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拳理拳法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秦人于某习武旧事5

2010-6-7 08:20|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4024| 评论: 2

摘要: 二十六:     桩为双腿之合力。此合力,由蹬力与调节组成。可双腿同时蹬力,又根据重心之变化而同时调节。可一腿蹬力,而另一腿调节。亦可互换。然无蹬力与调节之合力不为桩矣。    桩不动则无用。分死桩与 ...

二十六:
  
  桩为双腿之合力。此合力,由蹬力与调节组成。可双腿同时蹬力,又根据重心之变化而同时调节。可一腿蹬力,而另一腿调节。亦可互换。然无蹬力与调节之合力不为桩矣。
  
  桩不动则无用。分死桩与活桩。死桩为马上用桩,以马步最为典型。裆部园虚撑开,双腿蹬镫夹鞍,腰胯合力。则马奔跑起来,蹬力与调节并用,身体灵活自如,力从桩下而生。活桩为马下行步用桩,以三七桩最为典型。裆部园虚撑开,重心前三后七,后退蹬力,前腿调节,可互换。然不可停止不动。须依彼之运动而动,要进前腿先进,要退后腿先退,要左左腿先左,要右右腿先右。腰胯合力。如此则重心无须大幅度调节而身体灵活自如。力从桩下而生。
  
  桩之练法,须依所用而练。不可盲目而练,盲目而用。桩之用,在于上身上肢用力时,通过腰胯合力的周转调节,下肢支撑牵拉,随力而蹬。使得周身之力为此力而合,周身之动为此力而动。
  
  如同推一独轮车上坡,其身即为一合理活桩。由脚而腿而腰,形于手指。周身上下完整一气,节节贯串。既不断的蹬力与传递力,也不断的调节力之变化与自身重心稳定。随独轮车之动而进退伸缩,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进则同进,退则同退。其力不即不离,忽隐忽现。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连绵不断。我之动,全为独轮之动而调节,不由我。舍己从车。由费体力能推动车,而把握车动中力的变化与车的重心变化,由此而更加省力的推车上坡,则阶及神明了。
  
  推车用劲分为三种,以周身肌肉之力控制车把,则形体变化调节,幅度明显,是为明劲。以周身骨骼支撑之力控制车把,看似形体不动,其脚下与腰胯之调节却源源不断,是劲路变化调节,非触其身不能觉察。是为暗劲。若将车把顶与腹上,其调节由腹内鼓荡而就,脚下蹬力以腰胯直接传递,是为化劲。
  
  用桩在于蹬力与调节,在于运动中的不断变化,不在桩形。和尚推车,道士推车,俗人推车都是如此。若以模仿推车动作之造型,以为推车。自诩感觉如何,内气从何而来,到何而去,大小周天如何运行,海底百汇如何接通,意念如何推车而行。我以为,此人不是痴人便是疯子了。
  

二十七:
  
  当年与师父谈化劲时,以为只是腹部的接劲。曾以此说法,与大师兄狡辩。后经试劲,才知全身凡能发力之处,只要能于受力点以鼓荡之力化发同时者,皆为化劲。尤其教余形意五拳时,此感受最为深刻。明知大师兄一拳打来,无论你当与不当,架与不架,这一拳也要把你打得弹起跌出丈余。或者无论你发力不发力,打到师兄上身任意一处,其化劲也要把你打得弹起跌出丈余。
  
  余很是想不通,纳闷许久。
  
  问技于师,师曰:尔不知化力矣。
  
  又问:形意有明劲,暗劲,化劲之说,何来化力?
  
  师曰:武学之力,其分发力与化力两种。而形意之明劲,暗劲,化劲,仅为发力之一部矣。唯化劲之发力,些许化力成分,因此化劲打来,尔当与不当,架与不架,发力不发力,亦透人身。岂有不跌出之理。
  
  又问:化力可是防守么?
  
  师曰:若以格挡躲闪为防守,则化力非防守。若以随人之动而进退伸缩,不顶不丢,粘粘连随为防守,则化力为防守。
  
  又问;化力如何练就?
  
