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拳理拳法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书艺与太极拳功

2012-2-27 12:04| 发布者: 火柴未燃尽| 查看: 6709| 评论: 0|原作者: 梅墨生|来自: 武魂

摘要:   编者:本文节选自《书艺用笔法与太极拳法相融合之探讨》一文。作者梅墨生,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客座研究员。该文系其在韩国“国际书艺学术大会,,上 ...
  书法讲“四面圆足”,拳法讲“支撑八面”,都是从每个字的体势上着眼,其实,每一笔画的圆足,才是基本法。对此,包世臣论日:
  学书如学拳。学拳者,身法、步法、手法,扭筋对骨,出手起脚,必极筋所能至,使之内气通而外劲出。笔中实则积成字、累成行、缀成幅,而气皆满.气满则二弊去矣。气满由于中实.中实由于指劲,此诣甚难至,然不可不知也(注:《艺舟双楫》,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第664、666页)。
  气满,乃言书家人之内在,中实,乃言书家书艺之点画,包氏认为“学书如学拳”,必“内气通而外劲出”,这是古代少有的将拳与书放在一起直接讨论的书论。包氏所说与刘熙载的“力实气空”说有一种深在的联系,这些观点直接目的是在强调书艺用笔势的以圆为尚。而圆活、流利、连绵、中正、饱满更是太极拳势所要求的。
  这个宇宙天地有一个普遍性的道:即无论大到星球小到种子、果实,其形皆近于圆或椭圆。圆满几乎是人、事、物共同的理想(见星云图)。艺术与武术是人类的行为与精神活动,同样也追求圆满。依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诚于中而发于外,内充实而外圆满。所以,拳法、身法、体质要圆浑,笔法、点画、字架也要圆厚,以符天之“道”。
  与圆相关连者曲也。循环往复,亦天之道也。太极拳家也早窥及此理,是以创造太极拳之连环缠绕、拳势圆曲不断,不仅每单势求圆,且势势相连亦圆亦曲,往复折叠转换,尤重圆活之趣。陈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有歌云: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注:《拳经总歌》,陈王廷著,见《太极拳谱》第242页)。
  清代陈式太极拳大师陈长兴曾说:
  天地间.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尝有直而无曲者矣。盖物有对待.势有回还,古今不易之理也(注:《太极拳十大要论》,陈长兴著,见《太极拳谱》第248页)。
  晚清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中直接说:
  太极拳.缠丝法也(注:《陈式太极拳图说》,陈鑫著,第74页,上海书店,l986年版)。
  以物事之往而返,以缠绕螺丝形喻拳势运动,是太极拳家的发明,在陈式拳里专名之日“缠丝劲”(注:缠丝劲为陈式太极拳所力主.有左右缠、大小缠、上下缠、里外缠、顺逆缠之说。其实,其它式太极拳虽不以此立说.但也无不暗含此劲在。所谓缠丝劲是指练功时由丹田发出的意和劲缠绕而达于四肢),而其余各派太极拳也无不遵循着圆运动、曲线运动的缠绕规律与法则。太极拳可以径称为圆拳也。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曾概括说:
  形意拳之诚一也.八卦拳之万法归一也.太极拳之抱元守一也(注:《拳意述真》,孙禄堂著,见《孙禄堂武学著作大全》,第290页.香港迷思达蕾科艺公司出版,2000年版)。

星云图

  由上引可见,圆、曲、缠绕,不仅是拳法运动中的身法步之外形要求,更是内功里的神意气的内在要求。书艺里的笔法也要不离这个天地万物之道理,才能使书势从每一点画到每一字架、通篇气脉,达到“四面圆足”、“字有八面”、“气满”、“中实”的境界。而所谓拳法的“抱元守一”,实际上是一种修炼境界,元、一,都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宇宙本体,强名日“道”、日“宇宙浑元气”皆可。依笔者见,人类的一切行为都离不开这个道理。子思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注:《中庸》,子思著,见《四书全译》,刘俊田、林松、禹克坤译注,第31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传统学术认为“合道即美”,圆融无碍、圆满无亏、圆满自足、圆浑天成,即近“道”,即美。是故,书艺之笔意与拳势均以圆为尚,不奇怪矣。在此基础上的拳与书,当然可以相通、相参,相互印证。
  “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的笔意与“势有回环”螺旋缠丝的拳势之间,秘响旁通,妙有深契,恐怕是不待多言的。
  圆的形下性与圆的形上性是客观存在的。书迹的可视性的圆来自于书意的不可见的道理。如包世臣那样的独特书论,也许是具有特殊探讨价值的吧。

点赞

推荐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