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吴氏歌诀 神清气沉任自然, 飘飘荡荡浪里钻。 任凭风浪来推打, 上轻下沉不倒颠! l 推手的“四项基本原则”,即 : 1,绝对地保护对方。2,不争胜负好坏。3,不要脸。4,不用二道力。 l 关于松谈几点: 1。在推手中,松不是懈,松是在全身膨胀,棚劲支撑八面的情况下和对手沾粘连随,不丢不顶。不丢:是用彈簧般的棚劲时时罩住对手,把对手的肢体变作自己肢体的一部分,无论进退,都不可以在时间上有明显落差。不顶:差一点的作法是不与对手直力相抗,再妙一点是不给对手丝毫的力,让对方的来力找不到落脚点。2。松在推手中的目的是不给对手达成可进攻的力点,主要通过气下沈,含胸,沈肩,开胯,转腰和和手臂的螺旋缠丝来实现。3。真正的松是气沈舟田,气贴背,气收斂入骨后下重上轻的松。这时才能作到劲由内换,以无形打有形,以小形打大形,以静制动,后发先至,四两拨千斤。4。松是心静的表现,没有意识的放松,肩胯不可能通透松下来,肌肉也不可能松下来。对大多数人来说,即使松下来,也是暂时的表面现象,一遇对手大力打来或加速度惊吓,便本能地肌肉紧张,身体僵硬。我很欣赏李伟对忠告的一段话,要有从战略上蔑视对手的心态。但思想放松的程度是和心理素质成正比的。如何才能做到遇敌不惊呢?有一句话叫艺高人胆大,这需要有实力作基础的。没有扎实的功夫,所谓的松只能是自欺欺人。5。松的前提是打开身体各部的关节和拉长四肢的韌带。松可通过盘架子和推手实践来实现,光靠站死桩是不行的。别忘了我们练拳的目的之一就是放长我们的四肢,我理解是把四肢的筋或韌带拉长。比如很多人行拳走架时两脚抓地不牢,或在地上左右乱摆,主要是因为脚髁骨韌带没有拉长。6。松的程度和质量是检验习拳者功夫的一个参数。陈小旺对我谈起一件事,说在意大利有一位擒拿高手想试他功夫,他伸出一只又松又软的手给他,并不看他,另一只手在喝茶。结果对方动也不敢动他。我见过多位大师,也试过他们,凡有真功夫的,他们的手都很软,更本不怕别人拿他,你拿他他也不痛。我个人的体会也是如此,原来我很怕被别人拿,现在感觉就不一样了。 l 竟技推手中,松的一方是占便宜的。松之所以成为太极之要诀,在于松有助于克敌制胜。你比对手松,你就能赢他。就松论松,以松比松,就不是松,而成“懈”了。 l 十三势歌诀中有: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顶头悬即虚灵顶劲,当头项正直时,颈项部分被头部引领起来,不偏不倚。下颌不前探后缩。“廉泉”正对“天突”,“哑门”正对“大椎”,全身上下关节节节松开,此时自然能够精神贯注,腹内松净,气沉丹田,上虚下实,犹如不倒翁。又如水上浮舟,随千斤之重,亦漂然不没。歌诀有云:神清气沉任自然,漂漂荡荡浪里攒。任你风浪来推打,上轻下沉不倒颠。 l 见了外家高手不害怕,因为太极理念内没有说“害怕”有什么帮助,只是力求“心神”不由我自己意念动,而是求他自己动罢了。可能后来下来后是害怕的,只是外家高手并不一定青面獠牙,也不伤人,为什么害怕?我不理解。 l “据说”杨露蝉是站了无极桩的,多少年?不知道!古时,讲究功夫,每个练武者,马步桩总是站的。 l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page] l 天地之间自有正义,既没有谁在扶植它也没有什么在压制它.所谓扶植正义不过是后天意识.吾善养吾之浩然正气,天地之间哪有你的正气,不过是意识自我的个人感受.(你若已是道,又讲什么正气,什么浩然.你可以说这是我设想我是道时的感受,那你就观赏你的意识自我去吧.)上善若水止因真而无形,静而自处,我若在道中,自是不语.。 l 抖大杆是太极拳传统的练功方法,其目的主要是通过抖大杆来提高练功者的腿部、腰部和上肢的协调劲和培养功力。一般的大杆长三米左右,直径约茶杯粗。是在有一定的太极拳功夫以后才能练习,初学者不可练习,否则不但练不出太极拳的松沉劲反而练一身硬力。抖大杆 必须全身松开,先慢慢的体会全身四肢、腰部的整体旋转劲,待有一定工夫以后,可以练的快一点,最后练抖擞劲,如果一开始就练抖劲,会伤害身体的。上述有老师指点,按程序进行不容易出偏差。练抖大杆练的是知己功夫,不能练出知人的懂劲工夫,因为大杆本身只有向下的沉劲(大杆自身的重量)没有向上、左右、前后的复合劲,也没有不丢不顶和沾、连、粘随劲,所以,练的还是死劲。