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拳理拳法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太极杂说27

2009-4-15 17:51|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3087| 评论: 0

        没松开是个问题。拙见:采定式拉伸法,盘架子时,随机停下定式,检查肩关节,内外结合,尤其要用意念,在沉肩中拉开拉空拉松肩关节。感觉是:肩塌下,而整个手臂被拉长了。假以时日,应可解决。


l         你在推手时,如果被对方推的起了抗意,实际就不行了(不管外形怎样顺)。相反,对方如果影响不了你的心,也就是无法令你心动,不管你外形看起来怎样被动,你永远是顺。


l         今天的太极拳仍然极具战斗力,只是大多数练拳者纯以兴趣练拳不易达到实战所要求的功力而已。在复旦时巧遇陈小旺先生的亲侄陈炳,时他就读于上体武术系,得在其小屋观看小旺先生的拳带,松、活、缠绵,真正是滑如泥,以我阅历所见,叹为观止,五体投地。观其在澳洲与跆拳道黑带较技的录像,都是一触即将对手击出,并不见有多大的动作,实堪称出神入化。据说在陈家沟年会上赢二毛的就是小旺先生带了才二、三年的美国人。我的蒙师张联恩先生,最喜实战,在山东武林颇负盛名,身历百战,与他交过手的不再有人敢轻视太极。张老师学艺于洪均生老先生时每日练拳不少于6小时。陈炳也说其叔小旺每日练拳如痴如醉,做瓦工时即使在房顶上干活也练活档动作,70年代某一日和其他工人一起抬大木上梁,在大梁入楔的一瞬间,忽感周身贯通,一旦劲成。遂请假外出遍游当时太极闻人,始知已得太极真功于身。


l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万物之所恶,故几于道。


l         「有不得机不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拿人的手法灵巧,是腰胯脚的运作,你感觉对方身上有硬点,对方必然也有感觉,如果他以腰胯走化,把你正他斜变成你斜他正,当你以为十拿九稳之时,也就是引进落空之时。对方的心如不随你的手翘起,心浮、用力的是你,他反而可以放松听劲,这是我认为他转移重心、旋转腰胯可以让你跌出的原因之一。没有办法松到脚跟(涌泉),尾闾定位有很大关系。


l         拳没练三年以上,身体松不下来比较僵,最好这时不推手,推也是活动活动筋骨,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推手。


l         太极劲本质上就是螺旋劲,所谓八个劲别不过是其外化形式而已。


l         螺旋劲能从脚掌旋上腰到手,估计太极拳的功夫已很完美。


l         在太极拳里松和劲好象是一对双胞胎。


l         过于顾及面子,是心中僵劲不除的一个重要诱因,……


l         陈式太极拳的技击方法主要在自转的螺旋运动中,用刚柔虚实的变化而作用。肩要松的好,则肘、腕、指的缠法自能应敌而变。太极拳化攻的基本规率不外乎截、借贰字。借是顺其来的劲路而引进落空的化法,截是逆着他的劲路使之折到他身上。使用截劲必先借,截必须用缠丝的螺旋力而引发。练拳与推手,必须注意重心的随遇平衡,不得前后左右摇摆,步伐进退中重心只作顺逆旋转。裆劲要塌好发劲时保持螺旋的前发后塌,不许直线下蹲。手足变化应受眼指挥,不许散神,手足配合方向必须是三角形,手肘的配合肘虚化则手实发,手虚化则肘实发。搭手步子为一尺二到一尺五,步伐要保持半马步。保持灵活。发力手足必须一致,手引足进必须到适当位置。

[page]

 


l         太极拳之所以为“太极拳”,不叫“阴阳拳”,为何?其大致的意思是:内家拳学有逆运阴阳的作用,既顺后天之情,以返先天之性。亦即内家拳中“顺中行逆”之意。


l         松,不是手松脚松,不是软,不是懈,而是整体松沉.


