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高级阶段,在传统叫法里叫“懂劲”阶段。王宗岳《太极拳论》里把太极拳划分为三个阶段,一为“著熟”,二为“懂劲”,三为“神明”。王氏所说的“著熟”,从内讲,就是此文所论的“意守丹田”。因为本文是从意气的角度来论太极拳,重的是内,所以用“意守丹田”来命名其初级阶段。“著熟”一说重的是外形。 何谓“著熟”?过去太极拳架子没有规范过,一师一个架,对于各拳式的解法,更是见仁见智,五花八门。实际上“著熟”是很难有一个客观标准的。王氏之所以用“著熟”来命名太极拳的初级阶段,我猜想主要是强调当时学艺的一个重要原则:尊师。 过去由于资讯条件的限制,既没有研究资料、练功心得可读,也无录像带可看。要学真功夫,就得要找到好师傅。功夫的传递主要靠动作,而不是靠资讯。这是中国武功在过去的历史条件下延续的一个基本特征。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做,循规蹈矩,把老师教的动作、套路都做得十分熟练。在这一熟练的过程中,自然也就获得了入静、放松等初级阶段所需要的基本功。 “懂劲”应该说是学太极拳的高级阶段,练太极拳的中级阶段。后面的所谓“神明”,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练中悟出来的,因此很难把它独立为一个太极拳的阶段。“神明”既没法教,也学不到,只能是在“懂劲”以后明理,从而越练越神,一旦运用,能随心所欲,出神入化。 由“著熟”到“懂劲”,从内讲,就是由“意守丹田”到“气沉丹田”。这是太极拳中的重要转换关节。它实现了由外到内的,由无力到有劲的转换,从而达到了修身的目的。 如何实现由外到内的转换呢?前面说过,太极拳的初级阶段通过入静放松,把身体原有的僵劲都给丢掉。身体一无所有了。这时就需要找到一种新的东西来代替所丢掉的东西,也就是说要给身体注入一种新的力量。太极拳所找到的这种新的力量就叫做“内劲”。 获得力量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根据力学的原理锻炼肌腱,身体能长出一个个表示力量的肉疙瘩,可见是很有效的;而根据儒家心学的道理用意不无力,也能使身体充满力量,而且也是很有效的。但内劲这东西不像肌肉疙瘩那样表现在外面,是看不见的。要获得内劲,就需要有点悟性,所以太极拳里把寻求内劲的过程叫做“懂劲”。 许多练太极拳的人对“懂劲”二字多有误解。他们把“懂劲”简单理解成懂别人的劲,就在推手里去求。练习推手在太极拳中固然很重要,不练习推手就把握不住别人的劲路。但推手本身并不能产生内劲,相反,无明师指导的推手,通常只能产生硬力。也就是说“副作用”很大。 由于推手是一种对抗性练习,它可以作为一种对自己功夫的检验方法,但不可以作为把太极拳带入高级阶段的方法。太极拳从初级到高级的飞跃是由悟性而生。懂劲讲的是懂自己的劲。这道理就像做人一样,懂自己总是比懂别人难。所谓“懂劲”阶段是指自己的内劲产生和增强的过程。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