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拳理拳法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太极杂说24

2009-4-15 17:49|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3000| 评论: 0

 l         总结下来,自己的功夫还很差,特别是面对力猛拳沉且内功深厚的练家,如形意拳的一些人,自己还是不能化掉,在最紧急的时候,仍然抗意大起。不过通过实践,也验证自己对于太极拳的理解基本是正确的。因此,还是多练少讲,痛下苦功为最上策。

l         经论上说「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由此而及也……..查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从人由己,随心所欲,故能因敌变化示神奇,故能英雄所向无敌。

    劲有数十,郑曼青先生认为接劲最难,常人所难,难在动急、动缓之间,过与不及。太极拳擅用提劲拔对方之根,拳论谓「如欲将物之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跟自断…….」,此论含杠杆原理,支点与力点之变化,郑曼青先生在其著作太极拳十三篇中说「在太极拳用提劲发劲时,即以对方为重点,手或腕接触对方之处为支点,以脚与腿为力点,此即太极拳发劲时,动力之点在乎脚,所谓其跟在脚…….所以对方虽有大力,及躯干高大者,皆不足恃,一经接手,便可跌出寻丈外者,全凭杠杆之作用。.」。由此观之,若论太极拳为「大力胜小力之拳」,拳论谓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

内劲来自慢工细火,自然而然,个人以为体用歌上所说「涌泉无跟腰无主,力学垂死终无补。」让人体会良多。

l         太极非“大力胜小力”的拳法,是“劲胜力”的拳法,略加琢磨委实很有道理。经太极训练后出来的已不再是原来意义的“力”,而是更高级的力---太极劲。这种劲,较之原先的力,更有灵性(能感知对手的虚、实点)、富有弹性、爆发性更强、更有威力。

l         被对方轻拿、轻发的,一是对方功力高出你许多,二还是对方的发力点正是你的无力之处,你毫无应力可言,所以你觉得很轻。你感觉对方手很重,劲很大,或反过来,都说明双方功力差距不大,都有一部分劲相顶。所以归根到底,在接触点上,还是“大力胜小力”的。


l         洪均生先生的理论是很科学的:力是必备的条件;巧是学、练出来的科学方法。

    虽然我们在练功时会出现日常没有的现象,会令人觉得很神秘,功力也会有所提高。这不过是人体的自然现象而已,当人体高度放松按照太极拳的规律进行练习,神经、肌肉、意识在用力方法上会有新的高度的协调性。此时,人的神经特别敏感,所以会感觉到平时感觉不到的现象。

    大力、小力、劲,谁胜谁的说法虽各异,实则当各位手谈时感觉肯定是没太大区别的,有的只是功力的高低。各式太极拳虽练功方法及表述各异,实则殊途同归,只不过采用的理论依据不同而以(现代科学、哲学、玄学等等)。

对力、劲的理解需在具备一定的功力后,理解才可逐步深入。如何理解?只要方法对头!


l         韧带的问题,一是外开和内开不同,二是外开有助于内开。开胯的柔韧性训练有很多辅助性的好处,压压腿也是不错的,我现在因为练散打腿法,每天练半小时柔韧性,感觉也不错。关键也要用意不用力,也要松柔着去练。各人的骨骼差别不大,年龄倒是练柔韧性的一个问题。


l         太极劲力基础何在,古人论述详且尽矣,“由脚而腿而胯而腰”最终“形于手指”。分析太极拳式每一招,发力点无不是集周身之力,练拳的整个过程就是要练得周身一体,练出整劲。谁练得整,谁的功夫就深。在对敌中,外形看来,两手都是腕肘相接,一是仅能以手臂之力或再加上腰力,另一方却是以周身整劲相应,孰他孰劣,不外再言。

[page]

 

    太极拳不存在什么“小力胜大力”,但是“以弱胜强”却是可能的,也是太极之魅力所在。王宗岳曾说过,外家拳无非“壮欺弱”,而太极拳恰能“弱胜壮”,前提是,弱者要善于调动全身合力对付壮者的局部之力。

    “以弱胜强”是东方文明的宝贵内涵。毛泽东深谙其道,什么叫“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这正是太极以合力、大力对付敌局部小力之理。老蒋感叹毛善用人海战,其实毛起初的兵力总数远逊于蒋,所谓“人海战”就是毛善于在任何一个局部战场,集中数倍于敌的兵力,“以大力胜小力”。

那么太极既能“以弱胜强”,推手比赛中为什么又要分体重级别呢?我的观点,这是比赛规则为保护选手所作的限制使然。规则限制了一些可能造成伤害的技法,比如反关节,这样胜负的天平就有点倾向于强壮者了。但实战搏杀中,“弱能胜强”是并不鲜见的。


l         练太极的去练散打,思路、用法和味道都不一样;练太极的不练搏击,在实践上是一种遗憾。


l         拉韧带时的确应有松柔意识。


l         拉长韧带是松胯的前提,大腿内侧韧带如果不拉长(起码横劈*劈开),你往下一松胯,内侧韧带就拉的紧紧的,再想往下松就松不下去了。


l         松胯与拉韧带是两回事。


l         一羽不能加是练拳的高境界,说的是功夫高的人连一跟羽毛的重量也别想加到他身上。


l         所谓“一羽不能加”,我理解,是指感觉灵敏,听劲能力极强,对方稍有劲立能感知,但要借其劲反击其身却是不易。和一些好手推手,尤其是一些全国冠军,能明显感觉到他们有一侧劲“偏沉”,这有点普遍的味道,并不分是哪个师父教出来的。给你的感觉是这股劲有“杀伤力”, 按太极原理,是“无力打有力”,实际是“无劲打有劲”, 但要借这股劲却是不易。


l         和高手级推手,普遍感觉是搭手处很劲,后备力量很大,但也不是没劲,只是劲很轻,也很均匀,不偏。90年代初和蒙师搭手也是这种感觉,从前年开始,过访老师,和他搭手,只搭手的手、肘四个接触点有感觉,原先强大的后备力量一丝也找不到了,真个是“浑身透空”。


l         被对手发出去的感觉,也是各不相同。和好手推手,只要重心不被他掌握,要爽利地发出,实为不易。就张老师发我的感觉,原先的感觉是突然失重或被狂飚吹走,有失魂落魄的恐惧;近来则是,搭手后感觉左不是、右不是、上不是、下不是、前不是、后不是,浑身不得劲,(本人曾有机会和同学15对1车轮大战胡荣华,十步以后,立有‘怎么着都不是’的感觉,与此通)被发出有被弹射出去的感觉。


l         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似乎是讲的内练与外修的两个方面,其实我认为是内练的两个角度.首先讲内练一口气,这气指的是混元之气,也是先天元气与后天之气的综合之气,而混元之气必须入于骨髓,出于骨缝,行于筋经,充于肌肤.由此看来,外练筋骨皮与内练一口气是统一的了.

那么推手过程中,就必须把这个原理放进去.记得前几天一位先生讲的有形打,招打,气打与神打的过程,用内气推手的过程,在外形上是几乎看不出的,只是内气运行的过程替代了形体运动的过程,所以趋向于无形,也较难做到的,这个过程我们叫做山不转水转.
 


点赞

推荐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