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 总结下来,自己的功夫还很差,特别是面对力猛拳沉且内功深厚的练家,如形意拳的一些人,自己还是不能化掉,在最紧急的时候,仍然抗意大起。不过通过实践,也验证自己对于太极拳的理解基本是正确的。因此,还是多练少讲,痛下苦功为最上策。 l 经论上说「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由此而及也……..查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从人由己,随心所欲,故能因敌变化示神奇,故能英雄所向无敌。 劲有数十,郑曼青先生认为接劲最难,常人所难,难在动急、动缓之间,过与不及。太极拳擅用提劲拔对方之根,拳论谓「如欲将物之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跟自断…….」,此论含杠杆原理,支点与力点之变化,郑曼青先生在其著作太极拳十三篇中说「在太极拳用提劲发劲时,即以对方为重点,手或腕接触对方之处为支点,以脚与腿为力点,此即太极拳发劲时,动力之点在乎脚,所谓其跟在脚…….所以对方虽有大力,及躯干高大者,皆不足恃,一经接手,便可跌出寻丈外者,全凭杠杆之作用。.」。由此观之,若论太极拳为「大力胜小力之拳」,拳论谓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 内劲来自慢工细火,自然而然,个人以为体用歌上所说「涌泉无跟腰无主,力学垂死终无补。」让人体会良多。 l 太极非“大力胜小力”的拳法,是“劲胜力”的拳法,略加琢磨委实很有道理。经太极训练后出来的已不再是原来意义的“力”,而是更高级的力---太极劲。这种劲,较之原先的力,更有灵性(能感知对手的虚、实点)、富有弹性、爆发性更强、更有威力。 l 被对方轻拿、轻发的,一是对方功力高出你许多,二还是对方的发力点正是你的无力之处,你毫无应力可言,所以你觉得很轻。你感觉对方手很重,劲很大,或反过来,都说明双方功力差距不大,都有一部分劲相顶。所以归根到底,在接触点上,还是“大力胜小力”的。
虽然我们在练功时会出现日常没有的现象,会令人觉得很神秘,功力也会有所提高。这不过是人体的自然现象而已,当人体高度放松按照太极拳的规律进行练习,神经、肌肉、意识在用力方法上会有新的高度的协调性。此时,人的神经特别敏感,所以会感觉到平时感觉不到的现象。 大力、小力、劲,谁胜谁的说法虽各异,实则当各位手谈时感觉肯定是没太大区别的,有的只是功力的高低。各式太极拳虽练功方法及表述各异,实则殊途同归,只不过采用的理论依据不同而以(现代科学、哲学、玄学等等)。 对力、劲的理解需在具备一定的功力后,理解才可逐步深入。如何理解?只要方法对头!
[page]
太极拳不存在什么“小力胜大力”,但是“以弱胜强”却是可能的,也是太极之魅力所在。王宗岳曾说过,外家拳无非“壮欺弱”,而太极拳恰能“弱胜壮”,前提是,弱者要善于调动全身合力对付壮者的局部之力。 “以弱胜强”是东方文明的宝贵内涵。毛泽东深谙其道,什么叫“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这正是太极以合力、大力对付敌局部小力之理。老蒋感叹毛善用人海战,其实毛起初的兵力总数远逊于蒋,所谓“人海战”就是毛善于在任何一个局部战场,集中数倍于敌的兵力,“以大力胜小力”。 那么太极既能“以弱胜强”,推手比赛中为什么又要分体重级别呢?我的观点,这是比赛规则为保护选手所作的限制使然。规则限制了一些可能造成伤害的技法,比如反关节,这样胜负的天平就有点倾向于强壮者了。但实战搏杀中,“弱能胜强”是并不鲜见的。
那么推手过程中,就必须把这个原理放进去.记得前几天一位先生讲的有形打,招打,气打与神打的过程,用内气推手的过程,在外形上是几乎看不出的,只是内气运行的过程替代了形体运动的过程,所以趋向于无形,也较难做到的,这个过程我们叫做山不转水转.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