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陪形中,最难突破技术有两点:力点的处理问题和把握对方发力距离。 我在训练力点处理问题时,前胸皮肤曾被发力者用脚蹭烂过,伤口面积不大,两三条寸余擦伤,隐约有血渗出。师兄看到,连说:那伤长好,触力感觉也就出来了,好好练。要我带伤坚持训练。那个疼啊,尤其先一天训练过,第二天还是这么训练,胸前皮肤伤口刚结痂,碰到拳脚任意一力,血痂翻起渗血,能疼到心尖上,身子不由得如触电般动了起来。不到一周,身体触力感觉灵敏,那力,一碰到皮与肉,不用想,骨架即随力而动,能于对方发力时承化一体。伤口,也自然痊愈。 手上的触力感觉须从接砖练起,由慢而快,一块半截四棱砖旋转飞来,任意一手轻接一拨,改变了砖块的飞行轨迹而不伤身。手的五指异常灵敏,触砖随力而变,亦不伤。 把握对方发力距离训练颇为有趣。发力者很费体力,须三四人轮换而上。陪形者很是惬意,如同平日散步。对方拳脚连续任意发力,而我随其动而动,严格控制对方任意一力的作用距离。不可跑开,亦不可顶撞。熟能生巧,当能随人之动而动时,我进退伸缩不成难事。对方的死角漏洞就暴露无遗,感觉对方发力即使再快,再严密,而其可击之处始终难以弥合,只是不断变化而已。训练半年左右,师兄要我陪其发力时,解其衣扣。我应诺而试,果然,只要对方发力不停止,我以此技,解其四五个衣扣只是起手而已。打一人难,打两人易。这等令人困惑的道理,在陪形中明白了。 后来与人交流中,也碰到一些勇猛过人者,我多以陪形上手,窥探玄机。有时玩性大起,曾多次将其衣扣解开,揭其后背衣襟,蒙头戏弄以玩笑焉。 十八: 前多年,有人问:会街斗吗?余不知时尚之外来名词,以为如街舞一般,年轻人喜好之时髦玩意。随摇头曰:不会。其讥笑余是假功夫骗人而已。后来查阅资料,明白街斗含义,纳闷:不就是打野架么,中国自古有之。干吗要叫街斗?赤手空拳打不过,就拿硬物;硬物打不过,就拿锐器。随之就是,你打不过,就打你老婆;你老婆打不过,就找你娘。使用技术,纯粹城市中浪荡泼皮,无赖酒客欺压良善之卑鄙伎俩,牢狱之中亡命囚徒手段。把几个洋牛二捧为格斗大师,只知无知无畏,不知无知可耻。 就那玩意,相比农夫之铁锹,锄头,镰刀的威力差远了。要知道自古农夫以此起义,成气候者枚不胜举。凭那些小刀,酒瓶,椅子,铁棍之类的玩意成气候者闻所未闻。 秦地民风剽悍,千年来私斗成风。打野架者分两类,一为单挑,一为群架。单挑较为文明,若西方中古时代之决斗。两人相约,选择一地,或徒手,或器械,搏斗一番,伤残互不相扰。一般一方认输即止。非大仇不下死手。群架很是野蛮,若古时打仗,人数不限,多操顺手农器兵器,呼啸而来,一哄而去。死伤难记。文革中尤甚。后年轻人气盛私斗,亦群架,只是大多徒手相搏,少有器械。有之,亦是炫耀恐吓。唯心狠手辣者以器械伤人。 余有一师兄,性直仗义,较技明来明去,好听称赞之语。文革中武斗称雄。年内,大小野架几十起,从未败阵。师父听后忧虑,恐其所遭不测,遣二师兄召回规劝。谁知,我那师兄,中午与人群架得胜而归,傍晚庆功宴上,被人黑枪射杀。二师兄赶到时,正好跟上收尸。 余学生时代顽劣,亦好打野架。以为陪形训练耳。但对于他人,却意义不同。知我者,反与我成为好友,以此嬉戏。不知我者,因此成仇,约人寻事,上告学校,以致除名。余不得已,又转学他校。初中转学三次,高中转学五次。最后高中毕业前三月,又被除名。县内学校皆知余之恶名,不愿接收,无校可转。只能转学邻县高中复读。为此,师父及父母亲多次对余武力镇压。 [page] 十九: 武学,是几千年来,人们用鲜血和生命积累的搏击技术,是围绕人体探讨力及力与力之间关系的科学,也是研究与开发人体潜能的科学。其沉积的冷兵文化,是研究古代科技的活化石,是一份丰厚的人类文化遗产。 打野架,与武学技术毫无关系,只须粗知武学基础,明白力距,力点,发力轨迹之运用及器械用力特点。有泼皮胆大,心狠手辣,视生命如草芥之变态心理。临场只顾眼前,不计后果,足以称霸一方。 回想余少时之幼稚,以打野架为探索正宗武学法门,而羞愧不堪。 有精通此道者,问余:国家散打冠军,与街斗浪子相搏,为何不敌? 余答:散打为规则战,其发力技术受此制约。散打冠军不熟无规则发力,更无残忍之心。所以不敌。再者,散打冠军有功名在身,不愿因私斗自毁前程。街斗浪子若真有本事,可于赛场依规则公平决斗。胜败自明。 其曰:这就说明散打不是真正的实战,骗人而已。 余答:若以性命相搏,不计规则,不计后果,一袋老鼠药足以取你性命。那卖老鼠药的就是天下无敌了,堪称格斗大师。那也轮不上尔等号称真正实战。 其曰:那你敢与我们街斗决斗吗? 余答:只是性命相搏而已,可以,怎么决斗? 其曰:徒手器械都行,没有规则,死伤不论。 余问:决斗时,尔等怯阵跑掉怎么办? 其曰:我们不会跑的,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谁跑,就不是他娘养的。放心。你说时间,地点,我们等你,怎么样? 余答:一言为定,尔等就一起坐在铁路中间等我可以吗?那火车就是我的决斗器械。不见不散。 其大怒,污秽之语袭来。 二十: 余曾将习武,比做学习驾驶车辆技术。 司机,就是练就身体通过四肢而控制,操纵车辆的运动技术。 武者,就是练就身体通过四肢而控制,操纵徒手,器械的发化力技术。 司机,眼睛看到路面各种情况,不用想,其四肢一动,车辆即随其意而动。 武者,眼睛看到对方形体变化,不用想,其四肢一动,发化力即随其意而动。 司机,驾驶高级车辆的司机不一定就是好司机,驾驶大马力车辆的司机不一定就是好司机,驾驶大油箱车辆的司机也不一定就是好司机,而能将车辆的各项性能,发挥到极致,且运行自如的司机,才是好司机。 武者,能表现高级发力的武者不一定就是高手,表现迅猛发力的武者不一定就是高手,表现超凡耐力的武者也不一定就是高手,而能将自身发化力的各项性能,发挥到极致,且运用自如的武者,才是高手。 司机,初次驾驶车辆上路,心里是怯的,慌的。根据路面各种情况,慢慢驾驶,多练就运行自如了。且不可死记教练驾驶动作,形成僵化不变的程序,要根据路面各种情况而变化的。 武者,初次实战,心里也是怯的,慌的。根据对方形体变化,慢慢表现,体会,多练就运用自如了。且不可死记师父实战招法,形成僵化不变的套路,要根据对方形体变化而变化的。 司机,从实用角度讲,车辆的各项性能高了,更能表现司机的驾驶技术。不得已发生车祸,造成人身伤亡,说明其驾驶车辆技术还有问题。也是司机不愿做的,一辈子懊悔的事情。若以有意制造车祸,残害生命,展示其车辆的性能与驾驶技术,那司机就是毫无人性的畜牲了。 武者,从实战角度讲,自身发化力的各项性能提高了,更能表现武者的实战技术。不得已发生意外,造成人身伤亡,说明其掌控发化力的技术还有问题。也是武者不愿意做的,一辈子懊悔的事情。若以有意制造意外,残害生命,展示其发化力的性能与实战技术,那武者就是毫无人性的畜牲了。 都知道郭德纲有句名言:不会做裁缝的厨子,不是个好司机。是荒唐玩笑之语。可世人把:不会打套路的屠夫,不是个好武者。当成真实的了。 其实,武学与打套路的屠夫,没有任何关系。 [page] 二十一: 提起武术套路,余因此得罪不少人物。 