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拳意述真》中也是轻武艺而重道艺的。宋先生说:“否!否!汝虽气通小腹,若不化坚,终必为累。”若走一条终必为累的路,能说不是弯路吗?练拳的过程中,可以说充满了险途,所以必要有名师指点,稍不慎,就会入歧途,李奎垣师所论详矣。李存义也说:“臻极境者,一由虚心,一由恒性。”我认为孙先生并不是象有些人说的习武修文如有天授,只是他在各位大师的调教下,经过自己的苦练而终有所成。 l 关于“前辈拳家中只有董海川,李能然,杨露蝉和武禹襄四人曾到虚极的境界.”我认为这只是孙先生对前辈的景仰而出此言。至于“独续先宗绝学”一说,宋先生手下有宋虎臣、宋铁麟、任尔琪、贾蕴高四大金刚及其它徒众,何来独续?这使我想到了前人的行文常有溢美之词。如郭云深墓志铭就说他的拳“高出少林万万”这也是前人的文字记载,如果不是那么离谱,也许还真有人拿它当真呢。
l 应该讲宋世荣先生对孙禄堂先生的评价,以及孙禄堂先生和吴心谷先生对宋世荣先生的评价,并无矛盾.三者都是写实.宋先生认为孙禄堂先生"学于后,空于前,独续先宗绝学."是有事实依据的.如在<<拳意述真>>中孙禄堂先生谈了自己的功夫达道了至虚,至空这种合道的境界的体会.同时指出,前辈拳家中只有董海川,李能然,杨露蝉和武禹襄四人曾到此境界.并明确指出其余的人仅是入于虚境而未臻至虚之境.当然这其他人中也包括宋世荣先生.我认为<<拳意述真>>的评价是可信的.第一,这是在世时公开发表的著作.当时许多当事人尚健在.该书出版后受到当时武林各派的一致认同和推崇.第二,孙先生曾将这本书送给宋世荣先生,并得到宋世荣先生的认同和高评.第三,这么多年来还未听说谁对该书上的评价有什么不满.
同样,吴心谷说宋先生"技至此,无以加矣."也是写实.在<<拳意述真>>中孙先生称宋先生的拳能尽五行和十二形之妙.一个"尽"字可作为"无以加矣"的注解.因此,他们对对方的评价都是有依据的,都是写实. 孙先生说他初练拳时,小腹坚硬如石,鼓动腹内之气,行止坐卧扑人于旬丈外无时不然.这是走得武艺的路子.经与宋先生交流,受到启发,遂走入道艺之途.由武艺而道艺,是进阶,而不是返还.谈不上是什么多大的弯路. l 我以前练拳击散打时的训练方法,是以现代健美方法练肌肉的整劲,也强调蹬腿、拧腰、送肩和旋腕,但那时无法解决肌肉的松软和动作速度提高两大问题。练太极拳后,至少一可以解决肌肉的放松问题,二可以培养击打时的鞭击效应,使周身整劲可以顺畅地传到鞭梢。现在我的出手速度、反应速度和拳在接触对方的瞬间加速度比过去只快不慢。太极技击的内功层次,不敢多谈。
l 我大学时的散打教练体院本科出身,今年约40多岁,现在可能是副教授。他曾在杭州接触过万籁声,但颇鄙薄其为人,说万籁声的打法是一种江湖痞子式的打法,擅偷袭,打了就跑。
l 求自身的相合主要从桩功中求,从意拳角度,按芗老所说,主要有四如之证相:即整体如铸、肌肉如一、身如灌铅、毛发如戟。行走步似趟泥,抬手锋棱起,身动如浃浪,腰脊板似牛等。

l 当年郝维祯叹服道:"吾一语而子通悟胜专习数十年者."在1912年,专习太极拳达数十年的习武者只有郝维祯,杨健侯,杨少侯,宋书铭,张策和吴鉴泉等数人而已.郝维祯的弟子李集峰在郑州时曾亲口对我师兄讲:当年孙先生的技击功夫远在郝维祯之上.其开合手一式并非是郝传孙,而是孙传郝.此式源于"易筋经",郝氏觉得此式甚能表达内开外合之妙,故采纳之.所以在武式老架中是没有开合手之式的.
[page] l 关于郝维真传武式太极给孙禄堂一事,邢台武式拳门人中是这样传说的:当初郝维真到北京谋求发展武式太极,不幸事未成而身先病,苦于在京举目无亲,景甚凄凉。孙公禄堂闻之,深感同情,念及同为武林中人,接往家中请医治疗,甚为殷勤,郝深为感激。谈及武艺功夫,二人均感相见恨晚,甚是投机。郝病愈后,两人试手,就在堂屋动起手来,谁知刚一搭手,孙便被发了出去,起初孙以为自己不小心,没注意,被郝钻了空子,再试,郝一发力,将孙由堂屋扔到屏风门上,把门都砸掉了,连人带门摔倒屋外。孙立马起来,跪倒郝面前拜师。郝感其情,倾囊相授。因孙当时在京名气很大,郝感其恩,佩服其德,故试手之事从不向外人提起,并确定教孙之后,由孙在京传扬武式太极,自己转而到南方去谋求发展。我非武式门人,只是听说大概,不知确否。如有感兴趣者,可向邢台武式门人打问详情。
l 我认为孙氏太极拳比武式太极拳更为合理,在动静合一的问题上,孙氏太极拳比武式太极拳解决得更为自然,彻底.在劲意上,孙氏太极拳并非是以形意劲为核心,而是将形意八卦太极的内意浑融如一的浑圆劲.所以,根据我的体会,孙氏太极拳是比武式太极拳境界更高且内意更为精深的一门合于道的拳学.
l 练太极拳者应以武德为本,首先就要内敛低调,去除张扬之气,……
l 古人谈及练拳,有三年小成、六年中成、九年大成的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