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笔法的相反相成与拳之内劲 关于笔法,不妨举黄庭坚说,以见古人之重视: 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直须具此眼者,乃能知之(注:《论书》.黄庭坚著,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第354、355页)。 筋胜之书兰亭序书法 除了对书意、笔势和中锋圆笔的诸方面要求,笔法还有重要的一项,即相反相成。所谓相反相成,也是来自《老子》的思想: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固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注:《老子•第三十六章》,见《老子新译》,第137页,任继愈译著.上海古籍出版社,l985年版)。 这种思想,几乎被直接移用到书艺中,当然是有所转换和发挥,如清代笪重光说: (用笔)将欲顺之,必故逆之;将欲落之.必故起之;将故转之,必故折之:将欲掣之,必故顿之;将欲伸之.必故屈之;将欲拔之,必故摩之:将欲束之,必故拓之;将欲行之,必故停之.书亦逆数焉(注:《书筏》,笪重光著.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第561页)。 所谓“逆数”,应即相反相成之意。而相反相成正是太极图理喻示的道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而阳,阳极而阴,阴阳并济,阴阳互动。而老子在指示了这个相反相成的道理后,又提出了“柔弱胜刚强”这一影响深远的著名观点。 太极拳所主张的,也是“柔弱胜刚强”和相反相成的炼气运动宗旨。比如身法: 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注:身法八要》,武禹襄著.见《太极拳谱》,第56页)。 这“身法八要”几乎都是对应的。如涵胸即不挺胸,拔背即背脊缝微开并上提等。而“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之提法亦显然相反相成,是说头顶百会穴处轻轻上领,而胸腔膈肌大腹均松舒而下沉。其目的是为了抻直颈、脊、腰三椎骨,使24节椎骨处于最大的垂直状态,进而使胸腹腔空虚舒展而脏腑互相不挤压,也就对健康有利了。而另外要求: 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注:《十三势说略》,武禹襄著,见《太极拳谱》,第50页)。 这是推手技击的方法,即运用自身内劲以制伏对手的用劲法,其中也显然有相反相成之理在。 太极拳之求内劲,蓄而不用,以壮内体,施而于外,以为搏击。其以静制动、以守雌用柔为战略战术,结果却往往操胜券,犯者立仆,完全是老子思想的活用。 书艺用笔尽管千变万化,不外乎提按、裹铺、顺逆、滑涩、转折诸要领。而这些要领也无一不是“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欲右先左,欲左先右的结果。一味提,便没了笔画,一味按,笔画会“粗如蒸饼”(米芾语),须提中按、按中提,庶几得法,而若欲写出苍劲的点画,前人认为没有逆锋涩笔是不行的,而一味用涩笔、点画又不流畅,等等。 所有用笔之法,都是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所谓两种因素,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笔意、笔势、笔劲、笔向、笔性。这种互为依存又互为矛盾的东西,在武功里被称为“争力”或“矛盾力”。武禹襄“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的内劲运用,正是武学心法运用的一个例子。所有笔法的运用又都是为了点画如意、笔为我用,写出从心所欲的有力感美的点画来。古人称之“多力丰筋者圣”(见《兰亭序》书法图)。 实际上,太极拳修炼内劲属于专门功法训练,这里就不必探讨了。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