武术招式,套路应该建立在随时能调节出有效化力与发力的基础上。其目的,在于解放身体,更有利于力的变化。而不是用那些与有效化力与发力无关的理由,一厢情愿,凭空遐想,荒诞不羁的说法,来束缚自己身体的。 固然传统招式,套路中,有不少符合此观点的动作,堪称精华。可围绕这些精华而泛起的那些沉渣,早已经把本来的精华弄得面目全非了。什么创编套路,什么追求美感,全他妈的……由不得我又说粗话了。 武术的本质就是技击,一个脱离了本质的东西,还有其原来的作用和价值吗?为了强身健体和舞蹈而言,武术可以提供些各取所需的锻炼方法和动作造型。可以此来代替武术的本质,鸠占鹊巢,就显得不是糊涂就是混蛋了。 中国武术走向奥运,让世界了解中国武术,也是好事。可把一个中国特色的垃圾堆推出去,不如不走向奥运也罢,还是少丢人为妙。 对于武术的定义,我们自己先说不到一块去,只得各取所长,逐条罗列,没有一个准确的阐述。当一个专业组织脱落为一个虚假冒牌,争名夺利的骗子俱乐部的时候,我们武人还对它有希望和信心吗?况且它一开始,就被那伙打把势卖艺,敲锣耍猴,按摩捏脚,装神弄鬼,开转劈石,卖大力丸的挤满了。而真正的武人,却屈指可数。就好像一块上好的精肉,上面爬满了蛆蝇,看上去势力壮大了,也很有活力,其实那些蛆蝇把整块的精肉都毁坏了。这样的精肉还能吃吗?除非那些黑心的厨子做的出来。而我们的武管中心,正在干着黑心厨子所干的事情。 我支持散打,不管他有多少不足之处,可它毕竟或多或少的体现了武术的本质,同时也正朝着我们武人理想的目标发展。这里没有门派之争,只有人体力和力与力技术的探索,从支持并参与现代散打做起,莫要求全责备,多些磨合容忍,逐步完善武术的徒手和器械技击技术与竞赛规则,以还原武术的本相。
![]()
金庸 二十二: 谈到武术门派,亦觉可笑。 余师曰:冷兵时代武学纯正,以能征善战者为尊。流传正史,兵书战策,未有门派之说记载。有出其所地之隐士传道授业,虽有出处,亦不言门派之分。 又曰:武学本无派,人言少林武当之分,其理皆出国学阴阳五行。唯研习之法不同耳。此说书艺人取宠听众,杜撰说法,不可信。清时白莲教别有用心者借此聚众,渲染成风。贻害自今。 余族中先辈亦有从武之人,虽已去世近百年,可后辈中流传武学遗论,不曾有门派说法。 尤其梁羽生,金庸武侠小说问世以来,武林门派,日益成风。凡小说编撰的门派种类,现世几乎都有。余曾碰到过几个如此的绝世高人,甚至比梁羽生,金庸更有想象能力。 一次回老家探亲,路过集镇,空地处有三个僧衣年轻男子,聚众吆喝。自称大圣门弟子,在此卖艺化缘。看那使刀用棍的架势,市井气息的说辞,毫无历史常识的语言,纯粹那个套路武校的学生。其言大圣门的祖师爷是孙悟空,曾大闹天宫,后出家为僧。他们是孙悟空三十几代弟子云云。惹得周围孩童跟着起哄叫好。 一次在公园散步,遇有一五短身材之中年男子,衣着怪异,长发长须。惹得不少中老年妇女围观。其自称雪山派掌门大弟子,精通昆仑点穴术,练有昆仑神掌,尊师命,下山来解救苦难。专治妇女疑难杂症云云。确有几个怨妇有病,信那掌门大弟子昆仑神功,被当众按摩医治。 凡以套路为能之所谓武林名宿,那个不是如此过来?只不过比他们混的时间长罢了,混出了经验,混出了心机,混出了名堂,也就有了武术段位。 十八: 前多年,有人问:会街斗吗?余不知时尚之外来名词,以为如街舞一般,年轻人喜好之时髦玩意。随摇头曰:不会。其讥笑余是假功夫骗人而已。后来查阅资料,明白街斗含义,纳闷:不就是打野架么,中国自古有之。干吗要叫街斗?赤手空拳打不过,就拿硬物;硬物打不过,就拿锐器。