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学练太极拳,只是把它当成一种健身的运动。随着练拳时间的增加,使我了解到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健身的运动,它更是一种文化。它集哲学、医学、养生学等于一体,它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经常性的练太极拳,不但能增强体质,还能够提高人的修养,陶冶人的情操。 下面我就谈谈练太极拳对我身心的改变: 在练拳过程中,薛奇英老师经常强调“直中寓曲,曲中寓直,开中寓合,合中寓开;有上必有下,要上掤下按;有前必有后,要瞻前顾后;有左必有右,要左顾右盼,要八面支撑,不能顾此失彼。收要收的紧,放要放得开。太极拳的动作线路都是非圆即弧,没有直来直去的,这样练出的拳是饱满的,是有韵味的,是有灵魂的。太极拳是把矛盾对立的两种事物统一起来,让矛盾对立的事物相容而共生。太极拳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术。拳理如同做人的道理,经常练拳还可以改善人的思维方式,提高处事的能力。” 我原来是个性格急躁,遇事容易冲动的人。日常生活中与人打交道时看见不合理的事情,不管对方能不能接受,都要说出来,常常让人很尴尬。通过经常性的练习太极拳,使我急躁的性格得到明显的改善。我感觉好像是在我的脑子里安装了一个制动,遇事制动系统就启动了,让我对待人和事变得更加从容、理智、沉稳、内敛、豁达,能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 在练拳过程中,吴颖锋老师时时讲放松,讲从容,讲心静,讲自然,讲超然,讲泰然,讲悠然,讲淡然,讲沉稳,讲内敛。打拳时全神贯注,用意不用力,以意催形,以形导气,使精神从急躁、浮躁、散乱中解脱出来,转变为耐心、静心、专心、凝神聚气。 人常说“人到中年百事忧”。处在这个年龄的我,上有体弱多病的母亲,下有正在上学的孩子,还有永远也干不完的工作和琐碎的家务,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真是“身与心俱疲,容将力共衰”。曾经的“少年不识‘愁’滋味”到现在的“而今识尽‘愁’滋味”。通过经常性的练太极拳,使我消除心理疲劳,情绪变得积极开朗,遇事乐观向上。 我曾经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犯病时坐卧不宁,来练拳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听说太极拳对腰椎有改善作用。练拳时始终要求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气沉丹田,腰松脚实。颈椎、胸椎、腰椎一定要垂直对正。上(百会)下(会阴)对拉拔长,脊椎左右立体旋转,等于是给整个脊柱做按摩,增强了脊柱的弹性。我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太极拳,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再也没有犯过。 母亲知道我练太极拳,心疼的说:“你每天工作那么忙,还要管娃干家务,有时间就多休息休息,不要去练拳了。”我笑着说:“我这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母亲哪里知道,练拳其实才是对身心最好的放松和休息。练拳时充盈的气血在体内鼓荡直至四稍,筋骨的对拉拔长节节贯穿,丹田内转带动五脏乃至整个躯体画同心圆。练拳时思想上是放松的,体态上是轻盈的,使人进入无忧无虑无我无他的怡闲境地,整个身心得到极大的享受。每次练完拳后,都没有像做其他运动后的疲惫,而是感到精神振作,心情舒畅,精力充沛,青春焕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太极拳越练越爱练,越练越想练,让人欲罢不能。这种美妙的滋味是没有深入其中而不能体会到的。 太极功夫是“一层深一层,层层妙无穷”,我将继续“勤、学、苦、功、恒、苦练太极妙”。 【作者简介】马亚亚,同一太极学校优秀学员兼助教。师从吴颖锋、薛奇英老师习练陈式太极拳6年,是吴颖锋老师的递帖弟子。 责任编辑:太极网安安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