l         整体松下去了也就整体贯上去了。


l         初炼者先讲究神意内守,神意内守后方能神意分离(感觉是神,思维是动,最后身体要有思维能力),神守腰间(尾闾),意寸丹田,丹田推动身体,意动于内,贯穿于身体,形于手脚,最后达到静中触动动尤静。


l         推手其实到上层功夫就没有门派了,没有陈式特点,吴式特点之说了,殊途同归吧.各种太极都要求柔化和舍己从人的.其实吴式推手很讲究反关节和擒拿的,只是做得很隐蔽而己,一些动作要求用内劲完成的,对手往往不知不觉中失势的.太极推手与各人的性格有些联系的,有些人喜化,有的人喜发.


l         “全身骨骸支撑饱满。”非常好,我可以想象得出象个竹编的鸡笼,


l         找太极拳练功的方向,即是找大松大软,找虚无的气势,找神明的感应,找莫测的变化。


l         杨式太极拳的松静练功原则,可以使练功者,节节贯通,在全身关节放松的状态下,将发力点高度集中到一点上。而且,练习过程中的气沉丹田,可以形成内径功夫,使人有一种膨胀感,精力充沛,并有竞技价值。


l         针对不同的练功阶段,各派的练法有区别。根据我与各派推手的经验,初练杨式拳的人,重腰劲,朋劲不丢。但也有硬顶的弊端,我见过跟付钟文前辈学拳多年的两个学生,朋劲非常大。一般人一碰就可以发出。但是粘粘松化不够,现在一个已经不练,而专练气功。另一人已经改他拳。而与此相反吴式拳强调化劲。他的弊端是丢的多,身体是很松,从养生角度来讲,是非常好的。我与陈式拳的人推手不多,虽然我是练陈式拳的,给我的感觉是陈式拳比较注重实战。


l         俗语说”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也许可以理解成” 行家伸伸手,你便知有没有”------慢速度的推手也许是一种是判断是否高手的有效方法.

这里提到的推手不拘形式,只是两手相搭,如果对手能只推你的手(利用你的手)而使你失去平衡的话,应该功夫不错.功夫有深浅,初级选手大多是力大胜力小,多的是外在的东西;中级选手对劲力的走向和断继已有一定的体会,在中速度的推手中往往能使你失去平衡,因为惯性与速度是成正比的,你的惯性大了,即使对手发力的时机不是把握得很好也能使你失去平衡, 这里提到的发力不单指把力发出去,也包括把力收回来,化劲也是一种发力,关键是周身的协调一致.但当你把速度放慢后, 惯性小了,对手抓不准那确切的一点,你就会有机会调整,速度慢了并不代表劲力断继的那一点的时间长了,它还只是一点; 当中级选手遇到速度快,力量大的对手时,由于功夫还没有炼到家,本能的反应中从小到大自然而然养成的东西据多,所以结果与初级选手差不多;高级选手对发力点的把握进乎完美,而且他能连续把握这一点,理论上你的每个动作都是有断点的.他的手与你的手相搭,感觉得不只是你手的走向,而是你整个身体的活动情况,同时他的劲力跟着你的劲力,并在断点上落井下石,他的力实际是通过你的肌肉传递到你最薄弱的地方.回想一下走楼梯踏空的感觉,以当时的速度,只要点找准了,同样可以使你失去平衡,所以说真正的高手能在慢速度中使你连续失去平衡.与高手过招,你的速度和力量都是他利用的对象,速度越快,力量越大,他可以利用的东西就越多.当然你可以说”我炼快速度,增加力量,超过他的反应”,这也可以,你可以想象把自己炼的比钢铁还硬,可以打碎任何东西,是否同样可以想象把自己炼的比绸缎还软,可以化解外力的打击,这些都是个人的偏好,无所谓正宗, 无所谓高低,毕竟我们已经过了赤手空拳抵抗外敌的年代,炼武强身,只当一份追求.
 


点赞

推荐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