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世镜在书中又特别强调“叩头拜师”这一套,奇怪的是,强调“叩头拜师”方为“正宗”的瞿世镜,他自己在拜师的时侯也没有跪拜叩头。瞿世镜在第83页中写道:只是向黄景华“鞠了三个躬”。这说明拜师仪式,不是绝对固定不变的,不同的情况下是会有变通的。而瞿世镜现在又特别强调“叩头拜师”,如果不是别有用心,又是什么呢?
1934年傅钟文跟随杨澄甫南下广东,遇到有人挑战,杨澄甫总是让傅钟文先上场应战,而且鼓励他“不要客气,放开打”。交手下来,傅钟文未尝败过。真是有了这样的练历,有了真的功夫,有了敢打的胆量,他才能在1944年成立上海永年太极拳拳社。成立拳社是要应对各种复杂的问题,人家来“踢场子”,没点真本事是应付不了的。瞿世镜硬说没有看到过傅钟文发过人,“公开表演从未发劲”,就断定傅钟文没有内功,这也太主观唯心了。没看见就不存在?他南下广东把人发出去,你们当然看不见。但l975年,他把人发出去,不知道你们看见了没有?顾树屏先生的文章《忆念傅钟文老师》一文写道:“1975年,上海闵行区体委陈道中先生在闵行体育场举办一次大型太极拳活动,邀请傅老师参加,坐在主席台上。在场众多人齐声欢呼要求傅老师表演推手,当时我在场,看到一位很有根底的谢姓太极拳练习者,身高1.75米,体重80公斤,年龄50岁左右。俩人盘手,在第三回合瞬间,傅老师一捋一挤,将谢跌出去二丈多(此人现在国外当太极拳教练1,博得全场一片欢腾喝彩声”。顾树屏老师说的有根有据,新闻“5W”要素一个不少,绝不会象某些人那样胡编乱造的。而且“在场众多人”都看到,你一个人闭着眼睛否定有什么用,事实是否定不了的。 傅钟文是一个忠厚善良的人,又是一个很有贡献的武术家,但为什么黄景华、瞿世镜对傅钟文非常不满,甚至恨得有点咬牙切齿!老实说,他们为何对傅先生记恨,这个问题曾一度使我们迷惑不解。后来把瞿世镜的书前后翻了几遍,才从字眼中逐渐看出端倪。 一是,傅钟文l988年10月,国家体委授予傅钟文中国国际“武术贡献奖”。1992年,傅钟文被国际奥委会瑞士总部授予“奥林匹克奖童”l这些奖章、这些荣誉是对傅钟文的肯定,誉至谤起,树大招风,某些人发出点怨气、酸气也在情理之中。 二是,傅钟文几十年坚持义务教拳,桃李满天下。义务教拳不收钱,而且教了那么多人,是否有点挡人家的“财路”,砸人家饭碗的嫌疑?这当然会有人不乐意,吹点阴风也是在所难免。 三是,五六十年代,上海的杨门箔四代传人纷纷谢世,但傅钟文还健康的活着,而且对二三十年代的事非常清楚,这使一些想要编造“光辉历史”的人不得不有些顾忌。黄景华想要吹嘘自己,什么“杨府文书“,什么“代笔编书者”,而且自我标榜是:“仅陈微明、董英杰、郑曼青、黄景华四人而已”(见第89页)。只要傅钟文还活着,这些谎话就会穿帮。 黄景华是郑曼青在美专执教时的一个学生,曾跟随郑老师出入杨家门庭,偶尔帮老师干点小事。这些经历在他的手中“发酵”,变成了杨门功夫最高的、仅有的“四人而已”之一。请看他是怎样“发酵”的:1、从叶大密的一个普通学生,变成直接向杨澄甫拜师。书中用模糊年代,模糊人物,模糊经历,编造了拜师的经过。2、从练习时偶尔搭搭手,夸大成为杨守中的“相手”,身价又进了一层。3、伪造细节,装扮成杨家亲信。如把杨澄甫描绘成“狼吞虎咽”,“每餐需食高庄馒头30个……乃心脏病”,然后由他请医煎药,端屎倒尿。感动得杨澄甫在临死之前,要黄景华写信,把不知在何方的张钦霖召来,立刻向黄景华俩传授杨家独门密诀,然后张钦霖又不知道到那里去了。编造了这一个无头无尾的故事,无非是想说明他的功夫是杨门中项尖的。4、在郑曼青忙不过来的时候,为老师干点校对,跑跑书局等简单的杂活。黄景华很有心计,排版时,自诩“办事谨慎”的他,却故意把“校对者永嘉郑曼青”的名字“漏掉”,又不忘换上黄景华自己的名字。用木已成舟的手法,成功“取”得口去伪存真口校对者的地位。5、获得“校者”名号后,接着就得寸进尺,又吹成杨家的“文书”,继而“记录整理”,再进一步变成“为其代笔编书者,仅陈、董、郑、黄景华四人而已”!通过这五步戏法:从普通学生——伪造拜师——相手——独门武功——校对——代笔编书——成为第四代中最杰出的人。但傅钟文的健康长寿使这种戏法变不下去,于是傅钟文就成了黄景华的眼中钉!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