  师曰:全身松静,由前胸腹部练起。可先以手轻推慢送,使得身体松活,随力而动。而后渐渐加力加速,以致拳击脚蹬,任意发力,其身触之则变,亦能随力而动。化力,即解决陪形中之力点处理问题。
  
  多说多想无益,勤练化力上身,感觉到位,自然明白。
  
  化力,纯练身体之触力感觉。拳脚袭身,不当不架,不跑不躲,身随触力感觉而动。将力化于无用。不足百天,拳脚发力,触及皮肉,而骨架随力而动,仅一掌之回环,使得其力无有落实,终不得传力而透身。
  
  再与大师兄交流,其发力已不能将余透身跌出。叹曰:明师教人怎么不挨打而会打。而名师却教人怎么打而终究不会打。最后只能以武德与健身招摇,以弟子僵死传力之身,炫耀其神功绝技,玩弄弟子与招式套路,内气意念之中。称斯技为末技耳,故作高深。以致武学脱落于此。

[page]
二十八:
  
  大师兄曾有一比:习武若登山,武学技术堪比登山技术。山顶处,风光无限,眼界开阔,心旷神怡,情操升华。视途中小景为末技。然无途中小景之积累,哪来山顶之大境界。欲如此,须一步一步,着实之力,随高就低,崎岖攀登而上。其孤独艰辛唯有自知。
  若学登高后下山人语,仅知途中小景为末技之句,而不登山大言山顶风光,岂不无知?
  
  若以规定之招式套路模式登山,自己失足跌倒,反怪山之崎岖不按自己招式套路来,岂不幼稚?
  
  
  若于山下,凝神运气,意念遐想,以图平地飞升山顶,那个不以为是在做梦?而且是在白天。
  
  若登山者,将登山技术用于攀墙越壁之盗窃,就如同武者将武学技术用于打野架一样,误入歧途。
  
  若忌讳打野架,而将武学技术视为血腥残暴之手段。就如同将登山技术视为神偷鬼摸之伎俩。那就没有了登山运动和武术项目了。
  
  可悲的是,整个武术界之现状,用登山者的话说:不少从来没有登过山的人,以登山者的留念图片为蓝本,不知是做胜利状,生活状,休息状的动作甚至不雅动作连成串,造型丝毫不差,以为是登山。还能从成串的动作中,玩出节奏,玩出精神,玩出内气,玩出意念,玩出登山冠军来。以标榜登山正宗。
  
  又因登山者姓氏,籍贯,信仰不同,人为将登山分出若干门派,以各种哲学说法,误解图片本意。什么内气运行,大小周天。著书立说,贻误后人。
  
  又被不少盗贼讥笑着,其不会翻墙越壁,没有贼心贼胆,净是些花架子。盗贼讥笑也就罢了,还自称开派立宗,为当代登山运动之先河。
  
  有农夫家盖三间草舍,从房上下来,就参加登山运动了。四周再无房高,以为天下第一,登山运动之第一人。后辈将其缠草捋草之法,自诩登山妙诀。以登山大师自居。
  
  有顽童上树掏个鸟窝,从树上下来,亦参加登山运动了。四周再无树高,又以为天下第一,登山运动之第一人。后辈将其揭窝掏蛋之法,自诩登山妙诀。也以登山大师自居。
  
  有少年思春爬墙观房,从墙上下来,亦参加登山运动了。四周再无墙高,还以为天下第一,登山运动之第一人。后辈将其无聊自慰之法,自诩登山妙诀。还以登山大师自居。
  
  回首想,话丑理端,却也如此。不是有人将缠臂绕手,扣眼抓裆,房中术在武术杂志上发表,奉为武学经典吗?
  

二十九:
  
  余师兄们多次就中国武学没落之缘由,曾问询于师父。师父若有所思,惶惶然移目他方,摇头摆手,叹气不答。我等知师父有难言之隐,只好无奈作罢。师兄中,唯大师兄追随师父最早,且有救命再造之恩。其全家奉师若父,周到赡养。师父也视其为己出,亲信有加。
  
  一次春节相聚,气氛喜庆。余问大师兄中国武学没落之缘由,其答:中国武学,源于冷兵时代军旅,且服务于军旅。近代火器传入,为军旅一大变革,冷兵时代随之消亡。然冷兵技术,并未退出军旅训练科目。民国年间,倭寇侵华,民族危难。那时国民党军为合法军队。真正精通武学之道者,大多数效命其中。而师父正是于华北沦陷之际,国军败溃,共军未到之时,参加民间铁血组织以抵抗倭寇。战乱之时,试想,能有几人眼光长远,于国破家亡之时,看出十余年后之结局?能有几人于乱世之中不挟技自保?
  
  那时共产党军虽有一定势力,却为穷人军队,装备,待遇极差。有政治理想者与穷困潦倒者,多参与其中。而真正精通武学之道者,家底殷实,观念传统,并不看重共产党军。
  
  解放后,精通武学之道者成为政治斗争之牺牲品。追随国民党军者败亡天涯。于乱世之中挟技自保者,能有几人手上不沾同胞鲜血?亦有武者追随共产党的,也热心于政治,将没落之武学抛于脑后。解放初镇反时,不少武者因历史问题,随被镇压。此时,过去那些打把势卖艺,敲锣耍猴,按摩捏脚,装神弄鬼,开转劈石,卖大力丸的根红苗正,一哄而上,反倒成了武学之中坚。几十年政治压力,本已为数不多,历受重创之精通武学之道者,若漏网之鱼,惶惶不可终日。因此一蹶不振,对武学技术忌讳尤甚。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治气候好转,武学生存环境才有所改观。可三十年的武学冷冻期,整整一代人的记忆啊,已经把武学变成了影视表演,开业庆典,武侠小说,娱乐观众的材料。武学技术几乎消亡,失去了本来面目。好在有识之士,积极探索,奋力抢救,实验性的搞出了散打项目。使得中国武学有了新的希望。
  
  余沉思良久,又问:习武几年可成?
  
