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张祥三、常东升、高芳先等氏⒅:其中张祥三系山东黄县六合螳螂拳名家丁子成之徒,于民15年之「黄县国术研究会」习得太极拳。常东升乃保定快跤名家,名闻中外。高芳先系青岛国术馆系统,亦以摔跤为拿手。故诸子之太极拳架子,均以杨家大架为底,却不标榜嫡传师承,而各擅专场。故张祥三多以六合手法,常、高二氏则多以摔跤诠释拳架用法,亦能备一格。盖此类拳家所在多有,今徒举三氏为例。 伍、佛道门内的太极拳 一、南怀谨⒆:约民66年左右,南氏一时心血来潮,就传了一套太极拳给学生,当时台湾党政高官如王升、萧政之等人均同学,助教为李蔚亮,故而李学得较全。后中央大学余传韬校长请南氏去传授,也是李氏前往,教了三年。南氏只是休闲性质,未言师承何人,但系杨家套路,有些变化,架子低,弓马要求多,以腰为主,旋转往往达一百八十度。台湾商界名人尹衍梁及政大企研所一些教授也学过。目前李氏在政大实小也教了十多年了。南氏并不刻意要发扬,曾有录像带传世。 二、刘培中⒇:刘氏为台湾昆仑仙宗的创派师父,也传有太极拳,称「道功拳」。刘氏曾参与台湾太极拳界活动,并着有《道功拳剑秘录》。据云先由大内宁寿宫梁姓老先生所授,复由道祖(太上老君)再授。拳架类杨家老架而有异,第一、招式名称有不同,第二、练法有不同,系深深结合该派修炼内丹术之法。该宗派甚为重视此一趟「道功拳」,其门下马廷基言:「盖言道者,非自修身无由得成,然修身之法,不外学道与学道功太极拳两事,因道之静坐与道功拳,都是以修练本身关窍为主,同时因其理相同,其目的均在求长生不老,进而修炼成金仙不坏之体」。目前此派以张肇平、马延基、林宜正、安守刚推广较力,其中张肇平曾任太极拳总会理事长两届,马廷基兼习多家太极拳,林宜正专注推广道功拳,安守刚同时也大力在推动陈小旺系之陈太,故此派道功太极拳与太极拳密切相关而活力充沛。实则许多台湾太极拳家都同时也是昆仑仙宗门人,接触道功拳应不意外,比如李成枝、黄裕盛等人。 结论 台湾的太极拳来自中国大陆,然两岸分隔越半世纪,其间固然不乏交流,时空毕竟有异,因此,台湾的太极拳有了自己的传衍发展。如果站在宏观的角度,台湾的太极拳是研究中国武术独特而有趣的对照组,是中国武术演进史上,珍贵的资料。 台湾人相当热爱太极拳,在各小区,均有人推广。这半世纪以来,虽然也遭受许多新兴的,类似的运动项目的挑战——其中最具挑战性的为「外丹功」及「元极舞」,但是太极拳却屹立不摇,时间证明了太极拳的优越,以及台湾人对太极拳的喜爱。 批注 ① 主参考徐纪,<太极先辈杜毓泽老师的技艺与传承>《力与美》第3期,民79年7月。周剑南,<太极拳历史的研究>《中国武术史料集刊》第三集,民65年10月。吴明雄手稿,<杜公毓泽太夫子在台传承>。有关陈太,另均参考<陈氏太极拳专题>《台湾武林》第11、12期,2002年9、12月。 ② 主参考王鹤林编着,潘咏周修订,《陈师福生传太极拳法引蒙》,民67年5月。 ③ 主参考洪允和,<陈氏太极拳陈发科宗师嫡传八十七岁潘咏周老师》《力与美》第26期,民81年6月。洪允和提供传承名单。邱金松,《台湾地区国术发展之调查研究》,民85年6月。 ④ 参徐纪,前引文。邱金松,前引书。 ⑤ 参邱金松,前引书。 ⑥ 主参考邱金松,前引书。夏瑞江,<王晋让八十五岁陈家太极拳小架宗师>《力与美》第9期,民80年1月。王晋让门内流传录像带前言,王氏之自述。吴明雄手稿,<我学陈家沟赵堡镇拳的经过>及师承表。 ⑦ 杨家秘传太极拳相关网站。邱金松,前引书。 ⑧ 参苏桐凤,<太极拳源流述要>《中国武术史料集刊》第二集,民64年9月。黄顺意,<太极圣手李宝玉先生>《力与美》第101期,民87年9月。吴周升,<「华步庭」主人王子和及其弟子们>《力与美》第13期,民80年五月。邱金松,前引书。 ⑨ 参郑曼青,《郑子太极拳十三篇》。郑曼青,《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吴国忠,<太极拳大师郑曼青先生>《中国武术史料集刊》第五集,民69年6月。 ⑩ 参施锡钦,<太极拳名师黄性贤一生传奇(上)(下)>《力与美》第64、65期,民84年8、9月。林宏恩,<黄性贤大师-其人其拳其功(一)>未刊手稿。 ⑾ 参张敦熙<自述>,<张敦熙老师通臂拳的教、学、传>《健身基本功法》,民85年9月。 ⑿ 参熊养和,《太极拳释义》,民52年12月。《太极剑法图解》,民60年11月。《太极刀单双练法图解》,民66年9月。 ⒀ 参邱金松,前引书。张少泉相关著作。 ⒁ 参邱金松,前引书。 ⒂ 参邱金松,前引书。黄同亲,<八步功夫学苑左显富老师专访>《台湾武林》第2期,2000夏 ⒃ 参苏桐凤,前引文。中央国术馆史编辑委员会,《中央国术馆史》,黄山书社,1996年6月。 ⒄ 参陈泮岭着,《中华国术太极拳教材》,民52年2月。陈天一,<陈泮岭先生与河南国术发展>《中国武术史料集刊》第二集,民64年9月。邱金松,前引书。 ⒅ 参张祥三,《张氏实用太极拳》,民70年。另据常东升之徒翁启修及高芳先幼徒唐人屏氏所述。 ⒆ 参李蔚亮访谈稿及光盘。 ⒇ 参《仙宗通讯》,甲戌年夏季号、秋季号,第八、九期。另据安守刚访谈稿。 发表:大韩民国全州市2005年9月2日 演讲:国立体院2005年10月21日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