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劲是什么?简单说,内劲是在入静放松的条件下,周身协调运动所产生的一种人身能量。 注意,不能说一切身体的协调运动都能产生内劲。舞蹈为了舞姿的优美,也要求周身协调的动作,但它并不产生内劲。这里的区别主要是“用意”的不同。 内劲从哪里来,它是如何用意的?关于这个问题,说的最明白的要算武当山所传的张三丰《太极拳论》。其论认为: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的前辈,如顾留馨先生,对武当山所传张三丰《太极拳论》的真伪存疑。以张三丰命名的《太极拳论》是否明代道士张三丰所著,这是个考据学问题,这里姑且不论。但张文因为点出了以下太极拳的四个重要原则,因而不失其为太极拳经典的价值。 (一)“用意不用力”的原则; (二)势势相承,连绵不断的运动原则; (三)内劲的产生原则; (四)内劲的劲别。 欲手上有劲手上求,腿上有劲腿上求,这是力学的办法。而内劲获得的方法则完全相反:欲手上有劲从腿下求,一点有劲全身求。张三丰《太极拳论》道出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一练习内劲的方法,具体说就是:首先放一个特定的“意”,认准从脚到腿到腰,最后到手的这一内劲运行路线,然后以这个意所包含的理去做太极拳圆弧运动练习。经过长期的练习后,内劲逐渐在体内形成,所谓“运柔成刚”。由此获得的劲力,由于有一个把全身连贯起来的意在做指导,其特征就是个“整”字。 内劲是一种人体内强大的能量,也叫太极刚劲。有的太极拳家说太极刚劲无坚不摧,故而称之为“神力”。无坚不摧大概有些夸大,但当刚劲骤发时,所产生的能量有确让人瞠目。 内劲在体内产生以后,人体力量实现了由外到内的转换。这时,太极拳的豆腐架子就变成了外柔内刚的架子,就能够实现“后发制人”了。 内劲在太极拳里是通过特定的形式发放出来的。关于这些形式,张三丰《太极拳论》里提出“堋履挤按,采冽肘靠”的八门劲别,陈式太极拳却发展了“缠丝劲”的理论。 “堋履挤按,采冽肘靠”是八个不同拳式的名称。这些不同的拳式之所以能够构成太极拳的八门劲别,主要是因为通过这些拳式的练习,使人体构成一种以自己为中心,把内劲向周围的四个正方和四个斜角发放的能力,从而形成一八卦阵。因此,只要明白了太极拳内劲发放具有以自己为中心,向八方发放的特征,就等于掌握了八门劲别的本质。至于具体的拳式如何,则可以任其在太极拳的发展中不断创新。 “缠丝劲”是一个很好的概念,它形象地表现了太极内劲的基本特征,表达出太极内劲与其它内家拳内劲的区别。因为太极拳的基本运动形式为连绵不断的圆弧运动,其内劲由脚跟向上,在圆弧中缓缓运出,所谓“运劲如抽丝”,形成一个上升的螺旋形式,所以太极劲就是“缠丝劲”,并不独是陈家拳所专有。这种内劲在骤间发放出来时,就像龙卷风拔地而起,具有拉枯摧朽,势不可挡之势。故称“一动一太极”。 今天讲“缠丝劲”的,大概为了教学上的方便,许多拳师把其解释为手臂的内旋与外旋。其实,“缠丝劲”是内劲,在内不在外。外形的旋转是不会产生内劲的。内劲是用意贯注,由内而生。 仅仅明白内劲产生的机制,这还不够,还必须研究内劲产生的气机气理,练拳才能得理,由此才能阶及“神明”。 关于太极刚劲在人体内产生的气机,在王宗岳《太极拳论》里被概括为两大基本要领:“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我们先来看看“气沉丹田”。 在内劲从脚到腿到腰,最后到手的这一运行路线中,腰是全身的关键。在腰间带上意与气后,也就成了我们所说的“气沉丹田”。太极拳练习要经过“意守丹田”阶段的锻炼,由于长期把意念放在丹田,经过一段时间后,体内的气开始向身体的下腹部集中,习拳者有了气感,这时“意守丹田”就成了“气沉丹田”。 在一些介绍太极拳的书里,经常把“意守丹田”与“气沉丹田”这两个概念混在一起,运用在同一个意义上。严格地说,这两个概念是不应该混的,尽管二者之间关系十分密切。“意守丹田”重的是意,“气沉丹田”重的是气。意和气并不是一回事。“气沉丹田”是长期“意守丹田”的结果。只有把这一因果关系弄清楚了,才能明白用“意”与用“气”的区别。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