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互动交流 武林杂谈 查看内容

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看武术的核心特征及发展趋向

2011-5-20 09:16| 发布者: 柳随风| 查看: 12082| 评论: 1|原作者: 罗卫民

摘要: 在很多人的理念中有一种错觉,那就是在中国举办奥运会,武术理所当然应成为比赛项目,至少应该成为表演项目。实际的结果用罗格的话来说就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有一个武术比赛,这个比赛由北京奥组会和国际奥委会 ...
二、 武术发展的历史分期和显著特征的形成
武术的发展与历史的转型具有非常强的关联关系。在大的历史转型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思想都发生着剧烈的震荡和融合。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历史转型是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之后的混战,造成中华民族思想的空前繁荣。除了后期传入中国的佛教以外,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形态,我们都可以从春秋战国中找到影子。第二次重大历史转型是宋朝,经过南北朝的对峙,唐代的统一和五代十国的动荡,到了宋朝统一中国的时候,中华民族从种族上完成了民族的融合,从思想上完成了儒、释、道三教的合流。第三次是清末民初,标志性事件是鸦片战争和新文化运动,西方文化挟军事优势,从经济、政治和思想上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冲击。在长达一百多年的过程中,中国文化始终处于劣势,湮灭了自身的个性,但是中国文化以其特有的韧性展示了其顽强的生命力。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的独立,政治、军事、经济上逐步强大,时至今日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再次得以展现。在几次大的历史转型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格斗技能不断地经受各方面的洗礼,不断地吸收各方面的文化发展成果,最后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武术。

1、中华民族传统思想和艺术文化与格斗技能的融合
春秋战国之交,中国大地掀起了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伴随长期的战争,中国社会结构、社会意识发生了深刻变化,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在这个时期,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应运而生,这就是士。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他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许多学派。
这一时期的武术理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庄子说剑篇》、《越女论剑》。《庄子说剑篇》不仅记录了当时习剑的盛况,同时提出了“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的作为后世武术理论的核心观念。庄子将剑分为天子剑、诸侯剑和庶人剑,将剑术理论融入治国、安邦和做人之中,开后世武道即天道,武道即人道之先河。

在《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记录了一个传奇人物越女,越女关于剑的理解,是在无道不习的前提下,以道来概括其剑术理论。“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滕兔,追形逐影,光若彿彷,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王欲试之,其验即见。”

虽然后世武术理论家们对于武术理论进行了不断的深化和补充,但就核心理念和基本思维方式来说,却没有超越春秋战国时期的理论框架。

武术与艺术文化的结合,比武术与思想文化的结合从形式上看还要早。据说夏代有所谓“干戚舞”,商代乐舞《大粤》是一种武舞,周人的“象舞”也是武舞。周代著名的“大武舞”,表现了武王克商的过程与功绩。据《史记•乐书》载,大武舞是手执武器,编为队列,象征战阵。这种武舞不是今天意义上的武术,更象一种大型军事题材和军力展示的团体操,这些团体操是跟乐、舞联系在一起。在中华民族文化形成的初期,就已经将军事格斗技能与乐、舞进行了自觉的结合。在今天一些地方存在的原始戏剧傩戏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武术和军事题材戏曲的密切关系。

2、传统武术体系的建立
自唐朝以后,中国文化开始进行儒、释、道的三教合流,宋明理学的形成标志着三教合流的正式完成,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民族同时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大融合。

唐朝武则天开始设立武举,武举制的出现,确定了武的官方地位,也促使更多人在功名的诱惑下去习练武举科考的内容,武举的出现对于推动武术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元朝时期,在民间推行严格的禁武法令,使武术只能以秘密方式传播。至迟到宋朝,已经完成了我们今天说的传统武术的定型,其显著的标志是武术套路的正式出现。到了明朝,戚继光、俞大猷等军事将领对武术理论和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出现了一批重要的武术理论著作。明清时期,大规模形成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各种传统武术流派。这些武术流派的共同特点是,都有多种徒手、器械单练和对练等套路,在理论、技术和功法上自成体系。拳种、套路实际上是武术的一种自觉的系统化,然后由大量的拳种组成了中国传统武术的大系统。在这个系统里包含技击表意、养生、艺术等理论和技术。中国文化的整体观、平衡观在这个系统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所有民族的搏击类项目中,只有中国武术有套路这种形式。象空手道、跆拳道的套路,基本上是对中国武术的抄袭。套路武术的形成,标明着武术在文化形态上从依附于军事的格斗技能上升为具有独立地位的文化形态。武术技击也从实际应用转向更高层次的抽象和表意。这种抽象和表意既可以承载真实的技击技能,同时又将这种技能推向更高的艺术层面。

3、现代竞技武术的形成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大门在西方列强强势的军事压力下被打开,从此中国在军事、经济、政治和文化上一直处于劣势。学习西方,不仅仅是一种时尚,更是一种生存的需要。洋务运动如果还有所保守的话,以五四运动为源头的新文化运动则以一种新的心态全面接受西方文化。

在这种背景下,1927年3月武术界的一批仁人志士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中央国术馆干的一件主要事情就是尝试对传统武术进行竞技化改造,这种竞技化改造的主要特点就是尝试将西方体育的竞赛规则引入武术,按照西方体育的竞赛模式来组织武术比赛。这种改造一直持续到今天,其直接成果是催生了现代竞技武术。竞技武术的主要项目是竞技套路和竞技散打。竞技武术是中国传统武术与西方竞技体育结合的产物,因此必然与传统武术具有不同的特点。

从武术的历史发展来看,经过不同时期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和整合,武术在军事格斗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显著的文化特点。首先是思想性,每一个拳种流派都有自己的拳谱,不管拳谱的形式如何,在理论上一定会反映中国思想文化的特点,尤其是中国文化的整体观和平衡观。其次是艺术性,在艺术方面最早是以军事舞蹈的形式反映,然后是跟戏曲和民间舞蹈相互影响,追求以技击表意为外在特点的人体艺术的完美表现形式。第三是系统性,形成了以拳种、套路为外在表现形式;以手、眼、身、法、步为外在技术核心和精、神、气、力、功为内在技术核心的完整系统。这种系统同时又表现出强烈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既有对拳种本身的提升和改造,同时又有对于新拳种的大胆创造。第四是体育性,体育是一种外来文化,在中国固有的文化中,就是与文相对应的武。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庞大的武术体系如何能够按照西方体育模式完成竞技化改造,这是至今仍然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点赞

推荐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清风轩 2011-5-20 17:35
现在一般的认为武术为传统和竞技。传统武术则多为民间的拳师,竞技武术则是体育院校的师生。他们都在为中华武术的传承做自己的努力

查看全部评论(1)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