  大师兄答:凡体质强健,智力无碍者,若能每日勤加苦练,百日即能战。只是形体功夫,技艺不算高超。若要上得层次,每百日一变,三变小成,九变大成。三年足够。若苦学三年不成,其技必假无疑。试想,战时募兵,仓促而就。练兵百日不能战,要他何用?沙场冲杀一年不能带兵,非伤即亡。带兵三年不为将,老而无用。查遍古籍正史,那个名将初成,是十年八年的?武学不是人为速成,是性命逼得紧,要不得虚假玩意。来点花架子,他命休矣。武学真要苦练十年,那就成精了。

[page]

三十:
  
  大师兄对于武学之诠释,非书本文字笼统描述,而以史之变迁,时域要求,自身体现说明。使人触之心惊,感慨良多。
  
  余又问:时下我军中无有真武学所传吗?
  
  大师兄答:有,但为数不多。五十年代,军中备战大练兵,各大军区集军中贯战之辈,总结徒手,器械之法,不乏有真传武人实践指导,摸索出不少搏杀技术。然其迫于政治形势,抛弃传统理论体系,以极端之政治说辞予以指导。使得其技生硬迅猛,突出稳,准,狠特点,唯凭力量,速度取胜。将武学中偷身发挥到极致。传统武学中时间与空间之中和辩证关系抛却一旁。如若不信,可去军中擅此技者一问。
  
  余又问:时下我武坛中无有真武学所传吗?
  
  大师兄答:有,却独木不支,难以成林。建国初,百废待兴,各行业之工作热情很是高涨。和平时代,重在休养生息。主席一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道出了体育行业之宗旨,也很是得人心。错就错在当时人们思想激进,对武学认识不足。经过那个时期的人都知道,人们看到搏杀场面,喻为资产阶级为满足其凶残之本性,迫使穷苦人民相互残杀。与罗马时代之斗兽场混为一谈。将学术性质的问题,与政治问题牵扯在一起。武坛亦在其境,不能孤立与外。
  
  时下政治活动颇多,游行集会时常有之,这正对了以聚众表演擅长者的胃口。人们把那些拳术,器械表演看做武术,把对练看做实战,把开砖劈石看做真功夫。五花八门,鱼龙混杂,乌烟瘴气。文革对其有所冲击,而对于蛰伏多年之武学,无关紧要。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了,认识也不同了。随着各种交流的增多,散打项目的普及,那些真骗子,假功夫之流的本质,也被人们骤渐看清了。武学本不是普及之运动,非明其理者不能看懂,能看懂者,则知生死存亡之道。
  
  余又问:影视作品中的武打场面,是真武学吗?
  
  大师兄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要那么打,你有什么办法?只是感觉那么打太幼稚。简单的说,动作幅度大了,有损武学之理,却观众能看清晰。动作幅度小了,合乎武学之理,却观众什么也看不到。观众能有几人懂得武学之理。影视若没了视觉效果,它的拍摄就失败了。但凡能上影视的动作,不是武者所能左右,是要有视觉效果的。
  
三十一:
  
