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极听劲有多神奇,化劲功夫有多深?十年前,同在烈士陵园,当时的杨式太极蔡松芳在教无极功和太极推手。每天带学员站无极桩和练推手。一星期天,我好奇的奏过去看热闹,只见蔡师傅轮流和他的弟子推手喂劲,蔡师傅和每个弟子都先转一会而圈,然后他会不经意哈的一声,右手凭空发劲,他的第子都会如触电般向后倒退。但有一个精瘦的弟子却不倒退,就化掉了蔡师傅的劲。我问他为何蔡师傅发不了你。他说:都是蔡师傅的无极功的作用。我已练通大小周天,周身感觉敏锐。蔡师傅发劲时意在先,而劲随到。蔡师傅意气一起,我的身体已感觉到,心有警备,他的劲一到,我自然用内气化掉。所以我可以不被击出。我问:那么蔡师傅的太极功夫制不到你?他说:不,蔡老师可以随便制我。他用粘劲,一搭手用意气封住粘住我,我动弹不得,任由老师摆弄。自从在烈士陵园见识老翁和蔡菘芳的太极神功后,我深信桩功之妙。 l 太极是否有放人于无形?十年前,在广州烈士陵园,我亲历太极神功。当时一七十岁左右的老者,每天在烈士陵园教一大群人太极推手。我当时血气方刚,不相信这种摸来推去,柔软无力的东西,有什么功夫。我怀疑地问老者:这太极推手真有功夫吗?老者微微一笑:你用力按我的肚子,注意一定要看着我。他在强调:一定要看着我知道吗?我点了点头说:知道于是,老者不动如山地站着,我双手用尽力向他肚子按去,立刻我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我向后倒,我紧紧看着老者。我真切感到一股无形的力道一阵一阵的向我冲击,象一阵一阵的大风,令我登登登地向后退,一直退到五十步外的烈士陵园大门,才莫明地突然而止。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遇到的太极神奇功夫。何时能再遇太极高功?那真是一次终身难忘经历,是我人生的一次震撼。 l 太极是什么?很多人都误解了。太极是一阴一阳,故一般人打太极,阴阳分明,柔和刚,虚和实,开和合,储劲和发劲,那是阴阳拳,或两仪拳,而非太极拳,这种打法就有一太极通病,随者功夫的深化,而大腹便便。为何?很多人不解。因为太极拳师因练太极而变成上虚下实之形,虚阳上升,阴气下沉。功夫高了,不动而山,上虚灵活,化劲了得,一个旋转,顺着你的来力,而发把你放出。但却落一大缺陷,肥胖,高血压。为什么?皆因理错了,太极分了阴阳,练成不倒翁。太极有阴阳,但阴阳未分,他是浑元一圆的。他有两仪,有四相有八卦,有万物,但又是什么也没有,混混沌沌,恍恍惚惚。在太极拳,以白鹤亮翅为例:两手开中寓合,右手上提又有下沉,左手下按好象又有地心的上顶力,好象要飞,但又静如古松,好象顶天立地,又好象如入地九尺,好象开之极太空,又好象收之至细胞。什么都是什么都不是。他是浑元一圆,或圆也不是。这是真太极。人生也是太极,哪分失败于成功?哪有打击?没打击化什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l 从太极拳的练习来讲,据我所知,无论你是体育好的,还是差的,从练习太极拳的角度看,应该没有太大的差别。因为太极拳强调的是人内里和意识的训练。是通过改变身体的结构和世界观来达到的健身技击的目的的。比如一个总是争强好胜的人练习太极拳的,就不容易放下,这就是世界观,从观念上要变成道家的世界观。如果以拳击的观念来练习太极拳肯定不行。
[page] 其次是方法,这个因人稍有异,比如善动,不善静身体好可以先从陈式拳入手。文人学者,可以从杨式武式吴式等入手。虽然方法不一样,但都是要从松入手。陈式拳靠缠丝、走圆,化掉僵劲,全身关节松开,一动全身处处皆圆,哪里稍有僵劲,就不成圆。要达此目的,必须心静,感受身体的内里变化。如果是杨式等拳之所以慢练,是有活步的桩功在里面。每一步的虚实转换,意念调整都要慢慢体会,因此是虽动犹静,如果心不静、意念不对根本谈不上是太极拳,这里说法很多,比如一动要有六面劲,脚下分分阴阳,处处有虚实等等。这些要求做到了,身体会慢慢松开,这种松开的感受,语言也不太好讲,总之别人一碰你,觉得所触之处并没有东西,但是你的身体外形并没有变化。 l 松是身肢放長的效果,是由關節立体轉動而把筋放長的表現,是有彈性和韌性的本質,當外力來時能迅速起反應,有一定靈敏度的狀態。放長的意思是經過立体邉拥玫降男Ч??绱虻盎ㄊ遣荒芾?盎ǎ??Ⅲw的打才有沾性。故是放長。身分三節,胸是梢節,腰中節,尾根節。要上下相隨,身是把上下連起來的工具。
