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拳理拳法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上乘武技与心性修养

2010-6-8 08:24|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4045| 评论: 0

摘要: 陈式太极拳名家范鸿信迷则经累劫,悟则刹那间,俗话说:“初学三年,走遍天下,再学三年,寸步难行。”为什么呢?很简单,中华武功的修位明显分成两大境界:初期须凭毅力、韧性、汗水与时间;后期则离不开根基、缘分 ...

陈式太极拳名家范鸿信

 迷则经累劫,悟则刹那间,俗话说:“初学三年,走遍天下,再学三年,寸步难行。”为什么呢?很简单,中华武功的修位明显分成两大境界:初期须凭毅力、韧性、汗水与时间;后期则离不开根基、缘分、悟性与德行。项羽力扛千鼎,终属气血;仲尼朝闻夕死,是何意志!

 

    要修成上乘武技,成为人中之凤、人中之龙、铁之铮铮的出类拔萃者,则必须重视并切实地进行心性修养。本文只就有关上乘武技心性修养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大凡习武之人,多半知道心胸宽广在武技修为中的价值。所以,不少武林前辈特别推崇“大海一样的胸怀”,正所谓“海纳百川,方成其大”。不过,如果从更高的层次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两个问题:一是“大海一样的胸怀”是否仅仅指谦虚谨慎、温良恭让;二是心性修养是否仅限于此。

 

    以海来诠释心性修养,无疑是得当的。只是,一般的理解似乎片面了一点,多有偏颇。其实,水有两性,既有“柔”性,也有“强”性。大海既具有虚怀若谷的一团“和气”,也具有无坚不摧的一股“杀气”,而这股“杀气”(亦可成斗志),往往被习武之人忽视或轻视。对症方可下药,因材方可施教。为什么许多武者刻苦习武数十载,却始终停留在某在层次上徘徊不前呢?原因固然很多,但关键还在于不能正确地理解心性修养。不明其理,自然不得其法,亦难获其效。

 

    古往今来,一谈到武术,人们总会有“以柔可刚”的先入之见。柔弱固然可以胜刚强,但这种看法并不全面。在今人心目中,太极拳似乎是“以柔可刚”的典范,所谓“四两拨千斤”,就是这种武技的生动写照,其实,最早的太极拳以实战为主。以陈式太极拳为例,最初的拳架,身体下蹲幅度很大,往往以双脚控制对手。没有相当的毅力与体力,是根本无法训练乃至实战的。不仅如此,早期太极拳还有一种特殊的逻辑划分,即不以姓氏划分门派,而以阴柔与阳刚为标准:一是“以柔克刚型”,二是“以柔克柔型”;三是“以刚克刚型”,四是“以刚克柔型”。这才是太极真功的全貌!所以,在早期太极拳武技中,就连掌开巨石也并不回避,因为这种“硬功”只是“以刚克刚型”武技中的家常便饭而已,可是,看看今天的太极高手,虽然也有不少名师功力非凡,但属于“以刚克刚型”的确实不多见。

[page] 

    以上是第一个问题,而第二个问题的答案笔者认为则呼之欲出了。心性修养不仅仅局限于“大海一样的胸怀”!这是因为,海毕竟只是心性修养的一小部分,即使是“刚柔兼备”,也难免挂一漏万,更何况是那种偏知偏见呢?那么,一个习武之人该怎样进行广义上的心性修养呢?在这方面,中国古代武哲先贤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实践体验。我们必须在虚心汲取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深化,以修成傲然兀立的上乘武技。下面,我们不妨摘录一些古代武家毕生心血的结晶之言:

 

    “极缓慢然后极迅猛,极柔软然后极刚强”;

    “静若处子,动似脱兔,柔若无骨,炸似惊雷”;

    “手要电闪流星,眼要清亮分明,身要龙盘凤舞,步要连环左右,法要千变万化”;

    “练时无敌似有低敌,用时有敌似无敌”;

    “以出世之心入世,以入世之心出世”;

    “以对己之心待客,以待客之心对己”。

4

点赞
3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7 人)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