  师父曾与吾等谈起徒手实战之有关问题。
  
  师言:欲与人相搏,须外知其形之动,内知其劲之变。然劲之变必藏于其形之动中。非知形不能知劲。露形陪形,接劲陪劲。
  
  有形无劲,其力一触即逝,则陪形杀身足矣。
  
  有形有劲,其力触之则变劲入身,须陪形陪劲,随动周旋。不知其重心困于死角,发亦无益,徒增其所乘之机而已。
  
  无形有劲,为习劲路之动耳。最怕陪形不接劲,随动而点击。以此为战,仅增笑谈。
  
  无形无劲,益寿延年之良方。以此为战,不知死活。
  
  师曰:莫说偷力偷劲幼稚,却不是不可用。遇贪则偷,百战百胜。
  
  何为贪?外不知其形之动,内不知其劲之变,单凭自身想象而动为贪。
  
  何为偷?丢力丢劲,就近直击。然易被知形知劲者所乘。
  
  师又曰:吾观力大且猛者,必不知三节之变。知三节之变者,必不轻易力大且猛,唯惧根节遭袭,中节受挫,而回防不及。
  
  敢于舍身抢位者,必不知提劲碰撞。知提劲碰撞者,必不轻易舍身抢位,唯惧迎面撞击,软位重袭,而感觉迟钝。
  
  擅长组合连击者,必不知动中发力。知动中发力者,必不轻易组合连击,唯惧陪形随动,力点碰撞,而手脚无措。
  
  凡能贪身贪手,搂抱擒拿者,必有规则保护而铁甲披身。若于实战中冒用此技,无异于送死。且不说利刃暗器,卑鄙伎俩。任意一指插入鼻孔之中,足以使之面目全非,随指听命。
  
  师亦曰:研习武学,应报以不唯高,不唯信,辩证求索之态,传承技艺,侵润文化,明理而知身,文通而武备。做事做人皆如此便是修养,为治学之道。若以虚晃无用之礼加以掩饰,论资排辈,订做规矩,便是奸诈,失去古朴纯真,为治人之道矣。
  
  凡与人试技交流,说明规则范围,不贪胜负,为求真理足矣。若以规则内论胜负,胜虽勇,长此以往,必陷规则保护之圈,知其所受限制,而贪力贪快,不知变。有损其技。若以无规则论胜负,胜之不勇,一战必有伤残。无异于心狠手辣,残暴昧良之辈。有损其德。
  
  与人较技而不胜,不是吾怕一人,是吾怕国法,把尔看做人。长舌之辈可以为吾无能,吾不可逞能而自毁。
  
  疆场驰骋,抵御外强,杀进杀出,戮敌不计,我怕谁来。方为中华武人本色。世人只知为胜者立传,古今之名将如此,其实败者亦如此。
  
  诚哉斯言。此是师父自身之艰难经历,亦为师父对余等后辈之殷切期盼。

[page]


  
   
  三十一:
  
  师父曾与吾等谈起徒手实战之有关问题。
  
  师言:欲与人相搏,须外知其形之动,内知其劲之变。然劲之变必藏于其形之动中。非知形不能知劲。露形陪形,接劲陪劲。
  
  有形无劲,其力一触即逝,则陪形杀身足矣。
  
  有形有劲,其力触之则变劲入身,须陪形陪劲,随动周旋。不知其重心困于死角,发亦无益,徒增其所乘之机而已。
  
  无形有劲,为习劲路之动耳。最怕陪形不接劲,随动而点击。以此为战,仅增笑谈。
  
  无形无劲,益寿延年之良方。以此为战,不知死活。
  
  师曰:莫说偷力偷劲幼稚,却不是不可用。遇贪则偷,百战百胜。
  
  何为贪?外不知其形之动,内不知其劲之变,单凭自身想象而动为贪。
  
  何为偷?丢力丢劲,就近直击。然易被知形知劲者所乘。
  
  师又曰:吾观力大且猛者,必不知三节之变。知三节之变者,必不轻易力大且猛,唯惧根节遭袭,中节受挫,而回防不及。
  
  敢于舍身抢位者,必不知提劲碰撞。知提劲碰撞者,必不轻易舍身抢位,唯惧迎面撞击,软位重袭,而感觉迟钝。
  
  擅长组合连击者,必不知动中发力。知动中发力者,必不轻易组合连击,唯惧陪形随动,力点碰撞,而手脚无措。
  
  凡能贪身贪手,搂抱擒拿者,必有规则保护而铁甲披身。若于实战中冒用此技,无异于送死。且不说利刃暗器,卑鄙伎俩。任意一指插入鼻孔之中,足以使之面目全非,随指听命。
  
  师亦曰:研习武学,应报以不唯高,不唯信,辩证求索之态,传承技艺,侵润文化,明理而知身,文通而武备。做事做人皆如此便是修养,为治学之道。若以虚晃无用之礼加以掩饰,论资排辈,订做规矩,便是奸诈,失去古朴纯真,为治人之道矣。
  
  凡与人试技交流,说明规则范围,不贪胜负,为求真理足矣。若以规则内论胜负,胜虽勇,长此以往,必陷规则保护之圈,知其所受限制,而贪力贪快,不知变。有损其技。若以无规则论胜负,胜之不勇,一战必有伤残。无异于心狠手辣,残暴昧良之辈。有损其德。
  
  与人较技而不胜,不是吾怕一人,是吾怕国法,把尔看做人。长舌之辈可以为吾无能,吾不可逞能而自毁。
  
  疆场驰骋,抵御外强,杀进杀出,戮敌不计,我怕谁来。方为中华武人本色。世人只知为胜者立传,古今之名将如此,其实败者亦如此。
  
  诚哉斯言。此是师父自身之艰难经历,亦为师父对余等后辈之殷切期盼。
  

3

点赞
1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2)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