l 内家的拉伸与外家是有所不同的。内家的拉伸有三个特点:1、用“意”拉伸,不仅是肢体物理的拉伸,而且一定要加注意识;2、是在垂肩坠肘的基础上拉伸;3、是身体内部的互相拉,对拉拔长。
l 也说眼神首先,“眼随手运”是错误的,不知此话从何而来,不过大部分学生都犯此病。我告诉老外学生的做法:1、设想临敌情景,无人当有人;2、动的顺序是:心意、眼神、身(体)轴(心)、手足;3、动的原则:徐行骤至,柔起刚落,落了即松。
l 空談容易實練難,還是實練得益多。練拳多由松柔開始,但松不是軟,松是筋開的表現,是身肢放長的效果。松也不是柔,松而掤勁不丟是謂柔。練拳是反覆練習身肢放長,每一動各關節都要在掤勁不丟的情況下走一個立体的順或逆纏絲,在旋轉中筋自然放長。例如:在上,以手領勁,旋腕轉肘,肩隨沉轉。在下,旋踝轉膝,胯隨沉轉。練習日久,全身關節松開,柔在其中。能柔始能言剛。關節松開之後,各關節可自作轉動而節節分家,因人身關節由骨骼,筋等連起來,當梢節領,中節隨,根節催時而節節貫串。因其貫串,上一動而下隨之。上下相合而週身一家。拳架因而活潑靈動。定架不是僵,是在遇外力而架不散。例如﹕手遇外力,仍保持松而掤勁不丟,手弓不散。如外力太大,一下轉關就化去來力。架散就如扁了皮球不能轉動。推手許多時敗於架散。
l 讨论一下陈氏太极拳盘架子时关于眼神要注意 的问题。前两天,师父陈瑜先生从湖南传拳回到北京,看到我们盘架子,指出了我们盘架子的一些毛病,其中一条就是眼神问题。
很多太极拳家讲到眼神,主张“眼随手运”,这并不是没有道理。但是,我师父陈瑜先生则更强调“眼睛要盯住假想敌”。以“斜行”过渡动作来说明。双手向右后朋捋出,同时左脚向左前方蹬出。这时,眼神应该是怎样的呢?按照我以前养成的习惯,我的眼睛是向右后看的,“眼随手运”嘛。师父却指出,眼神应当向左前方看,向左脚蹬出的方向望去。因为,此动作应该是对付左前方的来敌。师父讲:“你打人应该是看着对方的,没听说过后脑勺冲着人出拳的,打人不看着对方,不盯着对方,力量也会大打折扣”。要想明白眼神应该注意的方向,明白每一个动作的技击体用意义是十分重要的。除此之外,师父还特别强调,眼神要犀利,呼气,打人之时,要将眼神放长,放远。吸气时,眼神内敛。把这些加入到平时的练拳中。甚至,师父还讲过,站桩时,目光也要遵循这个规律,吸气时目光内敛,也就是讲,将眼神收回来了,呼气时,将眼神放开,放长,将内力,通过意念,反映到眼神上让对手感觉到。有人可能问,眼神有这么重要吗?太夸张了吧!实际上不是的,我们看到师父盘架子时,加上眼神,整个架子立刻充满了活力。反映到技击上,师父骤然一转头,目光如电,将拳势蓄在那里,我看到师父的眼神,忍不住打了一个冷颤,好象师父的目光已经钻入了我的骨头里,心窝里。师父为了强调眼神的重要性,给我们讲了一个他本人的故事,师父有一个朋友,豢养了一条大狼狗,非常凶。有时,连主人都扑,但师父第一次见到这条狗时,瞪了狗一眼,扭头变脸,目光放出寒光。那条狗也很有意思,立刻在师父面前温柔摇尾讨好,师父想怎样都可以,狗的主人看到后,嫉妒的要死,师父一眼把这条凶狗瞪服了。从这件小事,我们可以看出眼神是多么的重要。另外,师父教我们二路拳中的“裹鞭炮”时,讲双手向上冲拳时,要用眼神配合双手,一下子将对方领起来,双拳往下砸时,眼神要跟上,要加意念,要有一下子把对方砸进地里的气势。这样,拳架子才能更完整,更痛畅淋漓的把传统拳架子表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