随之就是,你打不过,就打你老婆;你老婆打不过,就找你娘。使用技术,纯粹城市中浪荡泼皮,无赖酒客欺压良善之卑鄙伎俩,牢狱之中亡命囚徒手段。把几个洋牛二捧为格斗大师,只知无知无畏,不知无知可耻。 就那玩意,相比农夫之铁锹,锄头,镰刀的威力差远了。要知道自古农夫以此起义,成气候者枚不胜举。凭那些小刀,酒瓶,椅子,铁棍之类的玩意成气候者闻所未闻。 秦地民风剽悍,千年来私斗成风。打野架者分两类,一为单挑,一为群架。单挑较为文明,若西方中古时代之决斗。两人相约,选择一地,或徒手,或器械,搏斗一番,伤残互不相扰。一般一方认输即止。非大仇不下死手。群架很是野蛮,若古时打仗,人数不限,多操顺手农器兵器,呼啸而来,一哄而去。死伤难记。文革中尤甚。后年轻人气盛私斗,亦群架,只是大多徒手相搏,少有器械。有之,亦是炫耀恐吓。唯心狠手辣者以器械伤人。 余有一师兄,性直仗义,较技明来明去,好听称赞之语。文革中武斗称雄。年内,大小野架几十起,从未败阵。师父听后忧虑,恐其所遭不测,遣二师兄召回规劝。谁知,我那师兄,中午与人群架得胜而归,傍晚庆功宴上,被人黑枪射杀。二师兄赶到时,正好跟上收尸。 余学生时代顽劣,亦好打野架。以为陪形训练耳。但对于他人,却意义不同。知我者,反与我成为好友,以此嬉戏。不知我者,因此成仇,约人寻事,上告学校,以致除名。余不得已,又转学他校。初中转学三次,高中转学五次。最后高中毕业前三月,又被除名。县内学校皆知余之恶名,不愿接收,无校可转。只能转学邻县高中复读。为此,师父及父母亲多次对余武力镇压。 [page] 二十三: 余师兄一友,现为一地武协主席,早年获得十多次冠亚军,武英级运动员称号。精通二十余套传统套路和竞赛套路,擅长硬气功,国家一级教练员,一级裁判员,武术七段,多次出访国外。其事迹早年常见地方报刊。在武术界,亦是显赫人物。 一日相聚,微醉酒,抚余师兄手曰:咱俩不打不成交,我就服你。多少年了,为了赢你,我下苦功,拜名师,拿过不少冠军。动起手来,可为啥兄弟你把我能当猴耍?言毕一脸茫然。 师兄答:主席过谦了。不是你功夫不行,是你不会打而已。 其笑曰:又拿这话搪塞我。保守,不说实话。 都是好友,师兄面情难却,随将其不会打之理由点明:其一,你不知你,其二,你不知我。都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你是人我两不知,怎么打? 那主席蒙了,连问:你话里有话,不是这么简单理解的。怎样知己? 师兄答:己从彼处来,能随彼之形体变化而动,方为知己,即陪形。而你明知彼动,自己不知依变而变,能叫知己吗?或死在那里被动挨打,或闪开跑远失去发力时机。 那主席若有所思,再问:怎么知彼? 师兄答:彼之形体变化,即彼之运动节奏。依此把握一动及发力轨迹。方为知彼。亦是知拍。基点,死角,重心调整范围决定己之发力方向与力点作用部位。而你仅知,彼因力猛不易回防的空挡,此一晃即逝。能叫知彼吗?或拼速度偷打,或拼力量死扛。只能如此而已。 师兄又曰:知彼也是知己,此知,不是心知,眼知。而是身由感知而动,脚由感知而动,手由感知而动。也叫舍己从人,也叫随人之动而进退伸缩。能如此,陪形就是知拍,己彼合一,其一动尽知矣。 那主席依师兄所说一一示范,虽不能举手而就,也明白了其中道理,如梦方醒。叹曰:我二三十年白忙活了。 二十四: 擅长硬气功者发力,必有一足够的力加速空间,以增加力点之冲撞力量。然其形体幅度过大,加速时间过长,只能对各种不知形体变化者形成打击。同时也给对方造成了可乘之机。过于贪重拳发力者,亦如此。 余等曾问技于师父:实战中,如何应付力大体壮者? 