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流派传承 武林大观 查看内容

太极拳在台湾

2012-3-7 11:13| 发布者: 火柴未燃尽| 查看: 34683| 评论: 0|原作者: 东海大学政治系副教授 郭应哲

摘要:   1949年(民国38年),蒋介石率领中华民国政府搬迁台湾,随之迁移至台的大陆各省人士达二百万人,予台湾当地各方面之影响极巨。而太极拳,只不过是其中一个面向。流传至今的太极拳至少有三个特色:第一、具体而微 ...
  1949年(民国38年),蒋介石率领中华民国政府搬迁台湾,随之迁移至台的大陆各省人士达二百万人,予台湾当地各方面之影响极巨。而太极拳,只不过是其中一个面向。流传至今的太极拳至少有三个特色:
第一、具体而微。台湾有太极拳之流传也自1949年始,而来自大陆各省,流派甚多,其中亦不乏代表性传承,可以说是太极拳一个摘要切面,具体而微。
第二、延续传统。中华民国政府至台之后,处处标榜其系中国文化道统之所在,比如其国民教育系统中,往往声称蒋介石乃祖述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以迄 国父孙中山先生」,此一说辞,当然是蒋介石为其威权政体寻找正当性的政治宣传,但也正因为所谓「传统中华文化」具政治正确性,台湾的中国人很习惯以「保卫、复兴中华文化」来看待中国老东西,太极拳的传承在此风气之下,标榜传统师承,若欲探访太极拳面貌,在台湾,颇有「礼失求诸野」现象。
第三、融合创新。台湾地小人稠,太极拳来自大陆各省,流派纷陈,习武者若难抑广习博参之念,则转益多师相当方便。故在各派家法之外,目前台湾太极拳家,不乏兼长数家而独树一格者,在保守传统流派之外,又能出入自得。
总的来说,台湾虽是中国文化边陲地带,但因1949年局势之大变局,两百万大陆各省军民入台,带入了多姿多采的各省人文景象,中国荟华于台湾,太极拳只不过其中之一。复以岛国遗民,往往崇憬原乡斯文,宝之护之,情切过于故国同胞,传统文化中兴于台湾,太极拳居其一。而台湾地小人稠,加以半世纪和平发展,对太极拳的创造发展也提供了良好条件。
以下谨根据本人的见闻,并参考相关资料,就台湾流传之太极拳现况,予以述评。
壹、陈氏太极拳
台湾流传的陈氏太极拳,虽然传人不多,但陈太主要的流派,却都俱全。曾在京随陈发科练拳之潘泳周指出:陈氏的拳艺在台是很齐全的,包括陈氏头套十三式大架、新架(按:指十四世陈有本所创)、小架(按:指十五世陈清萍于赵堡镇所创)以及二套炮捶都有。现分说如下:
一、杜毓泽(光绪23年~民国79年,河南省博爱县人)①:所富传承为:跟十六世陈延熙习有老架,并一部份炮捶。又跟赵堡架系十七世陈名标习小架及炮捶。故其辈份可到十七世,乃在台最高者。杜氏所从艺者,皆陈氏名手,乃因杜氏尊翁杜严,两榜出身,点过翰林,当过知府,望重一方。陈鑫《太极拳图说》乙书之序文,即出杜严之手。故杜氏传承特别。如依徐纪所论,杜氏之拳架,可有三项地位:
(一)保存陈延熙「老架」练法,与今日习见者不同,为比较研究重要资料
(二)保存陈名标的「忽雷架」,依徐纪所访,今在陈沟亦无练习者,可称稀有。
(三)炮捶兼老架、小架二系,亦独树一格。
杜氏之拳架古朴、简洁、严谨,稳重大方,与今日习见特别强调缠丝抖弹,并且形诸于外的练法,确有不同。
二、王鹤林(河南省博爱县人)②:陈氏十七世陈发科宗师到京授艺,即王鹤林家所聘。盖以王氏体弱多病,乃父伊文公在京,特经杜芾堂引介敦聘陈氏到京施教,时为民17年间。抵京后安置于「覃怀会馆」。陈氏在王家院落单独学了五年。之后,王氏于民28迄30年间在陕西省城固县就读西北大学,结识17世新架陈子明,又时加请益。王氏的拳架,舒坦大方,为其特色。而延师到府授艺,西席东少主之关系,自有不同。其在台传人不少,早年门生如黄浩然、刘金科、林秋山、林石桂、陈庆发、王清璋、张大昕、陈南光等人,目前其妻舅贺纪林在台中颇有传授。
