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真传者唯恐人知,泛泛之辈唯恐人不知。 ? 】书是死字,文是活文。书读无字处,问世上几人晓得?更何况还要调词断句呢!有时意在字后,有时意在行间;有时意要反解,有时字要颠倒;有时句要断开,有时意是重复……那些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书呆子,哪里能看见什么真东西? ? 】太极八法,其中有个肘字,大师世传是“以肘部……人。”千人一口,无有异议,殊不知这个肘字是河南方言“托举”的意思。大师们怎么就没有想想,那八个字中七个字讲的都是技法,怎么会冷冷地崩出个部位呢? ? 】那“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便是错文,正确的应该是“极柔软然后能灵活,能呼吸然后极坚刚。”身体柔软自然动作灵活,掌握发声技术自然发力刚猛,这本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识,而大师们竟然承谬传讹,穿凿附会,矛盾其说。如此正宗,不自羞乎! ? 】那“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岂敢实践?!必是“动之则合、静之则分”方为有益。动之则合是“打出整劲,”静之则分是“对位互争、自我放大”!岂有动则散势、静则束缩之拳么?!那“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实应为“立如车轮、活似平准”。立如车轮才能见力得力,活似平准才能“一羽不能加”。 ? 】人若不借助于家谱,五世而“数典忘祖”。如无照片画像,又有谁知道祖宗是什么模样?太极拳渊源既久、史迹不详,如必言创自某某,必难免牵强附会之嫌。太极拳创始人不传其名,唯传其术,可知其人原无名利之心。学好太极拳就是对太极创始人最好的纪念,至于创始人叫什么名字,又何必严加追查呢? ? 】大多数人犯下的错误。 一、在功架上一味强调规范,一丝不苟地模仿复制老师的样板。从根本上磨灭了自己的天性、灵性和悟性,把我要练拳变成了拳要练我,“尽弃精华、专修糟粕”,将来你不过是个拳呆子,除了盘架子你屁事不沾! 二、你把实战的希望寄托在推手练习上,犯了指导思想的错误。须知推手是以接手打人为前提的,而实战的踢打根本不会让你接手。虽然论推手你水平不错算低,可是要真打起来你甚至远不如三流的拳击手。 三、你以为千万遍的盘架子就能练出一触即发、无点不弹的发力,这实在是痴人做梦。练太极拳必须学习专门的发力技术,发力运动和盘架子完全不是一个模式!你把身体板得直直的,一万年你也学不会发力。想学好发力,你得学会轨迹运动。 [page] ? 】太极拳总论 陈鑫 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 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 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显好手, 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 妙手一看一太极,空空迎化归乌有。 ? 】太 极 文 化, 根 在 中 国, 华 夏 精 神, 就 在 民 间 你 们 这 些 人 中 间。 借 洋 自 重 只 是 一 种 个 人 习 惯, 别 介 意。 美 国 是 个 很 多 样 化 的 社 会, 大 多 数 人 都 不 在 乎 中 国 这 个 国 家, 可 能 看 太 极 拳 就 象 看 中 国 人 使 用 筷 子 一 样。太 极 拳 和 瑜 珈 一 样 开 始 在 大 城 市 是 一 种 时 尚 和 品 位, 不 是 求 道 的 工 具。 我 觉 得大 多 数 人 在 美 国 都 可 以 教 太 极 拳, 拿 他 想 拿 的 奖 杯。 你 们 都 心 怀 珍 宝 的。 中 国 是 太 极 拳 的 海 洋,其 它 都 是 小 溪。 但 我 也 从 心 里 对 在 外 普 及 太 极 的 人 表 示 敬 意。 中 国 人 打 太 极 拳, 更 象 一 种 文 化 符 号。 有 一 次, 我 在 纽 约 公 园 打 陈 式, 一 个 老 者, 大 约70 多 岁, 也 在 练 一 种 十 几 式 的 太 极 拳 或 气 功,(有 人 和 他 学〕, 过 来 和 我 说 话, 可 他 说 的 中 文 我 不 懂, 我 说 的 英 文 他 不 懂, 但 他 看 我 的 表 情 我 能 感 觉 一 种 乡 情。 好 象 说 我 们 中 国 年 轻 人 来 到 别 的 国 度 但 还 带 着 中 国 人 的 很 多 东 西。 