师曰:有不与其力顶撞者,力大亦无用。然能如此,非知陪形者莫属。 又问:实战中,如何应付连环快击者? 师曰:凡连环快击者,身必不知变化,难以随动身之整体。把握力距足矣。 又问:何为力大?何为快? 师曰:发力成桩为力大。力从桩下生,骨骼支撑,一触而就。人不知方为快。眼能看着,身能动着,极速亦不快,因它快而无益。 又问:整体力与整劲可是高层次发力? 师曰:发力无层次之分,唯有于运动中是否合理之分。合理者可打人,不合理者,反授人以柄。尔不见整体力与整劲大师们被拳击小子揍的抱头鼠窜吗? 又问: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怎么解? 师曰:双方之力一碰即逝,一个来回为一着。如此勤练,熟能生巧。能在一碰之间感知对方力之趋向与身体变化为懂劲。再如此勤练,熟能生巧。能于一碰之间,随对方形体之变而变,其重心,死角,基点之相互关系明了于心,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发人于丈外等诸般神迹已不成难事。能如此,则已是神明。 又问:明劲,暗劲,化劲。怎么解? 师曰:说劲必带桩。能于一碰之间,将周身肌肉之力作用于力点者,为明劲。此依形体变化,一看即知。能于一碰之间,将周身骨骼支撑之力作用于力点者,为暗劲。此依劲路变化,一触即知。能于一碰之间,将对方力点承化于无用,同时从此力点将己之足下之力,于对方发力时传递而出。此须丹田鼓荡之力可发。为化劲。 又问:缠丝劲怎么解? 师曰:武学中无此劲说法,唯有翻裹之力。是因贪手而被擒拿时,力点处理中翻裹手指之法。早年义和团信众中,炮锤世家有此说法。陕西炮锤,河南炮锤,河北炮锤之多。其击掌弹脚,躲地哼哧,以壮其威。老颠沉步,一动三晃,戏曲台架。惊炸弹抖,死桩拧身,足证其不知实战力之传递催生。只是对死劲设的套,你一快,一变,它就没用了。即使你什么也不懂,力大胳膊粗,钻进他的套,那缠丝劲也不顶用。此名不副实,该叫缠小劲与死劲更为合适。乡间小儿的拧胳膊绊腿,就是此劲。
二十五: 武学之人体力从何而来? 力从桩下生,一言道破武学中人体力的根源。 一闲人平日抓耳挠腮,扣脚搓手,一指皮肉之力足矣,何来力从桩下生? 一妇人平日烧火做饭,洗衣打扫,一臂皮肉之力足矣,又何来力从桩下生? 这等发力,虽是人体力,可并非武学中之人体力。武学研究范畴,为冷兵时代军旅中之搏击技术。试想,两军交战,两马相错之际,或徒手,或兵刃,最小需多大力,才能将对方冲撞马下?徒手冲撞,其人体力作用之最小力量,需以克服一成人之体重为准。不然,不足以在徒手搏击中,给对方造成威胁。 然一人体重之力,纯由一臂或一指单独承担,不是不可,非骨粗筋壮,力大肉厚者不可为。却失去武学技术研究之本意。若由全身协调,共同承担,能将双腿之力与腰胯之力发挥出来,有所担当,则一文弱书生足矣。 若以自身雄健体魄之蛮力,炫耀武学技术,就如同以病态挖眼抓裆之下三滥手段号称功夫,来炫耀强健体质。与象棋冠军他比拳击,与拳击冠军他比象棋,还自以为得能,号称象棋冠军和拳击冠军不是他的对手。东拉西扯,不知所学为何,心里仅存胜败之念。探讨理论,只知其先辈英雄佚事,自己见过那些名人,技术层面一概不知。阴阳五行,宗教玄学,拿些自己也不懂的东西糊弄武学,以示高深。 不但无知,而且在炫耀自己很无知。 就以强健体质而论,内壮其五脏六腑与灵魂,外壮其骨骼肌肉与体型。内壮与外壮具佳。若以武学技术而论,探索搏击方法与技巧,小力胜大力,速慢制速快之巧力妙劲为上。才是我武学发展之正途。 |