力的人,一上手就让其放松不拘地去求拳术中“返先天”的“松柔劲”,这无异于“赶鸭子上架”而强人所难。因为人们的日常用力习惯,很难在短期内一下子改过来,这就是太极拳“由柔入刚”而难获成效的症结所在。 对于用惯了日常拙力的人来说,对他们采用由刚而柔的方式,他们会容易接受和理解,只要在传授上反复要求手、眼、身、法、步的协调性,掌握求劲、找劲、发劲的窍要与关键,让他们在用后天拙力练拳的同时,逐步体会到力量在自身的起始、传导、聚合与发放,以及打爆发劲肘.身体由松到紧,由束到展.由合到开的瞬间微妙变化。如此.待他们将自身四分五散、呆滞僵硬的后天拙力打尽后,便是化僵去拙之后获取的内外如一.整体鼓荡、骤然爆发的拳术劲力。此劲一出.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的“松柔劲”便已包含其中了。因为能打出整体如一、瞬间崩炸的刚实抖绝力。就说明练习者自身早已换去了生活中所用的后天僵劲,“松柔”之劲早已练上了身,否则便无法发放由松到紧。瞬松瞬紧的鼓荡爆发力。也就是说,将明劲练至极处,暗劲自会生出,此即由剐人柔,刚极自柔之理。此后,稍加锤炼,习者自身便具当刚则刚、当柔则柔、刚中含柔、柔内藏刚、刚柔并济、阴阳相合的真正拳劲,这才是传统武功的最终劲道成就。所谓‘孤阳不生,独阴不长”,拳术亦然,只刚不柔或只柔不刚,皆为病拳,只有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的阴阳平衡,刚柔相济之劲,才是拳术上乘之劲。此时,再去练拳,求其“松柔”之劲便会易如反掌,一学即会,绝不会像无任何基础便人手求太极拳的“松柔”那样赞班了。 张三丰创太极拳也是先精少林,复从翻之,整体规迹也应是由刚人柔。 其实,我个人在多年的传拳授艺中也发现,传统拳术的练习过程和步骤,由刚人柔的确比由柔人刚要来得快,这种练习步骤也普遍适合于没有任何武术基础,身体健康的中青年人。 上山的路有很多条.哪一条路平坦、快捷一些.全在攀登者之自我选择。习拳亦同此理.现谨以此文与同道共勉。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