可 能 有 点 薪 尽 火 传, 生 生 不 息 的 意 思 吧。 ? 】如果加上自己主观的东西,是无论如何无法做到“粘意”“拿意”的。看看自己一尘不染的真心是否和对方溶合了,如果懂得了溶心,就会明白“粘意”。如果心放得比对方大,就会明白什么叫“拿意”。关键在于心。 ? 】拳架改来改去,亦只再两个字:放松。 放松沉肩坠肘放松内三合、外三合。 放松合胸拔背、虚灵顶劲。放松中正安舒,支持八面。 真正放松了,经中的文字游戏也懂了。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道发自然、无为而为。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都是这个放松的意思。 放松了,才能舍己从人,借力打力。 放松了,才能听劲、化劲、发劲。 这个放松除筋骨腰腿的松,还有心思、思想、脑筋的松。 心里放不下,口里说放下了,不顶了,不争了,无所谓了,顺其自然,只是你自己说的。 如同和老师说。 这手已经很松了,一点劲都没有了。 老师说,这是你自己说的,硬得象钢条一样,不打断已经很客气;打死了,很容易。 放下,是有功夫,有整劲才可以放下。 架子不整,手上没有东西,放什么下呢。 如同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至少也要先去布施,慢慢才调理无所住心。 一点钱都不肯花,光坐著念经。 真以为是如如不动,不住于相,故名如来。 来了吗?来了。 根本就没来,根本就在这里。 私心自用,连看也看不到,放什么下呢。 云何应放?云何应松? 应如是放下,应如是放松。 松,一定要比别人的轻。 轻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这就是拳经上的,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所以杨家功夫能打出天下无敌。所以四书五经看懂了,拳练一千零一遍了,就知道什么是松柔,什么是虚下无争了。可以明白禅说中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心在动。不是你的心动,不是我的心动,是他的心动。他是谁,谁知道。 ? 】太极拳从推手(揉手)到散手、散打的修炼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接手”。外家拳实际上也一样,对称之为“接招”。能接手始能发挥太极拳“沾粘连随,听拿化发,以慢打快,不以力胜”的特长。我谈过“形神意气力招劲”七种分别,接手的传授由于老师的传授能力也相应有七种。太极拳学会散打较难,难在学会体会分别“气、意、神”,然后能“接上”对方的。这是讲“意气”用事的太极拳爱好者应重视的,也最终经常转移到追求养生,忘了技击了。讲究“形招力劲”的朋友在开始学习时大多能胜人,然后转入使用几个“绝招”,也就是组合劲,非常得意自诩。如果有明师,逐渐引导,循序渐进,可脱胎换骨,否则不过是在玩外家拳,口上手上都是太极拳的影子,却永远在大门之外。太极高手过招,胜负不在搭手之时,在搭手之前已经八成定论了。如果尚不能认识“意气”用事妙处的朋友,不必急着“以已知格未知”,涉入莫名的河水探一探深浅再说。 ? 】太极应是从自然而来又回到自然中去的,一切顺其自然. ? 】太极拳是一种思想上的观念,表现在身体上的状态。不要深究经典理论,不是经典理论错了,是我们的理解有误。 ? 】太极不是极端的“矛盾”、“虚实”、“有无”及“0和1”,它是讲中间关系,中间的过渡、转换,研究敌我之间,自身之间的状态,注重“相对论”。 ? 】太极拳比其他拳种强调意气,引来后学者的不少误解。“意气君来骨肉臣”并不错,但练拳的文人不肯下力气练功夫,往往误解为有“意气”就是太极拳了。但实际这句是强调“意气”的领导作用,在技击中真正作用于对手的是“骨肉臣”。没有“骨肉臣”,“意气君”就成了光杆司令。 ? 】“太极拳论”在太极中的地位就如同“孙子兵法”在军事中的地位一样,是宝贵的遗产,在今天还闪烁着光芒,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陈式太极的确有很多东西是不轻易外传的,得到的人不会轻易得到,也不会轻易外传,否则也不会出现其它太极。陈式太极一路二路也是内外有别,三路长拳四路短拳目前全国只有几人会,更别谈陈式气功了。 ? 】北京白云观的骆道长,打的太极拳是“正宗武当太极拳”,也有说是“先天太极拳”的,说是张三丰传下来的,可能就是“原始太极拳”吧。北京白云观每天下午四点准时关门谢客,院内练武弟子开始练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