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流行的一些太极拳套路,由于过分地强调肢体动作的统一和它的观赏性,忽略了太极拳内在的东西,比如“意”和“气”的关系,经络的运行等。比如,陈鑫在《太极拳图说》中讲,“太极拳,缠法也”,经络学说在太极拳中的运用,是太极拳的精髓。可惜,这种原生态的东西正在萎缩。如何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是保持太极拳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 虽然冷兵器时代已结束,太极拳的技击功能已不是习练者最求的目的,我们不要求每个太极拳的习练者都成为武术家,但是从整体意义上讲,必须做好以下继承: 一要继承套路演练中的攻防意识。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有人把太极拳的原始功能讲成是以益寿延年为第一目的,技击为末技。我不赞成这种说法,那是现代人用现代的观点对冷兵器时代太极拳功能强加的解释,它有悖于太极拳问世的初衷。传承太极拳文化,不应该买椟还珠,忽视它原生态的东西,将其本质的东西丢弃。 进入现代社会后,大家演练太极拳,其目的虽已和冷兵器时代不同,即使纯粹为了健身,但了解和掌握太极拳传统套路的攻防含义,掌握其拳理拳法仍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练好太极拳的基础。 太极拳的每招每式都有其积极的攻防含义,我们可以不追求让每个人(实际上也不可能)都练出传统太极拳那种寓劲于静缓之中,发劲与瞬间的那种速度和爆发力,但是必须将技击的攻防理念始终贯穿于太极拳的习练过程,用这种理念指导套路的练习。没有这种理念,不了解太极拳每个招式的攻防含义,那就成了随意性的肢体运动,太极拳所讲究的意念和筋络运行也就没有了。那么,也不可能收到真正意义上的健身效果。 二要继承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习练太极拳,必须了解太极拳的性质,了解它的文化内涵和基本理论是那些。尤其要了解它的阴阳平衡、相互转换、中庸思想、入静清心、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等理论,欲要健身,先要养性,身心合一、内外兼修。不然,就消除不了浮躁的心理,进入不了太极的境界,追求身心健康只能是一句空谈。 二是太极拳文化传授和技术传授的关系。 现在有人传授太极拳,只局限于技术范畴的传授。产生这些的原因,正是前面所阐述的急功近利的思想所造成的。 授人两升,己备一斗。如教拳者本身缺乏对太极拳文化的掌握,就不可能有向学员的灌输。如果将太极拳当作一个高雅的文化(体育本属于文化的范畴)运动,那么,当前有的太极拳高手,即使是冠军,只是技术方面的定义,并不是太极拳文化角度的定义,所以,称他们为“太极拳技击高手”较为合适,如称为 “名师”甚至 “名家”,是盛名之下,其实难符的。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有的太极拳的技击高手,实际上是太极拳文化素养方面的低能。由于他们缺少武德和修养,行为有悖太极拳文化,虽有一技之长,但受不到人们的拥戴。所以,懂得太极拳文化,具备太极拳文化的修养,是每个当代太极拳的传授者所应该具备的素质。 为什么要强调太极拳文化的传授? 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太极拳文化功能在本世纪得到了大家充分的挖掘和展示。它已成为东方传统文化和文明的一个符号。这种文化和文明,是人类创建和谐社会共同需要的东西。它不分民族、不分信仰、不受地域和种族的限制。它蕴含的阴阳互变、刚柔相济,随曲就伸,以柔克刚等丰富的“哲理”,对社会社会管理,企业管理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等各个领域,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即使在冷兵器时代,修身养性、宽厚大度、与人为善、锐而不露、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庸和谐等,也是太极拳的追求的最高目标。陈氏太极拳有门尊12严,即:端、公、仁、浩、忠、诚、敬、正、义、勇、信、德,讲的都是对做人的心态和处事原则的要求。 武术的武字就是以“止”、“戈”两字组成,这说明中国武术的原始本意就是创造和谐。老一辈武术家王芗斋有句话:“拳道之大,实为民族精神所需要,人生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之命脉。其使命在修正人心,抒发感情,改造生理,发挥良能,使学者精明体健,利国利群。”当今,太极拳要利国利群,就要充分发挥它的文化功能。 我们传播太极拳技术的同时,注重太极文化的传授,就是要让习练者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进行心性的陶冶。 太极拳讲阴阳平衡,我认为,人本身就是一个太极体,对一个人来讲,心态的健康和身体的健康同样也是阴阳互为的关系。心态的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在忧郁和沉闷的气氛中锻炼身体,效果肯定不好。在这方面,我又很多体会。 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创办了一个安远太极拳培训中心。出于传播太极拳文化的角度,我不仅将它作为一个太极拳技术的培训基地,而是将它作为一个太极拳文化的大沙龙来操办。 在这里,聚合着当地来自各行业的人士—其中许多是当地本行业的精英。大家不但在一起演练太极拳,更使人愉快的是精神上的享受。除平时的灌输外,我们每月进行一次的太极拳理论讲座和太极拳全优的交友与联欢活动。大家在一起学习和领略太极拳文化,交流平时用太极拳理论指导,处理各种事物和关系的方法和经验,引导大家如何对待人生和得失成败。大家说:在这里聚合,大家在一起相互倾吐着心中的喜怒哀乐,共享人生的收获,消化着心中的烦愁,化解着生活中的矛盾,充分体现着以太极拳为媒带来的人间关爱和欢乐。 我们利用拳友之间的人力资源的优势,八仙过海,各尽其能地帮助帮助拳友解决在工作、就业、孩子上学等方面有问题。 中心有两位学员患肾病,多年治病花去巨额药费,家庭贫困,“中心”积极向当地民政部门反映,帮他们解决了17500多元的大病救助资金,同时,还在学员中发起了爱心捐助活动,为他们募捐3000多元,使他们倍感“中心”的温暖。 有个学员,参加太极拳培训中心前,由于身患重疾、家庭贫困,自感前途渺茫,消沉厌世。后来,被“中心”浓浓的温情和欢乐的气氛以及太极拳健身的神奇功能所吸引,他参加了“中心”的活动。太极文化的教化使他和以前判若两人,如今,他成了“中心”集体活动的骨干,生活的很“阳光”。 在聚会交流中,一些学员激动而感慨的说:我们参加太极拳活动,在愉悦精神的同时健康了身体,不仅甩掉了病魔,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为人处事的方法和态度。有位经商的学员几次流着泪说:我的顾客都说我练拳后换了一个人,从原来木讷我变成现在灵气的我,我感觉自己的手脚思维比以前灵巧多了。 太极文化的滋润,使一些学员的性格有了很好的转变,和善与和谐,造就了家庭的和睦。有个学员,以前不参加社会活动,闷在家里,心情烦躁,常发无名之火,家庭关系紧张。参加中心活动后,人与人之间的启发和交流,使她逐渐地心态平和,开朗豁达,大大改善了家庭关系。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