过去,有师兄弟之间不传艺的说法,师兄弟之间就是在一起练功,也不给真劲,想的是如何胜过别人,更不用说配合了,为了提高自己的功力,只好抖大杆。如果象练拳击那样有一个或多个人(高大、胖瘦)做陪练和靶子,任你放,你就不会去练抖大杆了。可是要有这样的条件实在是太不容易了。家传的太极拳练习时就是通过父子、兄弟之间长期互相推手、喂劲、发放而得到真功夫的,一般练家是没有这个条件的。 l 智慧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容。有幸修炼拳功,仅仅是结了一个好缘;重要的是,人须拥有健全的身心,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体会出生活的真乐趣。 l 在蝉定修炼中,坐来坐去发现身子没了,只有思维,在这样一个状态里练功,身体达到最充分的演练状态,是最佳状态。 l 练功就是在几个字上下工夫:松,虚,空,静。此四字是我自己的体会,在练的过程里如果下工夫的话,就会有此感受。此非虚言。修炼的时间是关键,时间当然是越多越好,最起也不能少于一个小时,而此也不过只能在松字上有体会,如果继续在此下工夫的话,虚,空,静都会相续出现。而不是想出来的,这方是练来的。 l 修练练的就是心。 l 心死神活。 l 练拳中对于脚掌的感觉,好象较少谈论,只记得以前有人说过练得好时脚掌如吸盘。我从前没有这种感觉,只有脚掌想着松开时反而觉得不稳。前两天练拳,脚掌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就是脚掌虚起时,整个脚掌有如膨胀松软的大面包,随着脚掌落地塌实,有如面包被逐渐地压扁压实,最后落稳,而且非常稳固,但感觉不太象吸盘,因此时脚掌感应异常灵敏,能轻灵提起,一旦提起,整个脚掌立刻又象一个松胀的面包,感觉很舒坦,我第一次有全身松落脚掌的感觉,对照以前自己对全身松落的体会是不一样的。 l 不轻为人师,既为师则应成其师, 不轻为人言,既为言则应成其言。 l 风折巨木难断草, 齿坚易落舌长存。 朱砂一点玄关窍, 野鹤冲天云内居。 真常应物需不迷, 无中生有真消息。 歌兮歌兮五六字, 德明随意窥玄机。 l 太极体用解 理为精气神之体,精气神为身之体。身为心之用,劲力为身之用。心身有一定之主宰者,理也。精气神有一定之主宰者,意诚也。诚者天道,诚之者人道,俱不外意念须臾之间。要知天人同体之理,自浔日月流行之气。其气意之流行,精神自隐。微乎理矣夫而后言乃武乃文乃圣乃神则浔矣。若特以武事论之,於心身用之於劲力,仍归于道之本也。故不得独以末技云尔。劲由於筋,力由於骨.如以持物论之,有力能持数百斤是骨节皮毛之外操也,故有硬力.如以全体之有劲似不能持几斤,是精气之内壮也.虽然若是,功成后犹有妙出于硬力者,修身体育之道有然也. l 太极本一家,家人理应相互扶持,成就别人,便就是成就自己,有句广告词「好东西要跟好朋友分享」,个人见解、体会,甚至是师门口诀,凡出善意,理应增辉,共师共徒,自利利人。 l 劲由於筋,力由於骨.如以持物论之,有力能持数百斤是骨节皮毛之外操也,故有硬力.如以全体之有劲似不能持几斤,是精气之内壮也.虽然若是,功成后犹有妙出于硬力者,修身体育之道有然也。 l 过去经常与人比手,常常越比越自满,自觉掌握了太极真谛。现在想来甚是惭愧,惭愧!原先掌握的东西只是有了裆胯劲,胸肩找到了正位而已。用人之时,裆胯劲加赵堡拳的线路招术打别人的背点,打人仍是在用劲,赢人实在是因为别人身上未通裆胯劲未生,而不是自己练得好。练拳击摔交 散手的好手生裆胯劲以后,我与他们交手时就感觉赢之不轻松,别 人也有机会。尚未体会到“借 ”的妙用,即对手何时用何时歇菜,自己打自己。 经人指点后,身上生了十面分张力,感觉甚是美妙有一重练通的感觉,表现形式就是力示千斤。近来,十面分张力已被一种若有若无的东西所替代,清亮平和。与人接手,有一点点别人自己打自的感觉。太极真奇妙,明天的感受,今天真么也想不到。 有两个检验太极的标准不知对不对,其一,你在紧要关头别人与你博命时,你平时练的拳里的东西就是你用来搏命活生的动作,你练的拳应该是太极拳。其二,你精力不济心情不好偶染小恙,几趟拳能让你心情开朗精力充配享受生活,这种拳也应该是真太极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