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拳理拳法理论研究
订阅

理论研究

廖白先生语录(一)
1、让你的对手成最脆弱状态防卫力不出中(如闭眼睡着)或子楼梯踏空失步惊慌中,而您自己是拉好弓,备好箭中,掏出它的内脏到体外或神经丛。有此二条件,事半功倍。如您的工力又是整劲炸打,则如戳风中灯笼、如戏婴。问 ...
2009-5-9 17:03
再谈三田合一
  《气功》杂志1982年第2期刊出我写的短文《三田合一》后,收到不少读者来信询问详细练法,征得王培生老师同意,现将他所练的“三田合一”功法,简要介绍如下:   “三田”是指上、中、下三个丹田。上丹田的位置 ...
2009-5-9 17:01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随我的老师张殿山先生学习孙式太极拳接近两年了,受张先生悉心教导,期间甘苦备至,作为一名初学者,对这个阶段的疑虑和困惑深有体会,相信很多自学者也正在经历这段复杂的心路历程,那么怎样拨开层层迷雾,较为 ...
2009-5-9 17:00
论拳劲
各种体育运动,对运动员都有共同的要求,例如速度快、动作有力、能够耐久、动作谐调、反应灵活等等。此外,各个运动项目也都有其特殊要求,这是自不待言的。 初看起来,似乎各种运动有各种不同的技巧,不经过专门训 ...
2009-5-9 08:22
太极有多少练法?
  太极拳爱好者大都听过“太极十年不出门”的说法,于是,很多人以为练太极拳必须十年才能练出功夫,或者,必须练十年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其实不然,只要找到正确的途径,十年的时间,至少可以使太极拳爱好者在太 ...
2009-5-9 08:21
练拳就是练脑,练神
l 重点在于能分辨气和意,尤其是能控制使得“意”到而“气”不到,才能发出类似场的效果,在对方不知觉中掌握渗透对手。这一点,需要大松柔才能得到。松柔与刚强是一对阴阳,有几分松柔就能发出几分刚强。练松柔不但 ...
2009-5-8 16:53
敷、盖、对、吞四字秘诀解
意和形:意是意识,思想活动,观念。形是形体,肢体活动,运动形势及状态。举例:挤:(向前)人们往往只有把对方挤出去的意识,而出现顶。但为什么不可以是把自己挤退的意识呢?即身体向后移,表现在形上,是手与身前 ...
2009-5-8 16:52
眼神要注意的问题
太极听劲有多神奇,化劲功夫有多深?十年前,同在烈士陵园,当时的杨式太极蔡松芳在教无极功和太极推手。每天带学员站无极桩和练推手。一星期天,我好奇的奏过去看热闹,只见蔡师傅轮流和他的弟子推手喂劲,蔡师傅和 ...
2009-5-8 16:51
拔筋压腿
内敛是就是指气收敛入骨,气贴背,敛就是收的意思。但若只有内收而没有外棚,外撑,外放,那么如何体现太极的阴阳对立和对称?l 拉筋(或活筋)是打开关节的前提,尤其对你所说的三四十岁练拳的人更是如此。拳谚说: ...
2009-5-7 17:33
有意无意皆非是
l柔化推手的要旨:己方在“内圈”布起可吞噬外来气劲的“漩涡场”,令外来气劲在此“漩涡场”中消弭于无形。此“漩涡场”之走向可顺可逆,这是随对方气劲往来方向之变化自然而然形成的。当对方气劲往来方向丝毫也不 ...
2009-5-7 17:32
二道力
大家走劲时,照了三个面。第一面,左手背相搭,右手搭在对方左肘,成坳步,他用俗称棚劲向我右边压迫我左手,练陈拳赵堡拳的都知道,要手给手,进肩进肘,先找檀中后找期门,先穿心肘,后回身肘,我身进肘过胸肋,中 ...
2009-5-7 17:32
太极拳内劲次第论
自古以来就有“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之说。儒家讲每日三省吾身,佛家言内观其心,明心见性,道家云守身如玉。武林宗风有修真者应净其身心诸念为律。可知古之先贤大德对心性之重视。古人又云:物以类聚, ...
2009-5-7 17:31
找那个不变的东西
l 谈到《心经》“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让我想起最近与老师聊天,也谈到练太极拳究竟追求什么。老师的回答是,《易》是将变的,但《易》里面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练太极拳最后就是要找那个不 ...
2009-5-7 17:30
太极拳的手指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你越希望他,认为他能给你带来好处,害你的往往是你最期望的。平淡些,或许好些。l 打太极应该是神色内敛的。空起胸腹,包容万象,那是很吸引人的,尤其吸引内行人。l 身体为体,四梢为用,体不成 ...
2009-5-6 17:36
快与慢并非形式
好一座危楼,谁是主人谁是客;只三间老屋,时宜明月时宜风。l 太极拳如同放大镜,自身有什么问题会非常的、明显地 表现出来。而改掉自身一些潜在的不足也是很困难的。就如同我,经常还是急噪,气不顺、经络还是很痛 ...
2009-5-6 17:35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