三、潘泳周(江苏省吴县人)③:于民国20年就读北平大学时,到「覃阳会馆」与陈发科习艺,习得大架头套十三式与二套炮捶。其拳架柔和内敛,刚烈不形于外。潘氏长于文采,著述甚丰,于太极拳理发明甚多,着有《陈氏太极拳大全》二卷等。此外,潘氏宏扬陈太甚力,门下传人目前有教拳者,如刘德长、洪涂生、洪允和、李心发、江弦苍、马延基、林纯仙、萧抒国、管仲福、张东海、徐东启、林耀堂、余仲苗(以上在台);潘元德、周文沛(在美)等等。为数甚众。在台影响力甚大。
四、王梦弼(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邻村招贤镇人)④:为陈发科早年弟子,民15年与陈之外甥王司孔共同学陈氏老架于陈氏故居。王之拳架,据徐纪所见,与杜毓泽「几乎全同」。
五、郭青山(河南省温县城北东梁所村人)⑤:习新架于陈省三。
六、王晋让(民前6年~85年,河南省沁阳徐堡镇人)⑥:是在台传赵堡架的名师。其拳架习诸于18世陈应德。徐堡镇离赵堡镇只有二十来里,王氏因曾遇盗贼几遭不测,家中长辈遂聘陈应德每月来家中授课一周,连续三年。他自谦三年只学一套空架,后更因为见了杨太传人厉毓海的太极拳文雅美观,遂「藏拙」不传。来台后于民53年间始开始教拳。王氏所习,大陆或称「活步方圆架」,俗名「忽雷架」,台湾则多称「陈家小架」或「赵堡架」。其特点为架子小,拳打卧牛之地,王氏授拳之场所不过二坪大小。而演来松活抖弹,全身颤抖,全不用力,概走柔圆缠丝之劲,而劲发瞬间,观之不甚美观,不见惊人之举,而却能服人;推手之功力亦甚受推崇。因此台湾习陈氏太极者,往往再问学于王。可见王氏之艺在精不在多,而外似无华,内实菁英。现将
贰、杨氏太极拳
在台杨氏太极拳名家甚多,不只系出嫡传名门,而拳艺醇正老道,功夫高强者颇不乏人,故往往享有威名,而门下英才更是辈出。间有别辟蹊径,而另享名号者,郑子太极(郑曼青系)、黄氏太极(黄性贤系)等等。可以说,杨氏太极在台之发展甚为蓬勃,且推向全球,享誉国际。其次,某些宗教修炼派别,或者更专精某派武术者,或另树一格太极拳,每从杨氏拳架而衍生,此类别另立他节说明。
一、王延年(山西省太原市人)⑦:幼即好武,亦好丹道之术,民29年曾修道于金山派门下,道号上寿子。民21年,承形意拳老师穆修易介绍,拜山西省政府秘书王新午学习太极拳。民34年,又承丹道名师张茂林介绍,拜于杨澄甫之徒张钦霖门下。据载,张钦霖告之曰,所传乃「杨家秘传」。故王氏衍派谓「杨家秘传太极拳」。来台后,不只勤于教学,且热心太极拳之相关发展。从习者众,不乏社会各界各流,并遍及世界。其发起或参与之太极拳相关组织,均具开创性及代表性,诸如民40年偕众成立「台湾省国术会」;民49年偕陈泮岭等成立「中国太极拳俱乐部」,任总教练。民52年与韩振声等成立「中美文化经济协会太极拳学术研究委员会」。民55年与韩振声等成立「中国太极拳学术研究会」,任教练、委员会主任委员。民64年与石觉将军(曾任考试院铨叙部长)成立「中华民国太极拳协会」,并继石觉担任第五届理事长。该协会即今之「中华民国太极拳总会」。要之,王氏乃在台推展太极拳,尤其组织发展上之主要代表性人物。其门徒甚多,较资深者如侯先助、侯海全、李进川、林景泰等等。
123下一页
3

点赞
5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8 人)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